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面Toll样受体2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初诊为梅毒的患者分别于驱梅治疗前及驱梅治疗结束后1年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其PBMC的TLR2+CD14+表达情况及TLR2+CD14+占CD14+细胞群的比例。并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梅毒患者外周血PBMC的中CD14+TLR2+表达及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一期的初诊梅毒患者外周血PBMC的TLR2+CD14+阳性率低于二期初诊梅毒患者和隐性梅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固定组复诊时TLR2(MFI)表达低于血清阴转组TLR2(MFI)表达(P0.001),血清固定组的初诊和复诊者TLR2+CD14+细胞(%)均低于血清阴转组TLR2+CD14+细胞(%)(P0.05)。结论 TLR2+CD14+阳性细胞表达上调不够,其可能导致发生梅毒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8例未治疗梅毒患者、14例血清固定者、19例血清转阴者及16例健康正常人外周血中CD19+CD24hiCD38hi调节性B细胞及CD19+CD24intCD38int成熟型B细胞的比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治疗梅毒组、血清固定组及血清转阴组外周血中CD19+CD24hiCD38hi调节性B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4.04、2.43,P值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治疗梅毒患者及血清固定患者CD19+CD24intCD38int成熟型B细胞比例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4、4.44,P值均<0.01),而血清转阴组成熟型B细胞无明显差别(t=1.03,P>0.05)。结论: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调节性B细胞及CD19+CD24intCD38int成熟型B细胞与健康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经过治疗后血清固定组CD19+CD24intCD38int成熟型B细胞比例异常,可能与血清固定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结果 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Fa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cl-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8+、CD19+细胞Fas、Bcl-2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Fas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r=0.71,P<0.01),但与Bcl-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r=-0.74,P<0.01)。结论 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而淋巴细胞凋亡过度与Fas、Bcl-2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 mRNA(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选取梅毒血清固定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TLR4 mRNA的表达水平,设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1,设经正规驱梅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转阴者作为对照组2。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外周血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及RPR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及经正规驱梅治疗后RPR转阴者,表明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及其功能的抑制情况,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收集梅毒经规范治疗后出现血清固定患者30例及血清转阴对照患者30例的外周抗凝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在自体APC存在的情况下检测两组Treg细胞体外抑制功能。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中位数:4.56%,25%~75%:3.34%~5.90%)明显高于转阴对照组(中位数:2.89%,25%~75%:2.05%~3.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5,P=0.0020.05);且Treg内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量(17.03±2.51)也明显高于转阴对照组(7.65±0.68),两组Foxp3基因相对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1,P=0.0430.05);固定组Treg细胞抑制百分率(中位数:82.35%,25%~75%:65.87%~96.60%)与对照组Treg细胞抑制百分率(中位数:85.95%,25%~75%:72.85%~96.3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03,P=1.00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增高引起的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造成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7-CD28/CTLA-4(CD152)T淋巴细胞活化协同刺激分子在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发病、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0/CD86及CD4+/CD8+T淋巴细胞中CD28/CD152(CTLA-4)的表达.结果 CD80/CD86及CD4+、CD8+/CD28阳性表达水平初发组(17例)、复发组(13例)与正常人对照组(1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15例)CD4+、CD8+/CD28及CD80阳性表达水平分别较复发组明显增高(P<0.05).CD4+、CD8+/CD152在尖锐湿疣复发组和初发组阳性表达水平均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复发组较初发组进一步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组CD4+、CD8+/CD152阳性表达水平较初发组及复发组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CD4+、CD8+T淋巴细胞中B7-CD28/CTLA-4(CD152)表达异常,并与其病程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胸腺五肽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TRUST)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辽河油田总医院和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140例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予以水剂青霉素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胸腺五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血清TRUST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4~+、CD4~+/CD8~+、CD8~+、CD3~+)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71. 4%(50/70)、治疗后6个月TRUST转阴率为78. 6%(55/70)、治疗后12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82. 9%(58/70),分别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点的54. 3%(38/70)、58. 6%(41/70)和64. 3%(45/70),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0. 0%(63/70)、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2. 9%(65/70)、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为98. 6%(69/7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时点的总有效率70. 0%(49/70)、77. 1%(54/70)和85. 7%(60/7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8~+、CD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3~+均较高,CD8~+较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可以有效提高血清TRUST转阴率,显著调节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不同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以及自然杀伤细胞与梅毒血清固定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治疗的10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作为试验组,103例身体健康的人群作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s、Tc、CD~Th1、Th2、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在外周血中表达情况与自然杀伤细胞的水平,使用两样本的检验方法 t检验判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是否有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与试验组中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8~+、CCD3相比,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相比于健康对照组,自然杀伤细胞、Tc、Th1与CD4~+的表达水平在试验组中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s、Th2的表达水平在试验组中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者的CD~+T淋巴细胞与总T淋巴细胞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比较没有差异;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的Tc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下降,导致其杀害清除病原体的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及免疫酶联吸附法测定18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和18例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29,P<0.01);IL-17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102)。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增高造成的免疫抑制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IL-17的表达水平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无关。  相似文献   

10.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6):326-330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取3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梅毒治疗后血清阴转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Treg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mRN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CTLA-4、白细胞介素(IL)-10及TGF-β水平。结果:固定组、阴转组及健康对照组CD4~+CD25~+Foxp3~+Treg在CD4~+T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示固定组比例均高于阴转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3组患者Foxp3、CTLA-4、GITR mRNA表达以及CTLA-4和IL-10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示分别与阴转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固定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3组患者TGF-β含量及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数量增加,导致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造成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分别对不同组(梅毒血清固定组、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外周血进行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2、IL-12、IL-4、IL-10、IL-6、IL-17、IL-22、TGF-β的)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以及对照组比较,梅毒血清固定组IFN-γ、IL-2和IL-12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L-4、IL-10及TGF-β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固定组IL-17水平低于新发梅毒组和转阴组(均P<0.05);IL-22低于新发梅毒组(P<0.05);IL-6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可能同时存在Th1细胞/Th2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失衡,从而影响患者体内整体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1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播散性传染病.多数患者经过正规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可转阴.但仍有部分患者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下降至一定水平后不再变化,即梅毒血清固定.形成这一现象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的免疫机能密切相关,可能涉及T细胞减少,CD4+CD25+Treg表达上调,Treg和Th17细胞的平衡偏移,CD80/CD86表达下调以及天然免疫中Toll样受体2 mRNA、自然杀伤细胞下调等诸多因素.梅毒血清固定已成为临床驱梅治疗中面临的困惑与疑难问题之一,揭示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机制对梅毒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未经治疗的一期、二期和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58例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包括隐性梅毒36例,一期梅毒8例,二期梅毒14例)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highSCD16-亚群和CD14+CD16+亚群.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梅毒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升高,所占总单核细胞比例为12.0%±5.0%,而CD14highCD16-Mo亚群明显降低.为88.0%±5.1%,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之间CD14highCD16-亚群和CD14+CD16+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持续感染有关,与各临床分期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4 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4例RG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TLR1、TLR2的表达水平,并以3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RG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TLR1的表达水平则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TLR2的表达水平在以上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能上调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在病毒识别、增强信号传导、启动抗病毒的固有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3+、CD4+和CD8+T细胞和IL-2、IL-4、IL-6及sIL-2R与结节性血管炎患者发病、疾病活跃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法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血清IL-2、IL-6及sIL-2R水平,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皮损组织局部CD3+、CD4+、CD8+T细胞亚群浸润及IL-2、IL-4表达水平。结果 活动期结节性血管炎患者血清IL-2、IL-6及sIL-2R水平高于非活动期和正常人对照组;而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与消退期及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病变组织中CD3+、CD4+T细胞和IL-2染色阳性细胞高于正常人对照组;IL-4染色阳性细胞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L-2为代表的Th1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结节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血清及组织浸润IL-2水平与疾病活跃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清固定患者与无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中的IDO。结果梅毒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清固定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无血清固定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梅毒患者外周血IDO水平升高与血清固定密切相关。结论 IDO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和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TRUST滴度变化及T淋巴细胞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RUST下降滴度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T细胞显著增加、CD8^+T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OLL样受体2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TLR2在早期梅毒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59例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早期梅毒患者TLR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隐性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低下,而在隐性梅毒患者组中TLR2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似,提示显性梅毒患者体内可能缺乏非特异性免疫反应,TLR2可能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TLR2)在寻常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及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部分抗炎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痤疮患者经异维A酸治疗前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并与对照组2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未经治疗的痤疮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10.63,P<0.01),治疗后TLR2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1.73,P>0.05)。结论:TLR2的表达与痤疮的发病相关;异维A酸治疗后可明显减少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