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该次研究分析在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当中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价值。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截石位手术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将干预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对照组患者采用加压弹力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并以此作为临床干预效果的评判依据,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术前两股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的左股静脉与右股静脉血流速度都比较优异,两组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以此作为治疗质量的评判依据,通过研究数据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且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该次研究得知,在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当中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可改善患者血流速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周期性充气加压对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血栓预防的作用。方法:选取高州市中医院骨科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与观察组(n=24),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周期性充气加压,比较患者术后肢体血流情况及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肢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每日股部周径变化率高于对照组(P 0.05),股静脉股静脉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a)及血流量(BF)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采取周期性充气加压,能改善患者肢体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对ICU患者采取早期系统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8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30例入住ICU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各65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其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护理后的下肢股静脉峰速度(53.62±5.73)cm/s、平均速度(35.74±4.79)cm/s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54%显著低于对照组9.2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ICU患者采取早期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唐磊 《双足与保健》2018,(3):131-131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就诊的偏瘫脑梗死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早期运动护理,比较两组股静脉血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血流平均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0 d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护理可有效改善偏瘫脑梗死患者股静脉血流情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丹参多芬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妇科术后患者7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4月间,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一组为采取单一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的单一组,另一组为采取丹参多芬酸盐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的联合组,每组37例,分析两组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结果联合组患者的凝血原时间显著高于单一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均低于单一组,差异显著;联合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0%,单一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22%,差异显著,联合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为(25.61±6.11)cm/s,单一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为(18.49±6.49)cm/s,差异显著,联合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显著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术后患者实施丹参多芬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神经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支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16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行神经外科术后早期采取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行神经外科术后采取术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从而分析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75%,对照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3.7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6,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术后早期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下肢肿胀,缓解下肢疼痛,起到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预见性运动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运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2天、第5天的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峰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运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临床中运用,能够提高下肢股静脉血栓的平均流速和峰值速度,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康复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处理,康复组则进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术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在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ICU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就诊的ICU患者共计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化护理联合干预,观察行不通护理方式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状况和出现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行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ICU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工作中,对其行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值速度,降低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探究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期间于该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分级加压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对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2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67%)与对照组患者(73.33%)相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患者实施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因素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65例妇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抗栓压力泵(IPC)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预防和梯度压力袜(GCS)于围手术期进行干预,IPC组采用基础预防和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抗栓压力泵干预,LMWH组采用基础预防和依诺肝素钠干预。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3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C组和LMWH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22%(12/55),IPC组7%(4/55),LMWH组5%(3/55),IPC组和LMWH组预防下肢DVT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C和LMWH均可减少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用2015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患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比较,检测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患肢腘静脉的血流峰值速度,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腘静脉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快,对照组腘静脉血流增加幅度(1.52~2.26 cm/s,平均1.74 cm/s)低于观察组(13.10~17.22 cm/s,平均15.31 cm/s)(P0.05);对照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康复护理预防取得满意疗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伤Ⅰ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代替穿戴弹力袜,其余治疗及护理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段股总静脉和股浅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第7日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7日下肢股总静脉及股浅静脉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血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干预在预防全子宫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本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早期组,每组25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24 h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早期组患者于术后24 h内给予早期活动干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股静脉的血流峰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0.8%、3.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干预可有效改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静脉血流状态,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进而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减少高危因素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将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患者19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98)。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和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抗栓压力泵(IPC),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和IPC。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包括评估患者危险因素,针对性进行宣教;合理补液,防止血液高凝状态;术后早期活动;饮食护理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IPC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压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东莞市长安医院100例妇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预防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压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及术后5 d的各项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术后3 d及术后7 d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结果:术后1 d、3 d及5 d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均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3 d及术后7 d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压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用双色球分组法将2017年6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分成90例/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技术(对照组)和中医护理技术(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情绪指标、双下肢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两项情绪得分都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观察组腘静脉血流速度(22.56±5.12)cm/s、红细胞聚集指数(4.24±0.19)、下肢周径(20.19±3.11)cm、血浆D-二聚体水平(0.64±0.17)μg/ml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于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压治疗仪治疗及护理。结果研究组平均血流速度为(33.6±4.2)cm/s,腘静脉血流峰速度(37.2±4.6)cm/s,股静脉血流峰速度(58.9±6.2)cm/s,分别与对照组的(26.5±2.3)cm/s、(25.8±3.1)cm/s和(43.7±5.3)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护理满意度为94.0%,分别与对照组的20.0%和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结合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增强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邱凤敏  王戌萍 《光明中医》2023,(7):1377-1379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8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运用信封抽签法分为2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9例穴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穴位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3 d和7 d后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可加快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避免红细胞聚集,对改善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骨创伤患者接受预防护理干预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骨创伤患者100例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时间所选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实验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分析2组骨创伤患者护理的结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股静脉血流量、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创伤患者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可较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