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护理干预效果。方法该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胸外科手术发生90例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结合患者入院编号予以分组,分为观察组(入院尾号单数)45例、对照组(入院尾号双数)45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研究发现,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类型、手术麻醉、术中患者机体应激状态等。结论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和较多因素有关,临床方面需引起重视。同时,需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以便使患者获得最优质的护理体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接收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3%,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和下肢肿胀发生病例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期卧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在该院成功进行胸外科手术的1 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其余1182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纳入参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检验,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卧床(OR=2.971)、静脉内留置管道(OR=1.842)与静脉应用强刺激性药物(OR=2.313)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外科手术后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众多,对高危患者应当加强临床监测,积极进行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老年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形成原因以及对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老年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根据相对应的因素予以有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将干预前的2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干预措施后随机选择2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施干预前24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2%;制动、有多种并发症(≥2种)、全麻、频繁静脉采血、原发性高凝状态、创伤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而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下肢静脉曲张等因素无关(P>0.05);实施干预后,24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5%,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制动、有多种并发症、全麻、频繁静脉采血、原发性高凝状态、创伤是发生骨科老年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有效的临床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手术治疗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为(1.95±0.47)m Pa/s,护理干预后为(1.75±0.24)m Pa/s,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6.22±5.23)d,下肢肿胀消退时间为(8.20±1.45)d,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为25.00%;观察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为(1.98±0.45)mPa/s,干预后(1.20±0.17)m Pa/s,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9.55±5.29)d,下肢肿胀消退时间为(5.20±1.28)d,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为7.50%,两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组术前和护理干预后、两组干预后的下肢血液粘稠度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下肢骨折术后实施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切实降低下肢血液粘稠度、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内科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内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0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内科长期卧床患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就各种易发因素做好综合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该院所收治并确诊为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实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老年脑梗死患者仅有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2.5%,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6.21±6.3)d,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8.74±5.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极大的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不仅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提高生化质量还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表现、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0例神经外科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两组的一般资料、症状表现、合并症及治疗情况,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术后偏瘫、长期卧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术后偏瘫、长期卧床均为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应全面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并积极治疗,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探讨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护理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36例于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长期卧床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人数相同各68例,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手段与下肢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高达95.59%、98.53%,与对照组(79.41%)、(83.83%)结果比较均显著较高,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显著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护理干预在长期卧床患者中应用具有确切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减少高危因素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将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患者19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98)。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和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抗栓压力泵(IPC),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和IPC。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包括评估患者危险因素,针对性进行宣教;合理补液,防止血液高凝状态;术后早期活动;饮食护理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围手术期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IPC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该院行胸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术后经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94%,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胸外科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该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期间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可能是原发疾病类型、卧床时间、年龄、静瓣膜损伤等,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在临床上原因较多,而且对ICU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明显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对卧床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该院在2018年1—12月间收治的12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案。观察患者在住院后两个月内的治疗效果,判断患者是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后,7例患者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率高达17.46%。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后,1例患者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率为3.17%。观察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卧床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该科(内科)住院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140例参与该次研究,所选病例来自2016年1月—2017年4月,利用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下肢护理,对比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17.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加强下肢护理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干预减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将2011年1月至10月在我院妇科手术治疗患者386例作为观察组,行术后早期强化预防血栓的临床干预;回顾性地将2010年1月至l2月在我院妇科手术治疗患者360例采用基本生活护理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86例发生血栓2例,对照组360例发生血栓10例。结论:临床干预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临床干预减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将2011年1月至10月在我院妇科手术治疗患者386例作为观察组,行术后早期强化预防血栓的临床干预;回顾性地将2010年1月至l2月在我院妇科手术治疗患者360例采用基本生活护理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86例发生血栓2例,对照组360例发生血栓10例.结论:临床干预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自我管理教育措施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2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各51例,采用常规教育的患者组为对照组;采用自我管理教育的患者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评分为(93.2±4.8)分,与对照组患者的(79.1±4.9)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仅是5.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5%(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期间,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的掌握率,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该院普外科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8例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分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个性化护理干预),44例/组。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手术相关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弹力袜穿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普外科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凝血状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治的共100例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内容,针对性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凝血状态的分析。结果 2例患者出现DVT,共有30条肢体,其中左下肢共10例,右下肢共4例,双侧共8例,所有患者DVT小腿血栓,平均发现时间分布为1~15 d,平均时间为(5.67±2.12)d,发病位置肺部恶性肿瘤占比26.42%,食道肿瘤占比16.42%,重症肌无力25.35%,其中恶性肿瘤出现DVT概率为24.21%,非恶性肿瘤出现DVT概率为18.56%。发生血栓及未发生血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有显著差异外,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发生下肢DVT患者为(46.3±4.27),未发生下肢DVT患者为(39.3±4.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通过物理预防方式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仍然高发病率,对胸科术后患者进行血栓筛查有较高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预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将该院201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均为34例,比较不同护理措施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护理总分评分分别为97.1%、(93.7±3.0)分,较对照组患者的76.5%、(77.7±3.1)分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