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MI)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我院CCU病房建立后,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及早发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从而可明显降低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院自1990年至1997年门诊及住院共2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临床资料1.200例AMI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诊断为AMI,男性126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大致为2∶1;年龄30至93岁,平均年龄61.5岁,60岁以上160例(80%)。2.梗死部位:前壁105例;下壁50例;下壁 正后壁5例;前壁 下壁31例;前壁 正后壁5例;心内膜下1例;前间壁 右心室1例;下壁 右心室1例;前间壁 下壁 右心室1例。结 果1.1200例AMI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69例(34.5%),其中室性早搏59例(29.5%);非阵发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实验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吴宁  张晓梅  徐春芳  张赤  郑奕 《山东医药》2008,48(22):84-85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健康者的心电学、心脏形态学指标。结果AMI患者QT间期变异度(QTV)、QT间期变异系数(QTCV)、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DNN)明显低于健康者;心率变异性(HRV)和QTV、QTC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VA)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V、QTCV、SDNN、LVd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0.01)。提示QTV、QTCV、SDNN、LVd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循证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将护理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病例知识知晓率、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加强循证护理,可提高舒适度、防范并发症,提高患者知识知晓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应用循证护理的一组,心律失常复发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究将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所发挥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展开对照研究,符合研究内容者共计66例,所选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匀划分为两组,初步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护理期间分别采取普通护理模式以及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以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数值作参照,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护理期间选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具有确切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对于此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认可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实施有效护理,心电监护、治疗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经过正确治疗,仔细观察病情、细致的心理护理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各类室性心律失常(VA)的相关因素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1例确诊为AMI患者.根据心电记录将VA分为5组.单发室性早搏组(单发室早组,10例);成对,二联律的室性早搏组(成对室早组,21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非持续室速组,3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组(室速室颤组,11例);对照组88例.每位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主干病变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在非持续室速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未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Ⅲ级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血管存在大于70%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天病死率室速室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早期发生的各类VA中,室速室颤的发生影响患者近期预后.持续性室速室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再通血流未达到TIMIⅢ级,多支血管病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了解此期间心律失常表现征象,对指导临床实践、提示患者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2例。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68例和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54例。通过观察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脑钠肽(BNP)。并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陈旧心肌梗死、既往血运重建病史、基础心率、血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但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CRP及BNP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空腹血糖(8.83±4.81)mmol/L∶(6.02±2.25)mmol/L,P=0.012;CRP(18.24±12.19)mg/L∶(11.06±10.06)mg/L,P=0.016;BNP(446.04±146.37)pg/L∶(315.01±121.11)pg/L,P=0.009]。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示:BNP、CRP的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BNP:OR=1.416,95%CI:0.921~3.012,P=0.021;CRP:OR=1.367,95%CI:1.040~4.312,P=0.015)。结论:AMI患者BNP、CRP水平的升高可能预示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顺序将我院心内科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顺次编号,并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偶数者纳入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复发率、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心律失常复发率仅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7.50%,明显的高于对照组85.00%(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有助于加速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动态心电图(DCG)作为一种长时间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改善AMI的预后,日益引起重视。笔者收集到26例AMI者的DCG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缺氧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逐渐加剧,冠脉由狭窄到闭塞,合并血栓形成,使管腔发生急性梗死。急性心梗是我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情危重、变化快、猝死率高,并发症多、其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方法用双色球自由抽取法将我院7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可改善其负性情绪,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将内科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2017年1月到2019年5月间)根据实际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n=40,常规护理)、优质组(n=40,优质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低,优质组护理1周后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高(P<0.05)。优质组死亡率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寻找有效的护理途径。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98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1例,年龄46~83岁,平均(60.8±8.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出院时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4%vs.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较常规护理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时间,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14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全部进行心电监护后,其中133例发生心律失常的病人被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使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的死亡率由42%下降至7%,使其抢救成功率大大的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并发症多,尤其是心律失常更是造成病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通过监测护理病人,我们的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自1992年1月至1998年1月我们共收治AMI病人80例,其中合并各种心律失常者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为58(60±9)岁,所有平均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因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诊断AMI的3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77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与B组比较,A组年龄偏大,空腹血糖、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冠状动脉病变、hs-CRP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