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被家长击打头部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及随访脑电图的变化。 方法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于1990-1999年,对36例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3~8年的随访。 结果36例中脑电图异常32例(889%),其中有疒间样放电者28例(875%,28/32);随访脑电图异常消失22例(687%,22/32),疒间样放电消失18例(643%,18/28)。常规记录即有疒间样放电、背景节律以慢波为主、临床发作较晚(>1周)者疒间样放电较难消失(均P<005)。首次脑电图有疒间样放电者临床发作较难控制(P<005),随访脑电图疒间样放电不消失者临床发作更难控制(P<001)。 结论儿童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高,疒间样放电消失与否与疒间样放电的特点及临床发作早晚有一定关系,且对临床预后产生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癫疒间治疗效果。 方法总结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疒间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疒间治疗效果。 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疒间,占230%(32/139);常见的癫疒间类型为强直 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25例(781%)癫疒间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疒间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占30例(938%)和27例(844%);常见的头颅影像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82%(13/27)和518%(14/27);癫疒间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中(688%);813%(26/32)的癫疒间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疒间药物治疗。 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疒间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背景活动异常伴疒间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疒间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应用录像脑电图仪和携带式脑电图仪对21例额叶癫疒间患儿进行长时间监测描记,同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21例中15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共47次,最多1例24h发作18次。仅睡眠期发作的7例,睡眠与清醒时均有发作的4例,清醒时发作的4例。发作持续时间平均30s,有3例泛化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达2~3min。同一患儿发作表现基本相同,强直性姿势发作8例,偏转发作4例,发作性情感异常2例,失神样发作1例。发作时10例伴有面色潮红、表情惊恐,6例伴有发声,2例伴有发笑,2例有踏车样自动症。发作前有先兆的5例,均为感觉异常。发作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作后抑制不明显。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图见有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异常电活动,睡眠期尤为明显。 结论额叶癫疒间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疒间综合征,睡眠期长时脑电监测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疒间样放电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疒间(JME)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 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44例JM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4例JME患儿100%出现全身性肌阵挛发作,16例(36.4%)伴有失神发作,33例(75%)伴有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1例(25%)3种发作均有,6例(13.6%)只有全身性肌阵挛发作。首次就诊即确诊为JME 13例,有31例曾误诊。清醒脑电图阳性率为50%,睡眠脑电图阳性率为95.5%,3例动态脑电图检查均阳性。JME患儿43例给予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中3例偶有肌阵挛性发作,余39例发作均控制。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阵挛持续状态(JMES)者有7例,占15.9%。 结论JME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癫疒间综合征,临床医生在诊断中要多询问病史,结合规范的睡眠及动态脑电图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并合理选择抗癫疒间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视频脑电图(Video EEG)对儿童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5~12月在泉州儿童医院因发作性事件而经Video EEG监测的1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163例患儿,40例(24.5%)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23例(14.1%)判定为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7例(10.4%)判定为非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23例(75.4%)癫疒间患儿得到了证实,其中35例(35/123,28.4%)可进一步确定癫疒间综合征。 结论Video EEG对鉴别儿童发作性事件的性质、确定癫疒间发作类型及相关癫疒间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单剂治疗儿童失神癫疒间的疗效。 方法选择1990-04—2004-05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诊断失神癫疒间并首选口服丙戊酸患儿123例,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 结果123例患儿中,丙戊酸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105例,发作完全控制率844%,其余18例单用丙戊酸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追踪34例停药后的患儿9个月至10年,其中2例复发,占59%。 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失神癫疒间能使844%的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疒间持续状态(RSE)的临床特征,提出可能早期预测RSE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1 01—2004 0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2例癫疒间持续状态(SE)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1)52例SE中,29例呈RSE。(2)23例SE中22例为强直-阵挛(GTCS)发作,1例为混合发作;29例RES中14例为GTCS发作,2例强直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混合性发作。(3)52例中,23例非RSE病例对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有效。RSE组中,药物治疗有效19例,其中对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有效15例(78.9%);安定+硫喷妥钠1例(5.3%);氯硝安定1例(5.3%);利多卡因2例(10.5%)。 结论(1)在儿童SE中,RSE发生率高。(2)局限性发作、强直发作、混合性发作多提示SE可能呈RES。(3)安定静脉注射联合苯巴比妥肌注是治疗SE的首选用药。对首次使用安定不敏感的RSE,重复使用的有效率低,可尽早考虑换用二线抗癫疒间药物,利多卡因不失为治疗RS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偏侧惊厥 偏瘫(HH)综合征和偏侧惊厥 偏瘫 癫疒间(HH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5~2003年收治的11例HH或HH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1例均做了头颅MRI和(或)CT检查、脑电图(EEG)检查及血生化测定,6例做了尿代谢病筛查。 结果8例诊断为HHE,3例诊断为HH。发病年龄1个月至8岁5个月,平均为2岁9个月。4例首次惊厥前伴有发热。5例偏瘫前有惊厥持续状态。5例为右侧偏瘫,6例为左侧偏瘫。头颅影像学显示2例正常,7例大脑半球病变与临床症状相对应,1例为弥漫性病变,1例查出无关病变。11例EEG均为异常,其中8例EEG示双侧半球明显不对称,11例中4例有异常放电。6例代谢病筛查均为阴性,1例血乳酸、丙酮酸增高,1例血氨增高。7例采用了以卡马西平为主的抗癫疒间药治疗。 结论HHE为一种公认的惊厥持续状态导致的后遗症,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戊酸治疗对癫疒间患儿血浆胰岛素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测定2003 04—2004 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疒间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丙戊酸的32例癫疒间患儿和33例对照组(儿外患儿)血浆胰岛素、瘦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值、体重指数,并对服用丙戊酸的癫疒间患儿胰岛素抵抗值、瘦素与丙戊酸的剂量、疗程、体重指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丙戊酸治疗组体重指数、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值、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值、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丙戊酸疗程显著正相关,与剂量无相关性;偏相关分析示对照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值与瘦素显著负相关,而丙戊酸治疗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值与瘦素显著正相关。 结论丙戊酸治疗可引起肥胖程度增加、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瘦素抵抗与肥胖程度增加有关,与丙戊酸疗程正相关;胰岛素抵抗与瘦素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癫疒间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变化的特点。 方法对2002-07—2004-09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治疗的59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明确后予抗癫疒间药物治疗,其中28例患儿于治疗后3、6个月复查脑电图,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放电频度及波形的动态变化。 结果发病高峰年龄为7~9岁,癫疒间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27/59例)、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48/59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16/59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多在刚入睡不久(46/59例)或晨起欲醒时(25/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或抽动(542%)、流涎(407%)和言语不能(271%),夜间易泛化为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中颞区可见高幅棘波或尖波。治疗前与治疗后多数(21/28例)脑电图异常放电是变化的,或在中央和中颞区间移动,或由一侧转到另一侧,治疗3个月时7例(7/28)例异常放电消失,治疗6个月时其中5/7例异常放电又出现。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脑电图为起源于发作对侧中央中颞的节律性低幅棘波、尖波,逐渐波及同侧甚至对侧导联。 结论BECT具有与睡眠密切相关的两种发作类型,以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居多(48/59例)。脑电图特征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中央中颞区棘波具有变化性、游走性甚至一过性消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难治性癫疒间患儿脑内病灶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 方法选择2003年8~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难治性癫 疒间患儿 7例,在对其临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组织学染色观察手术切除标本(海马和颞叶)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研究癫疒间患儿手术切除标本中海马和颞叶病灶NGB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 结果7例标本中,均出现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显著增生,具有难治性癫疒间共同的病理学特征。海马中NG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少于颞叶病灶;且随发作年限增加而减少。 结论难治性癫疒间患儿颞叶病灶NGB阳性细胞数多于海马,可能与发作时病灶处耗氧过度从而增加了对氧的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癫疒间患儿部分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于2003年6月~2004年6月对山东省立医院儿科符合癫疒间诊断的36例患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测量血中部分内分泌激素,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血三碘甲状腺氨酸(T3)在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6个月时增高不明显;而胰岛素、皮质醇、C-肽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则明显降低(P<0.05),但在治疗3、6个月之间T3、胰岛素、皮质醇、C-肽并无明显变化;T4、TSH、生长激素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体重指数在治疗3个月时明显下降,6个月时又有所回升。 结论托吡酯对生长激素无明显影响,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对戊四氮(PTZ)致癫疒间大鼠血清胰岛素(INS)及海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水平表达的影响及二者与体重变化的关系,探讨托吡酯引起体重下降的机制。 方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于2005 03—2005 09将11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TPM对照组,PTZ组,TPM治疗组,每3d测1次体重,在2、4、6周末应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INS水平,免疫组化法测海马IGF 1表达。 结果TPM对照组、TPM治疗组在第3周末较其它两组出现体重下降,4周末降至最低点(P<005);在4周末TPM对照组、PTZ组、TPM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TPM治疗组与PTZ组相比,血清INS明显降低,海马IGF 1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6周末TPM治疗组与空白组、TPM对照组相比血清IN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PM治疗组与空白组、TPM对照组、PTZ组比较,海马IGF 1阳性神经元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托吡酯能使大鼠体重减轻,但不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INS水平、升高脑海马IGF 1水平实现的。另外,癫疒间大鼠血清INS降低,海马IGF 1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水平升高,二者是否参与了癫疒间的病理生理过程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表现为过度运动发作(HMS)的儿童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科门诊或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7例患儿进行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监测,观察临床发作症状及发作期、发作间期脑电图表现,并追踪抗癫痫药物疗效。结果 7例患儿视频脑电图共记录到29次发作,持续时间10~84 s,22次发生于睡眠,7次发生于清醒。发作时均有程度不同的躁动不安,过度运动行为表现多样,包括拍手、挥舞、挥拳、拍打、抓物、蹬踏、蹦跳等上、下肢动作,髋部水平移动,由平卧欲坐起动作,过度运动以外动作包括眼、头颈、躯干向一侧扭转、姿势性强直、表情恐惧或愤怒、面部涨红等。发作间期脑电图,除1例未见异常波形外,余6例均可见异常波形,表现为双侧或一侧额、额极导联棘波、尖波;7例发作期脑电图均为单或双侧额极、额起源的低幅快波节律,继而被大量动作伪迹掩盖,发作后渐恢复原背景。结论 HMS是部分性癫痫的一种发作形式,发作时以明显躁动的过度运动为特征,可伴有不对称强直姿势及表情变化,发作期脑电图均表现为单或双侧额极、额导联起源的低幅快波节律,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有效,多数患儿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导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C3-C4/T3-T4)附加对应的双导原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诊断新生儿惊厥的价值及局限性. 方法 2011年1月至7月,对66例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临床有惊厥发作或可疑惊厥发作的新生儿,进行床旁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时间≥3h.通过Galileo NT PMS软件将原始EEG转化为3种形式aEEG,即单导aEEG(C3-C4)、单导aEEG(C3-C4)附加原始EEG、双导aEEG(C3-C4/T3-T4)附加原始EEG.EEG和aEEG分开判读,VEEG需标记电发作(≥10 s)起始放电灶及放电持续时间,aEEG只进行电发作标记.以VEEG作为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aEEG与VEEG识别电发作的相关性.以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估aEEG诊断新生儿惊厥的价值及局限性. 结果 共62例新生儿的脑电图纳入分析.(1)电发作:VEEG发现39例患儿电发作≥1次,其中8例发生癫痫持续状态,31例非癫痫持续状态惊厥.31例非癫痫持续状态惊厥VEEG发现电发作活动累计352次,其中79.3%(279次)以颞中央区为起始放电灶.(2)电发作次数识别敏感性:8例癫痫持续状态,aEEG与VEEG诊断结果一致;VEEG监测到352次非癫痫持续状态电发作,单导aEEG、单导aEEG附加原始EEG和双导aEEG附加原始EEG识别电发作敏感性分别为49.1%(173/352)、54.5% (192/352)和81.2% (286/352),各组识别电发作数和VEEG记录的放电灶记录总数均相关(ρ=0.790、0.907和0.953,P均<0.01).(3)惊厥患儿识别敏感性(≥1次电发作):单导aEEG、单导aEEG附加原始EEG和双导aEEG附加原始EEG识别惊厥患儿的敏感性分别为66.7% (26/39,95% CI:0.62~0.81)、74.4% (29/39,95%CI:0.78~0.96)和89.7% (35/39,95%CI:0.89~1.00). 结论 结合VEEG,有助于aEEG诊断新生儿惊厥,aEEG添加T3-T4导联及原始EEG可显著提高其对惊厥电发作及惊厥患儿的识别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视频脑电图(VEEG)对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并探讨与头颅B超(US)、核磁共振(MRI)以及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诊断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早产儿48例,并根据临床表现、Apgar评分以及1周后的MRI检查结果将48例早产儿分为无脑损伤组(21例)和有脑损伤组(27例)。同时在生后48h及1周进行血清NSE测定。VEEG和US在生后3d以内及7~10d各分别检查1次。结果(1)无脑损伤组在生后48h VEEG有4例异常,异常率19.0%,生后7d的VEEG有2例异常,异常率为9.5%;有脑损伤组48h、7d的VEEG的异常率分别为77.8%、88.8%。7d时VEEG的诊断准确度为89.6%,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90.5%。US的诊断准确性为95.8%,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100%。两种方法在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2)无脑损伤组与脑损伤组48h NSE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但7d时的NSE值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t=1.85,P>0.05)。(3)VEEG的异常与母亲有妊娠合并症(胆汁淤积症、重度妊高征等以及围产因素:羊水Ⅲ度污染、脐带绕颈等)有相关关系。结论早期动态检测VEEG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脑损伤,而且对预后有很好的预测。在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方面与US、MRI有诊断相关性。VEEG与US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NSE在生后3d以内明显升高提示脑损伤,与VEEG的结果有诊断一致性。而在1周后NSE值很快下降,故其不能作为随访的指标。连续监测VEEG对判断早产儿脑损伤的时间和程度有很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评价动态脑电图(A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1 10—2005 10,应用AEEG检测仪对46例 惊厥发作的新生儿进行AEEG监测分析,并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46例惊厥新生儿AEEG监测正常30例(65.2%),异常16例(34.8%)。重度异常AEEG特 点为发作期惊厥性放电者8例,发作间期惊厥性放电2例,低电压2例;轻度异常为4例,表现为缺甲图形变化3例,一过性尖波增多1例。该组睡眠期 惊厥性放电出现的频率增高,尤其在安静睡眠期多见(5/7,71.4%)。随访4例轻度AEEG异常患儿预后正常;12例重度AEEG异常有9例出现后遗症, 表现为运动智力低下,脑瘫,癫疒间。结论AEEG监测对于新生儿惊厥性疾病的诊断与预后的估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AEEG异常程度越重则临床 后遗症明显。  相似文献   

18.
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评分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评分(SS)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妇科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44例患者进行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评分,分析1小时尿垫实验(1HPTV)与S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HPTV与SS之间有相关性;Lg[1HPTV]与SS之间有非常明显相关性。SS评分对于中度SUI诊断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76.5%;对于诊断重度SUI患者,SS评分诊断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1.7%。身高、体重、年龄和Lg[1HPTV]是影响SS的主要因素。结论:SS是协助临床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简捷、经济、无创、准确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诊断性刮宫(分段诊刮)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绝经后出血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症状之一 ,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 ,尤以子宫出血的病因最复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人类寿命延长、绝经后妇女总人口增加 ,加之激素替代疗法的逐渐推广使用 ,绝经后子宫出血(postmenopausaluterinebleeding ,PMUB)的病人日益增多。其病因可以是子宫、卵巢或输卵管的器质性 (肿瘤或炎症等 )或非器质性疾病。其中以良性疾病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 ,子宫出血的发生率降低 ,但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病率增加 ,严重危害老年妇女的健康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提高对PMUB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的产前超声与MRI诊断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32例孕妇,分别予以产前超声诊断、产前MRI诊断、手术诊断和(或)病理诊断,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各项指标观察,分析图像特点,对比产前超声与MRI两种检查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