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最为精深的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水源和运动变化的法则;“德”是“道”的较为具体的显现。“道”之与“德”,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大命题,它对万事万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内经》中有关“道”与“德”的论述十分精辟,对此展开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练功为什么必须重德!福建骆庭萱“百功德为先”,强调“德”对练功的重要性。佛家讲“德”,是基于“因果”关系,认为善“果”是由善“因”而来的;道家讲“德”是认为“德”为“道”之门,无“德”难人“道”;儒家讲“德”,强调只有首先“正心”,才能“修身”,而后...  相似文献   

3.
肋软骨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伴有疼痛的肋软骨非化脓性炎症。近几年来,笔者用蒙药“哈布德仁膏”局部外敷治疗肋软骨炎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9—56岁,平均34岁。均表现为胸廓局部疼痛和肋软骨处局限性压痛,并经X线检查排除其它病变。 药物及用法:蒙药“哈布德仁膏”是我所与内蒙古通辽市卫生材料厂协作研制的新剂型。自1991年开始生产。(1)药物组成:瑞香狼毒、大黄、翻白草、玉竹、土大黄、水菖蒲、天门冬、姜黄、生草乌各等量。(2)基本制作过程:将以上药物研为细粉,  相似文献   

4.
德医并重以德立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年大学 ,我对德医关系的认识还很浮浅 ,更缺乏亲身感受 ;又经 8年的临床实践及学习王晓江老师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课程后 ,使我更深刻领悟到人文品德与医技同等重要 ,即立医之本在于德 ,欲成大医必立大德。我们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根源于儒、道、法等各家学术思想 ,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密不可分的部分 ,其思维构架当然就体现着儒之“仁” ,道之“变”及法之“为”的思想。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它并不是凭空想象 ,而是无时无刻的与人、自然界及时间发生联系 ,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学家的总结与发展形成现在具有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5.
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健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健康人生以德为本”。 孔老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庸》中就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者必得其寿”的观点。孔子之后,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又比较具体地指出“欲求长生  相似文献   

6.
儒学对中医的影响,渗透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讲,它继承并发扬了《周易》的基本思想,对于世界的理解,坚持了有机论、系统论,在这一点上与道家思想是一致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经典《易传》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世界理解的这种“分化观”,易、道、儒三家是一致、一贯的,形成了与西方以原子论为代表的“组合观”截然不同的思想。“气分阴阳”,“一物两体”,是中医的一种深层思想,而它首先是易、道、儒的思想,是易、道、儒的思想在中医学的应用和具体化。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更鲜明地体现为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医德,即以“仁者爱人”之精神,施医救人,将“仁”贯于“医”中;  相似文献   

7.
《论语》把生命看作实现理想的载体,所蕴含的养生思想是儒家基本思想的反映,修身同时也是养生实践。古人认为“恬愉”、“恬俄”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有助于保养生命。《论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概念,及儒家伦理学说最重要的规范。“仁者寿”的观点是孔子养生思想最为集中和典型的表现。学习《论语》修身思想的精华,对于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实践健康的养生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智慧说     
一 智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大智大慧是“真人”的标志之一。 何谓“真人”?“真人”不仅要有健康长寿的“命”,而且要有充分展现的“性”,实现两者的高度的和谐统一。无命性难存,无性命不灵。所以要“性命双修性为本”。 何为“性”? 性是智慧和道德的合和。智慧指“知道”,道德指“行为”。德是合乎道之行为。有道才有德,故称“道德”,老子《道德经》先论道,后议德。要行道,必须“知道”。“知道”,一是知晓道,二是掌握道。“若教愚辈皆知道,天下神仙似水流”。(钟离权)  相似文献   

9.
五种麻(子)仁辨析赵新艺①关键词大麻仁苘麻子蓖麻子亚麻子黑脂麻仁辨析麻(子)仁是临床常用药物,但麻仁有多种,其来源不同,效用有别,古今典籍多有以“麻子”、“麻仁”、“麻子仁”这样异物同名的形式记述数种药物的现象。药名混淆不清,不仅给中医药人员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0.
上门诊时,常听患者自称有“湿热”,或有些医生诊为“湿热”,但经认真辨证,其结果并不尽然。“湿热”这词达到了滥用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湿热”的概念模糊。什么叫“湿热”?一般人是说不清楚的;其次,是一些医生拿“湿热”二字来糊弄人,搞不清楚诊断时便笼统称为“湿热”,希望沾点边。  相似文献   

11.
很多细心的妈咪们也许会发现,宝宝从3个月开始,就变成了“口水娃”——每天的口水泛滥不止。医生提醒,如果宝宝流口水过多,也可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另外还有可能是体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气功博览     
《气功》1994,(3)
气功博览曾国藩与儒家气功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誉为满清一代“中兴名臣”。他统军、治政皆有许多独到之处。他曾随倭仁讲习程朱理学,于心性义理之道,多所体悟。尤其是,对于程朱理学中的养气治心,即儒家气切之道,颇有心得。首先,气功之道,...  相似文献   

13.
《素问》书名来自《道德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考查“素”字语意的古今变化、各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以及《素问》与《道德经》在内容、观点上的联系,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为先圣继绝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4.
王道与医理--浅谈儒学思想对中医学之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提出儒学的中心思想是“忠恕”,明确了行恕道,是行“仁”之事,即是“爱人”,是“王道”;并通过对中医学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医乃仁术”等理论观点,特别是中医学史上儒医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医道即是儒道,医者只有通儒道,明“仁义”,方能存仁心而博施济众。又从儒家“仁义”、“中庸”与中医学“精诚”、“平衡”的对比分析入手,进一步论述了中医学与儒学的密切关系:一是以仁爱之心,行精诚之医;二是解“中庸”之道,行执中有权之术。  相似文献   

15.
1小儿孤僻征侯群ASD 儿童孤独症是指一种神经性发育疾病,主要表现为患儿的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沉缅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别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由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Leo.Kanncr)首先提出“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发病率根据国内外报导一般为万分之四至十五不等,男孩儿居多(我国无统计记录),若按国际比率推算大约60万。  相似文献   

16.
医乃仁术,仁与术,相辅相成。我们过去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强调实践“三个代表”,落实到医疗工作,都是一个意思。对此,名医们有何高见呢?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工作中功勋卓著、被总后评为“一代名师”、今年已85岁高龄的牟善初教授在他的手记中写道:“治病救人不是索求,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说到底,是人民培养的。不要做殿堂里的医生,要做人民的医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我愿把它作为余生的座右铭。”话虽朴实,但分量甚重,一个与人民息息相通的大医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7.
对宁波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职业道德(以下简称“药德”)元素进行挖掘和梳理,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名人访谈等方式对宁波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归纳和整理,挖掘其中的药德元素,并探索其育人途径。宁波中医药发展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河姆渡文化时期,宁波中医药文化中蕴含以“仁、精、诚、正”为核心的药德元素,可通过始业教育启蒙、通识课程渗透、专业课程强化、校园文化熏陶等方式将宁波中医药文化中的药德元素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挖掘宁波中医药文化药德元素并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仁”、“礼”、“中庸”、“六艺”四方面论述儒家思想对养生学说的影响。认为“仁”的伦理思想对养,性有很深影响;“礼”的多方面要求,透析着养生实践的内涵;作为方法论的“中庸”之道,以及“礼、乐、御、射”等技艺对人的体魄情趣培养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医林笑话     
一、特效药 一位修女满脸怒气地从诊断室冲出来,钱也未付就走了。诊所接待员甚感惊奇,等医生出来,她便问到底怎么回事、“哦,”医生回答到,“我给她检查了一下,然后告诉她说她怀孕了。”“医生,”接待员叫道,“那不可能!”“当然不可能,”医生答道,“不过,这么一说就治好了她的打嗝。”  相似文献   

20.
从药效学的角度来讲,“道地”是一个质量概念,但其质量优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就黄芩“道地性”的内涵从药效学角度作理论上的粗浅探讨,庸俗疏漏之处恳请同道斧正。1“道地药材”概念的来源及含义 陶弘景关于“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和“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的论述,是“道地药材”概念最早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