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72例双胎妊娠分娩产妇临床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庆云 《中国医院统计》2007,14(1):51-52,55
目的 了解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1996-2005年10年中372例双胎妊娠与同期单胎妊娠2411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占1.52%,双胎妊娠产妇的早产、胎儿异常、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于单胎妊娠;围产儿并发症中新生儿死亡、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高于单胎妊娠的围产儿;第2胎围产儿病死率高;双胎妊娠分娩方式手术率高。结论 加强双胎围产期监护,掌握好两胎儿分娩间隔时间,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母体并发症及双胎围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欧阳宁  徐晶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776-3777
目的分析对双胎妊娠围产期的管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到2011年10月之间收录的74例双胎妊娠产妇进行围产期的管理,同时对其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其中74例双胎妊娠经过围产期的管理,其中出现病死率为3.1%,低于我院以往的资料的报道情况。结论对于双胎妊娠的孕妇一般其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多,一般出现早产和围产儿的死亡的比率比较高,通过加强对双胎妊娠围产期的管理,可以减少死亡率的发生,同时提高整个围产保健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63例双胎妊娠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2002~2007年5年中63例双胎妊娠和同期5037例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占1.24%,双胎妊娠中早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和产后出血妊娠并发症高于单胎妊娠,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296.11、10.67、52.26、100.17、47.29,均P<0.01);双胎围产儿病死率中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小样儿、新生儿窒息、早期新生儿死亡、病理性黄疸、出生缺陷发生率均高于单胎围产儿(X2分别为372.01、110.34、10.92、20.49、21.94、13.01,均P<0.01).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55.56‰,与单胎13.7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85,P<0.01).结论 加强双胎围产期监测和管理.对降低母体并发症及双胎围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总结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86年1月~2003年3月间的285例多胎妊娠(双胎妊娠275例,3胎妊娠10例)共580例围产儿,总结其围产期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并以1993年和2002年共计2 453例单胎妊娠的并发症作为对照,分析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多胎妊娠并发症高,主要为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与单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是58.6‰(34/580),较同期的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死胎与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0.0%。死胎中有致死性畸形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死亡3例,原因不明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2例致死性畸形,其余15例均为早产儿,平均孕周为31.5周,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早产儿肺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感染、心衰;除外畸形,围产儿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最为密切。③规律产前检查与无规律产前检查组比较,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胎妊娠并发症较单胎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是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产前保健对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从而降低多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胎妊娠属高危妊娠范畴,围产儿死亡率高,而产科处理是影响围产儿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近4年来86例双胎妊娠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降低双胎围产儿死亡的对策。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医疗保健质量。方法:按照围产期Ⅰ的标准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死亡的围产儿1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及构成比。结果:11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中死胎、死产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并发症、胎儿畸形及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主要与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及早产密切相关。结论:完善孕产期系统保健,提高基层产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及产前诊断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胎及单胎妊娠不同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围产儿死亡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我院1989~1998年双胎妊娠155例及单胎妊娠10 599例围产儿死亡情况。结果:排除畸形死亡后,双胎围产儿总死亡率较单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1,P<0.001)。在分娩孕周≥37周及32~36 6周,双胎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85,P<0.01,χ2=7.61,P<0.01),而当分娩孕周<32周时,双胎围产儿的死亡率低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01)。在出生体重≥2 500 g时,双胎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P<0.01)。而当出生体重在1 500 g及<1 500 g时,则双胎儿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182,P>0.05;χ2=1.536,P>0.05)。双胎或单胎围产儿死亡率均随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是影响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双胎围产儿宫内生长不同于单胎,尚需进一步研究适用于双胎妊娠的最佳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为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围产期标准,对78例围产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10752例,死亡78例,围产儿死亡率7.25‰,其中死胎38例,占48.71‰;死产10例,占12.82‰;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30例,占38.46‰,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儿畸形。结论: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围产期监护,重点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监护,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儿,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朱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359-4360
目的:探讨宜兴市宜城镇2000~2008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强调围产期保健的重点及作用,为进一步减少围产儿死亡提供对策。方法:对宜兴市宜城镇2000~2008年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年来宜兴市宜城镇围产儿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围产儿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畸形(32.98%)、早产(14.89%)及脐带因素(12.77%)。其中畸形儿包括检查中发现的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19例,未发现畸形出生后新生儿死亡12例。结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孕期畸形儿检出率。为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应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同时加强产前诊断、产时监护及新生儿监护。  相似文献   

12.
提倡规律产前检查降低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总结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86年1月~2003年3月间的285例多胎妊娠(双胎妊娠275例,3胎妊娠10例)共580例围产儿,总结其围产期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并以1993年和2002年共计2 453例单胎妊娠的并发症作为对照,分析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多胎妊娠并发症高,主要为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与单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是58.6‰(34/580),较同期的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死胎与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0.0%.死胎中有致死性畸形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死亡3例,原因不明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2例致死性畸形,其余15例均为早产儿,平均孕周为31.5周,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早产儿肺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感染、心衰;除外畸形,围产儿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最为密切.③规律产前检查与无规律产前检查组比较,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胎妊娠并发症较单胎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是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产前保健对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从而降低多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双胎妊娠的合并症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提高优生率。方法 :对 35 6例双胎妊娠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早产率为 5 5 .6 % ,窒息率为 11.2 % ,死亡率为 1.7%。第 1胎与第 2胎合并症均为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小样儿、低血糖症、硬肿症、肺炎、窒息、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第 1胎的窒息和肺炎的发生率高于第2胎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双胎妊娠母儿合并症多 ,应做好产前检查 ,加强孕期保健 ,预防早产发生 ,降低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李红 《中国保健》2007,15(2):65-66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方法对2001~2005年的74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7.42‰,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胎儿畸形、非法接生、其次为胎盘因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因素(脐带扭曲、绕颈)、臀位、重度妊高征、双胎、早产、梅毒、妊娠合并旰内胆汁淤积症.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流动孕产妇的管理,制止非法接生,提高产检意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及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不同时期双胎妊娠94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990~1994年组与1980~1984年组对照,分析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与确诊时间、产前检查次数、分娩前住院天数、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两组差异显著。提示,加强围产保健,选择适当的分娩时机和方式,对于提高双胎新生儿存活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3555-3556
目的:更好地掌握仙居县围产儿死亡谱、死亡率以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仙居县2002~2006年的361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1.97‰,前5位死因依次为胎儿畸形、不明原因、脐带因素、新生儿窒息、早产。结论:加强孕前孕期管理和围产保健,做好健康教育,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儿,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次妊娠同时有2个以上胎儿者称为多胎妊娠,其中以双胎妊娠最多见。近年来,由于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多胎妊娠有上升趋势。多胎妊娠为高危妊娠,孕妇合并症、并发症多,围产儿死亡率高,应重视孕期及分娩期的处理。提高对多胎妊娠的监护和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围产期母婴安全。本文对我院产科1990-2000年134例多胎妊娠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开展及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双胎妊娠发生率逐年上升,双胎妊娠属高危妊娠,早产发生率及围产儿病死率较高,因此双胎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母儿损害。我们对208例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07年射阳县围产儿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死亡原因、产前检查和高危妊娠情况,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结果:围产儿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畸形、脐带因素;围产儿死亡病例中,仅29.85%的孕妇接受过定期产检;高危妊娠使围产儿死亡的风险增加;二级、一级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不同。结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加强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三方面着手,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娟  马冬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36-2537
目的:通过对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围产儿死亡病例(69例)的相关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14.46‰。死亡原因依次为胎儿畸形,母体因素,不明原因引起的死胎、死产,早产,脐带因素。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孕期管理,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加强围产期监护,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