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程序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凡新生儿娩出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临床上称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约为10%左右,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脑损伤的诱因,故必须重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 1 复苏的对象及目的 1.1 凡出生时无呼吸,心率<100次/分,皮肤青紫,反射能力差,均需要进行复苏。 1.2 复苏的思想与物质准备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应该积极、迅速、分秒必争。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对诊断窒息和评价复苏效果非常重要,但为了争取时间,不能等待评分结果再复苏,应边评分,边进行复苏的操作,凡遇评分低于7分者应在复苏过程的最先20分钟内每隔5分钟评分一次,直至连续两次评分≥8分为止。为了如实评分,由非助产人员评分更客观。分娩前应充分了解病史,以便作好复苏的思想准备。全套复苏器械  相似文献   

2.
医学上何谓生命?存在呼吸(含被动)和心跳即为有生命,但胎儿例外,胎儿无需呼吸却有生命。一旦娩出断脐变为新生儿,则须迅速发动呼吸来维持生命,然而各种因素致使许多初生儿难以正常建立呼吸,此刻急需复苏,复苏失措则产生真正的窒息,且复苏的需求随其胎龄减小而增加。国外常常称“新生儿复苏”而不称“新生儿窒息复苏”,故谓新生儿复苏指南(neonatal resuscitation guiderlines)或新生儿复苏教程(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NRP)。我国2011年发布的“新生儿复苏指南”从此不再习称“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旧两种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效果及新法复苏成功率,普及新法复苏方案,以减少窒息新生儿死亡率及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12月与2005年1月至12月间采用不同方法复苏成功率的比较。尤其对新法复苏的建通气道方面,形成了操作的常规。结果:两组新旧复苏窒息新生儿的成功比较,以阿氏评分≥8分为复苏成功。比较新旧两组生后5分钟成功率2005年94%明显高于2000年67%(旧法)。结果显示,采用新法复苏方案优于旧法复苏,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结论:新生儿窒息的轻重及并发症可对新生儿产生永久性神经损害,致精神神经发育异常。因此,对所有高危因素的胎儿要加强监护,减少胎儿宫内窘迫,选择适当分娩方式,尽快结束分娩。对窒息新生儿积极普及、有效正确实施ABCDE复苏方案,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和围产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45例新生儿窒息的因素与孕周:新生儿体重胎方位、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危妊娠如先兆子痫,早产过期妊娠,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滞产、异常胎位,产程异常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分娩异常胎盘脐带异常,胎儿及新生儿异常和母体合并症。结论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及时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做好高危妊娠的胎儿监护及产时监护。正常处理产程严格掌握产科手术指正,正确选择好分娩方式,熟练掌握新生儿现代复苏技术、积极做好新生儿的复苏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脉血清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以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与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从而评价乳酸、早期乳酸清除率以及aEEG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儿60例,按窒息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22例,重度窒息组38例;按复苏纠正所需时间分为复苏5min纠正组26例,复苏10min纠正组24例,复苏10min以上纠正组10例;按乳酸清除水平分为低乳酸清除率组15例,高乳酸清除率组45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51例,死亡组9例。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6h后进行动脉血乳酸检测,并观察aEEG变化,统计分析乳酸、早期乳酸清除率以及aEEG与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度窒息组入院时和治疗6h后乳酸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pH值、碱剩余值、Apgar评分显著低于轻度窒息组,aEEG异常率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0min以上纠正组患儿入院时和治疗6h后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复苏10min及5min纠正组患儿,pH值、碱剩余值、Apgar评分均低于复苏10min及5min纠正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和治疗6h后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H值、碱剩余值、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乳酸清除率组、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入院时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EG异常患儿入院时乳酸水平高于aEEG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清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以及aEEG是新生儿窒息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以及预后评估的较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的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及将来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目前的胎心监护,胎血气分析,超声显像以及新生儿复苏技术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未能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显著降低[1]。一定程度的窒息可以导致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braindamage,缩写HIBD),目前关于胎儿宫内HIBD病理及机制的研究不是很多,结论也不尽一致。研究大多以动物为模型,近年来有一定的进展,作者就此加以综述。一、关于宫内HIBD的动物模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围产期HI…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110021)樊世荣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称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10%,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新生儿窒息常是胎儿窘迫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农村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效果。方法:于2009年对我市县级医院以下农村基层医院参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儿科医生、产科医生、助产士等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将培训前后各一年(2008年与2010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2008年和2010年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前后比较: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4.53%下降至2.69%(χ~2=158.66,P<0.01),死亡率由2.53%下降至0.93%(χ~2=7.24,P<0.01)。结论:对农村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窒息培训项目十分必要,可促进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在农村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对降低农村基层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第一部分指南目标和原则 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窒息复苏;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新生儿期指出生后脐带结扎至满28天。此期小儿刚刚脱离母体稳定、温暖的生活环境开始独立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存,体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机制和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疾病,病死率占新生儿死亡的1/2-2/3,尤以新生儿早期发生率最高。因此,加强新生儿期的护理是确保小儿安全度过危险期的重要环节。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衰竭,以致新生儿出生后无法自主呼吸或者出现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是围生期小儿死亡及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及时抢救和有效的复苏及复苏后正确的护理和治疗,能够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中,有5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窒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复苏     
新生儿死亡原因中窒息占重要地位,新生儿死亡时间半数以上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天,其中尤以第一小时为数最多,因此在防止和积极处理胎儿窘迫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生儿复苏工作是产科医护人员和儿科、麻醉科医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产房和手术室应随时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和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和使用,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窒息发生后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窒息时微循环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时微循环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耳廓微循环检测技术,对18例轻度窒息新生儿,15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及19例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分别进行微循环监测。结果窒息新生儿耳廓微循环中红细胞聚集、白细胞翻滚、附壁等现象明显多于正常新生儿,毛细血管数增多、血流速度减慢,在重度窒息儿尤为明显。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耳廓微循环发生明显变化,重度窒息更为严重且较临床症状消失晚。故对出生时有重度窒息,迅速复苏成功的新生儿,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上联合应用胎心监护和脐血流测定对妊娠晚期胎儿预后预测的影响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6例孕晚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胎心监护和脐血流速(S/D值)测定,并根据两者检查结果将所有孕妇分为A、B两组,A组为胎心监护和S/D值测定均正常,B组为S/D值或胎心监护检查一种以上异常,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在窒息情况、羊水情况、新生儿死亡方面的情况。结果 A组胎儿宫内窘迫1例,胎儿轻度窒息3例、无围产儿死亡;B组胎儿宫内窘迫9例,胎儿轻度窒息10例、重度窒息7例,新生儿死亡1例。A组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妊娠晚期胎儿给予胎心监护和脐血流测定有助于避免新生儿窒息,有效提升了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阿拓莫兰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仍较高,约为5%.严重者会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ehemie encephalopathy,HIE),其中氧自由基损伤在HIE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39例剖宫产术中窒息新生儿抢救与护理过程,所有窒息新生儿均按五步法进行抢救复苏,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39例窒息新生儿经抢救,均存活,36例轻度窒息新生儿术后直接送回病房,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转新生儿科病房后续治疗,抢救成功率100%,无一例因窒息死亡.39例产妇剖宫产术后无一例出现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正确的复苏技术、高效的团队协作、严谨的护理方案是抢救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关键,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预后及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缺氧发生宫内窘迫以致出生后出现呼吸障碍的一种紧急状态。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lo%左右,它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窒息严重者有时即使幸存,也常使中枢神经遭受损害,因而留下脑瘫和智力障碍等后遗症。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重视了对高危妊妇的孕产期监护,并不断地改进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方法,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及障碍儿的发生率已有明显下降。一、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原因:①胎儿窘迫:多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妊娠合并心脏病、贫血、肝病等并发症以及产程延长等情况,由于胎儿缺氧较久未得纠正,使呼吸中枢麻痹,出生后往往表现为新生儿窒息,成为胎儿窘迫的延续;②产程中使用麻醉剂或镇痛剂:例如乙醚和吗啡等药物均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抑制胎儿呼吸中枢,于出生后常引起新生儿窒息;③呼吸道阻塞:胎儿在宫内严重缺氧时,常并发酸中毒并产生真性呼吸,可吸入大量羊水甚至胎粪,造成呼吸道阻塞而无法进行气体交换;④产科手术损伤:由于产程延长,特别是第二产程延常及胎位异常等原因行产钳或胎头吸引术时,可发生颅内出血使呼吸中枢受损,胎儿娩出后呈窒息状态;⑤脐带因素:当脐带打结、绕颈及脱垂时,脐带内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经常涉及的问题包括保暖、保持液体平衡、糖代谢紊乱、呼吸管理、窒息后的脑损伤等进行探讨,并结合笔者对窒息患儿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概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简易呼吸器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胎儿娩出1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处于缺氧状态时,应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和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抢救复苏并给予正确的护理。结果 对32例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婴儿及时采用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结论 迅速及时的抢救配合护理,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中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 中期效果.方法 20个项目省每省随机抽取4所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调查;每所医院随机抽取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名进行问卷调查和操作考核,共抽取240名医务人员,实际参与调查238名.通过问卷、查阅医院记录、对医务人员进行模拟操作考核等评价医护人员受培训情况,分析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结果 80所被调查医院中,97.0%的产科、儿科和助产士接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操作考核的总合格率为72.7%.2003年至200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3.83%下降到2.76%(χ2=236.132,P<0.01);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从3.08/万下降到2.06/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4,P=0.101).结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 实施促进了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加强操作培训是今后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