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胃癌术后患者残胃病变情况,说明术后胃镜随访的必要性.方法对我院胃镜随防的118例胃癌术后患者的胃镜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吻合口炎发生率最高,达40.7%,胆汁返流20.3%,吻合口溃疡17.0%,残胃复发癌3.4%,残胃癌2.5%.胃空肠吻合口空肠端腺癌1例,残胃粘膜相关组织性淋巴瘤1例.结论胃镜随访为及时发现残胃病变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灌注表现差异,提高胃部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和14例胃淋巴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采用Philips CT-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DC)、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进展期胃癌中,15例(71.4%)的TDC曲线特征为较陡峭的上升支,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其余6例(28.6%)的TDC曲线上升支较乎缓,在较高灌注水平亦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14例胃淋巴瘤中,9例(64.3%)TDC曲线的上升支平缓,持续一段时间的高灌注状态后缓慢下降;5例(35.7%)的TDC曲线上升支平缓,在较高灌注水平持续一段时间后,下降速度较快.胃癌组BV值为(15.68±6.27)ml/100 g,胃淋巴瘤组BV值为(6.37±2.37)ml/100 g,胃癌的BV值明显高于胃淋巴瘤的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与胃淋巴瘤的TTP值分别为(33.10±7.83)s和(38.77±12.4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与胃淋巴瘤CT灌注TDC曲线和灌注参数有一定的差异,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GA-FG的内镜、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分别为46岁女性和77岁男性,均伴有胃部胀满、嗳气,胃底腺息肉病史。内镜特征:2例均为表浅隆起型病变(0~Ⅱa),病变处黏膜颜色正常伴表面小血管充血,边界可见。镜下病变表面被覆无异型的胃小凹上皮,固有层腺体轻度异型增生,排列紊乱融合,由2种细胞构成:一种类似胃底腺主细胞,另一种类似壁细胞,以前者为主。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 mm及2.5 mm,浸润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分别为0.5 mm及0.4 mm),无间质反应及脉管侵犯。周围胃黏膜未见萎缩等异常,未查见幽门螺旋杆菌。免疫表型:异型腺体MUC6、pepsinogen-I弥漫(+),H~+/K~+-ATPase、p53散在(+),Ki-67增殖指数5%~10%,β-catenin胞膜/质(+)。结论 GA-FG是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良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患者残胃病变情况,说明术后胃镜随访的必要性。方法 对我院胃镜随防的118例胃癌术后患者的胃镜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残胃吻合口炎发生率最高,达40.7%,胆汁返流20.3%,吻合口溃疡17.0%,残胃复发癌3.4%,残胃癌2.5%,胃空肠吻合口空肠端腺癌1例,残胃粘膜相关组织性淋巴瘤1例。结论 胃镜随访为及时发现残胃病变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W arth in-Starry银染及尿素呼气试验检测682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682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检出率为27.42%,与年龄、性别以及术后时间无关;B illroth 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40.07%)明显高于B illroth I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17.37%),而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Hp感染阳性率(7.98%)明显低于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阳性率(33.53%)。同时,因溃疡、穿孔、出血行手术的残胃Hp检出率(47.88%)高于因胃癌手术的检出率(22.66%);不同病理学残胃中,残胃溃疡和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及吻合口炎的Hp感染率。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残胃癌,应及早进行Hp治疗,可减轻残胃病变,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标本中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重新阅片3 674例内镜活检病例,根据组织学形态筛选可疑胃泌酸腺肿瘤,查阅其内镜特征,补充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 674例内镜活检病例中胃泌酸腺肿瘤6例,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4~69岁。内镜显示胃底/胃体多发或单发息肉,无HP、肠化及萎缩。低倍镜下见腺体结构复杂、相互融合,结构异型明显;高倍镜下见细胞呈多层或复层,以主细胞为主,散在少量壁细胞,细胞异型性小,部分细胞核从基底层上移,核仁小而不明显。首次病理诊断:胃底腺息肉(2/6)、增生性息肉(1/6)、异型增生(1/6)、泌酸腺息肉(1/6)、胃底腺腺癌(1/6)。补充免疫组化标记:主细胞表达Pepsinogen 1。3例行ESD术,另3例失访。结论胃泌酸腺肿瘤发病率低,部分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存在误判现象,其组织形态具有特征性,在内镜活检中识别该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残胃合并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治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9月至今残胃并发Dieulafoy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 est分级,对不同分级的内镜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内镜止血治疗方式包括喷洒药物、注射治疗,止血钛夹治疗及联合治疗。结果11例患者的病变均为For est I a~I a级,其中10例患者(90.9%,10/11)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因内镜治疗不成功而手术患者1例(9.1%,1/11)。内镜止血成功患者中注射肾上腺素组和止血钛夹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1%(1/11)和27.27%(3/11),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成功率为54.55%(6/11),联合治疗占内镜治疗的60.0%(6/10)。结论内镜下止血治疗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内镜下联合治疗是治疗残胃合并Dieulafoy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t(11;18)所致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发生率,探讨其对胃MALT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lymphoma)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26例为实验组;含MALT成分的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单纯的胃DLBCL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各10例及慢性胃炎活检石蜡包埋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嵌套式PCR检测B细胞IgH基因重排;采用RT-PCR检测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并通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比较,研究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检测在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IgH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在胃MALT淋巴瘤中为76.9%(20/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中为100%(10/10),在胃DLBCL中为80%(8/10),在慢性胃炎中为0(0/10);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19.2%(5/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胃DL-BCL和胃炎中均未检出。结论API2-MALT1是胃MALT淋巴瘤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但其阳性率相对较低,通过与形态学、免疫组化及B细胞IgH基因重排检测的结合,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比研究OMOM胶囊内镜与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胃肠镜检查对胃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以及胶囊内镜的检查成功率。重点阐述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顺利地完成检查,获得清晰的图像,以提高病变的诊断率。结果47例病人中45例检查成功,成功率为95.7%。疑为小肠病变的41例中检出23例,阳性检出率为56.1%,明显高于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但与胃肠镜的检查结果相比,OMOM胶囊内镜发现的病变数量皆少于前者。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同样安全、有效、可靠,是小肠疾病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但目前阶段胶囊内镜尚不能替代普通胃肠镜对胃及结肠病变的检查。检查前后恰当的护理及良好的肠道准备,可减少排出障碍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胃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e LY  Lü N  Li AD  Zou SM  Lin DM  He ZG  Xie YQ  Liu X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6):332-336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结合2001年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标准,回顾83例胃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中78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5~192个月。对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与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以腹痛最多见,83例胃淋巴瘤中有60例(72%);39例(47%)有B症状(发热、盗汗、消瘦);21例(25%)有长期慢性胃病史;胃肠黏膜多部位病变13例(16%);淋巴结受累51例(61%)。(2)组织学类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为57例(69%),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MALT淋巴瘤23例(2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2%),滤泡性淋巴瘤1例(1%)。(3)临床分期与生存率:临床ⅠE期31例,ⅡE期38例,ⅢE期8例,Ⅳ期6例。总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8%和70.1%,平均生存期146个月。MALT淋巴瘤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4%和72.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MALT淋巴瘤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8%和68.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为50.0%。结论胃淋巴瘤患者无特异临床症状。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胃淋巴瘤病变可长期局限,预后较好。患者生存率与淋巴结受累、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发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病变深度及范围和治疗方式等因素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胃镜下表现及临床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9年14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胃镜下表现. 结果:胃恶性淋巴瘤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54岁,胃镜下表现肿块型2例,溃疡型7例,浸润型2例,结节型3例.霍奇金病1例,非霍奇金病13例,其中12例为B细胞来源,1例为T细胞来源.手术治疗患者中2例术后1年内死亡,2年及以上生存者6例(54.5%),5年及以上生存者3例(27.3%).2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给以抗幽门螺杆菌联合化学治疗. 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断困难,可采取普通胃镜联合病理检查等多种诊断手段综合诊断,治疗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胃原发性BL的临床资料、内镜下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原发性BL好发于儿童及幼儿,平均年龄8岁(3~15岁)。内镜下表现为结节状隆起伴表面溃疡形成(3例)。镜下可见胃黏膜内弥漫分布的异型淋巴样细胞伴"星空"现象;细胞中等大小,形态单一;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较一致,染色质较粗,可见多个小核仁;细胞质稀少,略呈嗜碱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和CD79a,Ki-67增殖指数均 95%; CD10及BCL-6阳性强度强弱不等; MUM1及CD3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阳性者1例。4例均显示为MYC基因断裂,其中1例行融合基因检测,未发现IGH/BCL-2基因的融合。结论胃原发性BL罕见,其内镜下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学特征较为典型,主要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髓系肉瘤等鉴别。BL属高度恶性肿瘤,但目前治疗方案相对较成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包括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诊断的10例胃底腺来源肿瘤患者资料, 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男性4例, 女性6例, 年龄43~70岁。肿瘤主要位于胃底、胃体, 病变以浅表隆起型(Ⅱa型)多见, 累及黏膜层4例, 浸润黏膜下层6例。突触素弥漫中~强阳性表达, 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为20%~60%。结论 OGA和GA-FG可能是同一谱系的独特胃肿瘤, 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分子生物学表现, OGA可视为GA-FG的黏膜内阶段。cyclin D1、突触素蛋白检测能辅助胃底腺来源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Wnt蛋白分泌相关的基因Wntless在胃癌腺癌细胞和癌旁正常黏膜细胞的表达,分析Wntless表达与胃腺癌病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腺癌组织和胃癌旁正常黏膜中Wntless的蛋白表达。结果在104例胃癌标本中,Wntless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为:7.7%(8/104)例为0或1+、36.5%(38/104)例为2+、55.8%(58/104)例为3+;在癌旁正常黏膜表达为:71.2%(74/104)例为0或1+,19.2%(20/104)例为2+,9.6%(10/104)例为3+。Wntles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胃癌旁正常黏膜表达(P0.001)。Wntless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 Wntless蛋白在胃腺癌中高表达,可能对肿瘤发生和进展等发挥了促进作用,并可能为新的靶向治疗提供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中t(11;18)/APl2-MALT1、t(1;14)/IgH-bcl-10、t(14;18)/IgH-MALT1和其他遗传学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96例不同部位的MALT淋巴瘤,包括胃53例[其中9例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成分]、眼眶50例、涎腺20例、肺20例、肠17例、皮肤17例、肝脏8例、甲状腺5例和其他部位6例(包括舌根2例,胰腺、喉、声带和肾脏各1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别检测APl2-MALT1、bel-10、MALT1和IgH基因的异常.结果 在196例MALT淋巴瘤中,APl2-MALT1融合基因共检出25例(12.8%).但是在不同部位,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从高到低依次为肺(45.0%,9/20)、不伴DLBCL成分的胃MALT淋巴瘤(22.7%,10/44)、涎腺(15.0%,3/20)、肠2/17、眼眶2.0%(1/50).而在伴DLBCL成分的胃MALT淋巴瘤、皮肤、甲状腺、肝脏和其他散发部位均未发现APl2-MALT1融合基因.在196例中,1例肺MALT淋巴瘤同时显示IgH基因和MALT1基因异常,可能是t(14;18)/IgH-MALT1异常.3例(2例不伴DLBCL成分的胃和1例肺)同时显示IgH基因和bcl-10基因异常,可能是t(1;14)/IgH-bcl-10异常.此外,用MALT1基因探针检测中,6例(2例涎腺、2例肝脏、1例伴DLBCL成分的胃和1例甲状腺)可能为18号染色体3体;3例(2例胃和1例肠)为MALT1基因扩增.结论 在MALT淋巴瘤中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低,但在不同部位,这些异常发生率存在差异.该现象提示发生在不同部位的MALT淋巴瘤,尽管组织形态学特点类似,但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法检测208例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IHC 2+胃镜活检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并对相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Lauren分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8例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 IHC 3+阳性率为7.7%(16/208),IHC 2+为13.5%(28/208),IHC 1+为45.7%(95/208),IHC 0为33.2%(69/208)。 IHC 2+的胃癌活检组织中 FISH 阳性率为14.2%(4/28)。 HER-2总体阳性率为9.6%;HER-2蛋白过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 P>0.05),与发生部位及Lauren分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过表达与胃癌发生部位、Lauren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Ezrin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Ezrin和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3例胃腺癌患者组织标本、15例胃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2例癌旁胃黏膜组织中Ezrin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1)Ezrin 在正常胃黏膜组、胃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3.3%和83.6%.CD44v6在正常胃黏膜组、胃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40%和82.2%.(2)Ezrin和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Ezrin与CD44v6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Ezrin和CD44v6同时表达组中,淋巴结转移率为63%(34/54例)高于两者均为阴性组(1/6例,16.7%)(P<0.05).结论 联合检测Ezrin和CD44v6的表达有助于预测胃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是起源于胃粘膜或粘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该病约占胃恶性肿瘤的3%~5%。由于表现症状和体征与胃癌或溃疡相似,容易误诊。我院自1995年至2003年收治了15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现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ITL)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筛选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经病理确诊为PITL的患者25例,采集其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PITL中,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EITL)9例,结外NK/T淋巴瘤(ENKTL)5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ITL-NOS)5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PTL)4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各1例;男女比例为4∶1,中位年龄为45(13~82)岁,中位病程为5(0.25~108)个月;常见症状为体质量明显下降(72%)、腹痛(64%)、腹泻(64%)、发热(64%);22例患者行内镜检查,病灶呈溃疡型13例(59.1%)、侵袭型7例(31.8%)、隆起型2例(9.1%),内镜活检的确诊率为54.5%(12/22),首次活检确诊率仅为31.8%(7/22);25例患者共行17人次手术,其中11次为肠穿孔或消化道大出血后的急诊手术,急腹症发生率为44%(11/25);MEITL患者在发病年龄、体质量下降、LDH水平、EBV感染、hsCRP水平、内镜活检确诊率、病变累及范围及病变内镜表现方面与其他PITL患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TL的常见内镜表现为溃疡型和侵袭型,单次活检确诊率低,对疑诊患者应多次多部位活检以提高诊断率;MEITL是PITL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临床及内镜特点不同于其他PIT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型抑癌基因Runx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腺癌组织、19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部分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结果 (1) Runx3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9.7%,明显低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68.4%及正常胃黏膜组织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Runx3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3) Runx3蛋白表达阳性者的生存率高于表达阴性者的生存率(P<0.05).Runx3蛋白阳性者,术后生存时间长.结论 Runx3蛋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是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