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2.
3.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归纳比较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比较教学法具有化繁为简,由博返约的特点,恰当运用可以将知识简单化、系统化、条理化,既有利于教师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文着重探讨归纳比较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6.
《伤寒论》既有中医经典文简意深的特点,又存在着较多难点、疑点.怎样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真正掌握经典著作的精髓,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而将图表应用于《伤寒论》教学中,不仅能使复杂的原文层次清晰,易于理解,还能鉴别相似证候,同时可以帮助归纳记忆,实为《伤寒论》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中立足学情分析,坚持以中医思维引领《伤寒论》教学,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思维充分融入教学中,扎实学生六经辨证的功底,持续提升《伤寒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成书后不久即遭散失 ,后又屡经编次 ,传写之讹、错简之误 ,必不能免。故古代医家强调看此类书当选精校善本 ,以免误入歧途 ,事倍功半。以错简立论 ,认为《伤寒论》条文秩序经叔和撰次后 ,而至“颠倒错乱殊甚” ,而将全书重为编次者为方有执 ;而对众多条文字句集中校正者当推《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正误存疑篇》中所列条文约百条 ,作者认为“尤有整节舛谬者三十五条 ,证不与脉符 ,药不与病合 ,虽有是方 ,世无其病 ,即有其病 ,难用是药 ,承讹袭谬 ,无济实用” ,“附于卷末 ,作为存疑”。《医宗金鉴》对《伤寒论》条文的校正为… 相似文献
9.
一、营卫不和因于卫辨治析疑《伤寒论》第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宣桂枝汤。”两条皆云营卫不和因于卫,故同宜桂枝汤调和为治。但原文不明之处有三:一是病因有无风邪?二是营卫不和因卫虚还是卫强?三是两条分述之意义何在?审症求因,见自汗出,不兼气虚之里症,不去止汗复取汗法,是风邪在表无疑。原文言“病常……”和“……不愈”,指病程日久;风邪恋表,故必卫气不足。笔者之所以分述两条,除说明卫虚之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症状外,还有鉴别诊断之意。如卫气虚衰,无力抗 相似文献
10.
11.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博士班《伤寒论》教学设计、运用过程、结果及学员心得的剖析与归纳,从“教”与“学”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双赢,成果分享的博士班经典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14.
疾病为何而自愈,其总的病机变化莫过于机体在邪正相争过程中,正胜邪祛,阴阳重新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而告愈。即“阴阳自和”。论述了衄血、下血、下利、汗出、得小便利而自愈。 相似文献
15.
一、六经统病八纲辨证《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名篇。每篇均冠以“辨××病脉证并治”,从诸多疾病中概括出证状,又从证候中抽引出六经,再以六经统领百病。因六经病证实际是六经所属脏腑病理反映的证候概括。所以,这一分类具有客观基础。论中在对某一经病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在这经病与其它经病的有机联系中对它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又在认识某经病的一定阶段上,通过研究这经病的一个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方面来对其进行阐述。以太阳病篇为例,它共有178条条文,74首方剂,除太阳病本身证治以外,尚有太阳病兼证, 相似文献
16.
对《伤寒论》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具体方法、教学效果、注意事项进行了客观陈述与评价。提出将经典教学融入临床氛围之中,有利于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积极性,巩固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效果。作为案例式教学特殊表现形式,是对临床见习的补充和延伸。 相似文献
17.
宋本《伤寒论》版本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考,宋本《伤寒论》中国藏有五部,日本藏有一部,今世所存凡六部。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之本为赵开美所刻无疑,但它是赵氏初刻本,不是翻刻本;而宽文本虽然不是好版本,但它对传播《伤寒论》功不可没。日本翻刻《伤寒论》最精善者是安政本。另,考证宋本《伤寒论》务须将两类误称“仲景全书”者加以区别:一是与张卿子《仲景全书》相区别,二是与恽铁樵影印日本安政本相区分。 相似文献
18.
1.久:古代时间观念比较模糊,没有指出具体时间,把经过时间比较长的,统称为“久”。如:第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2.曰:能够准确指出天数或大致几天。如:第7条:“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3.时辰:旧时的一种计时法,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二小时。如:第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子至寅指23时到次日5时。 4.一时:指一个时辰,相当于今之二小时,与现在所说的一小时不同,当注意区别。如:第12条:“温覆令一时许,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方书之祖,年湮代远,传写舛错有之,文字古奥,有待引伸有之。简述如下: 《伤寒论》正误桂枝去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经·病发汗以后证》、《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均无“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等方通无加药之两在方名内例之,《脉经》、《千金翼方》义长,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当是衍文。更加桂二两也:《条辨》注:“所加者桂也,非枝也。”非但和原文五两欠合,且与去桂条也对不起来。《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治》无此句,以桂枝加芍药汤无更加芍三两例之,《金匮要略方论》义长,“更加桂二两也”六字,应是衍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