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一氧化氮合酶(NOS)对胚鼠脑干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一氧化氮在胚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将孕14d SD胚鼠脑干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实验分两组:即常规培养液组及NOS竞争性抑制剂L-NAME处理组。两组均在接种5、10、15、20d后终止培养,部分盖片行NADPH-d组织化学染色,余盖片行5-H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数各组NOS阳性神经元和5-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结果显示:经L-NAME处理的胚鼠脑干细胞在培养10d后出现NOS阳性神经元减少。虽在整个过程中未观察到5-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的变化,但其突起的密度及突起上膨体和生长锥的数量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用NOS抑制剂会影响5-HT能神经元的形态发育和功能,提示NO参与调节神经元的发育与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孕 14 d SD胚鼠大脑皮质中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将孕 14 d SD胚鼠大脑皮质细胞悬液接种于 2 4孔培养板 ,实验按培养龄分 4组 ,分别在接种后 5d、10 d、15d和 2 0 d终止培养 ,继而进行NA DPH - d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各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结果显示 :培养后 5d即有一定数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出现 ,在 4个实验组中 ,以 15d组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为最多、突起最长 ,深染细胞数量也最多 ,大部分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与突起均局限分布在细胞团块内 ,胞体大小不一 ,只有少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在细胞团块之间 ,其突起伸向或围绕团块。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胚鼠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内即已有一氧化氮合酶存在 ,提示一氧化氮可能与胚脑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 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第三脑室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形态 ,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在第三脑室触液神经元内的共存。结果显示 :在视前区至室间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的第三脑室室壁均有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 ,呈自前向后 ,由腹侧部渐向背侧部过渡迁移的特征。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绝大部分为大细胞型标记神经元 ,胞体呈卵圆形、梭形、多角形与倒置梨形。它们位于脑室管膜内、室管膜下 ,或距室管膜有一定距离处 ,但有突起伸至第三脑室。第三脑室催产素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基本相似 ,两者高度共存。催产素 /一氧化氮合酶双标神经元 ,约占阳性细胞总数的 90 .9%。上述三种阳性触液神经元与邻近核团关系密切 ,尤其与室旁核之间有很多的阳性纤维互相交错。本研究结果表明 ,第三脑室有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 ,并且高度共存 ,从而建立了催产素的下丘脑 -脑脊液 -垂体神经体液调节环路的结构基础 ,对生殖与性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肖明  吴凌霞等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18(2):163-167,T032
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第三脑室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形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在第三脑室触液神经元内的共存。结果显示:在视前区至室间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的第三脑室室壁均有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呈自前向后,由腹侧部渐向背侧部过渡迁移的特征。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绝大部分为大细胞型标记神经元,胞体呈卵圆形、梭形、多角形与倒置梨形。它们位于脑室管膜内、室管膜下,或距室管膜有一定距离处,但有突起伸至第三脑室。第三脑室催产素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基本相似,两者高度共存。催产素/一氧化氮合酶双标神经元,约占阳性细胞总数的90.9%。上述三种阳性触液神经元与邻近核团关系密切,尤其与室旁核之间有很多的阳性纤维互相交错。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三脑室有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并且高度共存,从而建立了催产素的下丘脑-脑脊液-垂体神经体液调节环路的结构基础,对生殖与性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中缝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的变化。方法用四氯化碳建立肝硬化动物模型,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干中缝核内神经元的变化,图像分析仪对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进行分析。结果①NOS阳性神经元及纤维广泛分布于脑干中缝核内,特别是中缝背核,且上段多于下段;②肝硬化大鼠NOS阳性神经元脑干中缝核内分布与正常组基本一致,但阳性反应物的密集度明显增高。结论肝硬化后脑干中缝核一氧化氮合酶较正常明显增多,其分布与兴奋性氨基酸分布相互重叠,可以推测它与一些神经递质在脑内共存并激发神经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质内是否存在γ-氨基丁酸(GABA)与一氧化氮(NO)共存的神经元。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显示GABA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染成棕黄色多散在分布于皮质以小型为主,中型较少,NADPH-d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染成蓝色多散在分布于皮质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双标神经元(GABA/NADPH-d均阳性)的胞体和突起染成棕褐色,多散在分布于嗅周皮质(PRh),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双标神经元与单标神经元的比例分别7.5%(GABA),12.7%(NADPH-d)。结论大鼠皮质内有GABA与NO共存的神经元,在嗅周皮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 NADPH-d方法研究发现 :在应激的早期 ( 1~ 6d)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大脑皮质、基底前脑、纹状体、间脑和脑干内出现的部位增多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增多 ;而在应激的晚期 ( 9d以后 )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出现的部位及数量明显减少。提示在慢性应激的早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 ,合成一氧化氮的能力增强 ;而在应激的晚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 ,合成一氧化氮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8.
应激性防御反应过程中脑内一氧化氮合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采用NADPH-d方法研究发现在应激的早期(1~6d),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大脑皮质、基底前脑、纹状体、间脑和脑干内出现的部位增多,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增多;而在应激的晚期(9d以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出现的部位及数量明显减少.提示在慢性应激的早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合成一氧化氮的能力增强;而在应激的晚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合成一氧化氮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免疫组化,NADPH-d组化及两者的双重反应技术观察了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基底前脑神经元的表达和共存。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基底前脑内都以一条连续的细胞带的形式存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多为多极形.排列较密,由吻侧向尾侧数量逐渐增多;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形状与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相似,但数量较少,且由吻侧向尾侧数量相对稳定。通过双重反应证明,基底前脑神经元包括着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和一氧化氮合酶阳性以及两者共存的神经元等三种类型。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在形态上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相似,其数量从吻侧向尾侧逐渐减少,在前由+1.0水平,它占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70%,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的50%;但到前连合水平则仅占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20%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神经元的40%。本文对神经生长因子受体与一氧化氮合酶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意义以及此二种阳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对培养的胚胎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NADPH-d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取E17Wistar大鼠胚胎基底前脑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并给予银杏内酯。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和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并在光镜下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显微测量胞体及突起发育状况。结果:给予银杏内酯处理后,培养物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和NADPH-d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神经元发育状况好于对照组,胞体大,突起多且长。结论:银杏内酯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神经元中乙酰胆碱酯酶和NADPH-d的表达,并能促进表达这两种酶的神经元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大鼠纹状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化方法观察E14d起至生后28d这段时间大鼠纹状体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胚龄16d时,尾壳核内已有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此时细胞数量少,细胞圆形,无突起或仅有一短的突起,胚龄18d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多,生后1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2.
成人基底前脑巢蛋白免疫阳性神经细胞的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怀宇  徐杰  姚志彬 《解剖学报》2003,34(3):256-260
目的 探讨巢蛋白(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在人基底前脑内的分布规律及化学特性。方法 采用nestin331B、10C2、Rat 401抗体显示人基底前脑的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并应用NSE、p75NGFR、ChAT、GFAP抗体分别对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进行了双标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同时还应用NADPH-d进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成人基底前脑有一个连续的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带,胞体较大,呈卵圆形或梭形,有1~3个突起,分布于隔核、斜角带核、Meynert核、无名质及杏仁核群。双标染色显示,nestin阳性细胞被NSE抗体标记,并与ChAT、NGFR、NOS阳性神经元间杂分布,多数不呈交叉反应。约28%nestin免疫阳性细胞为ChAT阳性神经元,15%为NGFR阳性神经元,6%为NOS阳性神经元。此外,透明隔及隔区靠近软膜处有少量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其形态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不与GFAP有交叉免疫阳性反应。结论 成人基底前脑存在一个有别于ChAT、NGFR、NOS神经元的nestin免疫阳性神经元簇,其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支晔  张志勇  吴建中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1,17(4):333-336,T057
本实验用 NADPH-d组织化学方法及 n NOS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对大鼠胸腺内一氧化氮 (NO)阳性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 CB-HRP逆行追踪结合 n NOS免疫细胞化学双重反应技术 ,观察了大鼠胸腺投射神经元 n NOS的分布。结果显示 :(1)在脑干的疑核、面后核内有 CB-HRP与 n NOS双重阳性细胞 ;(2 )在胸腺内有多种 NADPH-d和 n NOS阳性细胞 ,按其形态可分为 :髓质上皮样细胞、胸腺树突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胸腺细胞样细胞及胸腺小体 ;(3 )在胸腺的被膜下、小梁内、皮髓质交界处、小血管的周围有丰富的 n NOS阳性纤维。提示 ,胸腺内 NO的来源不同 ,其在调节胸腺的各种活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大鼠端脑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涛  凌树才  倪衡建 《解剖学报》2006,37(5):498-503
目的研究大鼠胚胎时期及生后早期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端脑的分布,探讨一氧化氮(NO)在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孕14d起至生后14d大鼠端脑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结果孕14d没有观察到阳性神经元。孕15d纹状体腹外侧已有NOS阳性表达。孕17d在大脑皮质、梨状皮质观察到NOS阳性神经元,但胞体小,树突短,且分支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元的胞体数目增多、染色增强或维持一定的水平。到孕20d,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广泛,梨状皮质、纹状体腹外侧及终纹床核均有大量NOS阳性神经元,其胞体明显增大,树突分支复杂化,长度增加。在生后,除上述脑区的阳性神经元进一步发育分化,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的NOS阳性纤维相互编织成疏密不等的纤维网外,在胼胝体、海马也观察到NOS阳性神经元。到生后14d,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模式总体上已与成年大鼠相似。结论NOS阳性神经元在端脑独特的表达模式提示NO在脑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ce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was demonstrat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and NADPH diaphorase was demonstrated by enzyme histochemistry in neurons throughou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anuran amphibian, Bufo marinus. Successive staining showed that NOS immunoreactivity and NADPH diaphorase activity occurred in precisely the same subgroup of enteric neurons. Subsequent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neurons were made using NADPH diaphorase histochemistry. Numerous reactive nerve cell bodies and fibres were found in the myenteric plexus from the esophagus to the cloaca. A dense innerva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circular muscle layer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 lamina muscularis mucosae was only prominent in the stomach, where it was sparsely innervated. Reactive nerve cell bodies were common in the submucos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less common in the small intestine and extremely rare in the stomach and esophagus. Reactive fibres contributed to subepithelial plexuses in the esophagus, colon, rectum and cloaca. It is concluded that NOS/NADPH diaphorase is conserved amongst vertebrate classes and that NO is a likely neurotransmitter in the toa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投射至大鼠孤束核的5-羟色胺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纤维的脑干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将荧光金注入一侧孤束核的中尾段,逆标神经元分布于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大部分核团。结合5-羟色胺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发现:荧光金/5-HT 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中缝背核、脑桥被盖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中缝桥核、中缝正中核、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等核团,其中中央灰质腹外侧区、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等处的荧光金/5-HT 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占脑干向孤束核投射的5-HT 阳性神经元总数的近70% (69.91% );荧光金/酪氨酸羟化酶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干中脑中央灰质腹外侧区、A7、蓝斑及蓝斑下核(A6)、A5、巨细胞网状核α部和A1 等核团,其中中央灰质腹外侧区、A5、巨细胞网状核α部和A1 内的荧光金/酪氨酸羟化酶神经元数量占脑干向孤束核投射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总数的88.17% 。本研究提示,大鼠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形成了至NTS中尾段的以中脑中央灰质腹外侧区及中缝大核、?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与一氧化氮合酶 ( 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神经元损伤引起的老年性记忆减退之间的关系 ,选用青年大鼠 2 0只 ,老年大鼠 40只 ,进行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定 ,将老年大鼠分为老年性记忆正常组 (简称正常组 )和老年性记忆减退组 (简称减退组 )。用免疫细胞化学、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diaphorase,NADPH-d)组织化学及其双重反应分析内侧隔核 -斜角带 ( Septummedialis-Diagonal Band,SM-DB)中 GFAP和 NOS的表达。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见老年大鼠 SM-DB中星形胶质细胞肥大 ,减退组大鼠更为明显。减退组平均胞体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组 ( P<0 .0 1) ,胞体体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青年组 ( P<0 .0 1) ;细胞的体密度也较正常组和青年组明显增加 ( P<0 .0 1)。GFAP免疫细胞化学和 NADPH-d组织化学双重反应可见减退组大鼠 SM-DB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肥大 ,突起粗壮弯曲 ,GFAP超量表达 ,而 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 ,胞体变形 ,突起减少 ,着色的深度下降。提示引起老年性记忆减退的 NOS神经元损伤与 GFAP的过度表达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胎舌内氮能神经元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邵金贵  忻国妹 《解剖学报》2001,32(3):223-226,T006
目的:探讨人胎舌内氮能神经元的发育。方法:用NADPH-d组织化学法对人胎舌内氮能神经元的分化、迁移和生长发育进行观察。结果:T经4个月胎龄时,舌上皮组织中层圆形细胞分化形成酸的氮能神经细胞,并从上皮细胞向上皮下层和肌组织迁移。神经细胞体较小,NOS阳性反应较弱,其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时期,从第4-7个月龄末为生长发育期,神经元胞体由小逐渐增,数目增加,NOS阳性反应逐渐增强,至第7个月龄时,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其形态特征:由酸形发育成蝌蚪形,之后形成多样性形态,第8-10个月龄为成熟期,表现为氮能神经元胞体较大,NOS呈强阳性反应。在上皮下 支和肌组织内氮能神经元呈散在分布,有的部位聚集成明显的舌内神经节,结论:舌内氮能神经元来源于胚胎早期舌的上皮组织,通过分化,迁移,增殖和生长发育形成氮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