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刘怡辰 《中外医疗》2011,30(11):181-181
PCAS高死亡率、多器官病理改变,不仅有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损害,还存在心脏复苏后器官再灌注损伤,相互激发或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治疗策略需要多团队协作、可操作的临床路径、以及合适的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2.
刘勇  刘怡辰 《中外医疗》2011,30(9):180-180
PCAS不仅全身缺血缺氧损害,还存在复苏后器官再灌注损伤,相互因果恶性循环;治疗焦点要集中在纠正病理生理、加强监护、肺通气和氧合、循环支持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治疗性低温、镇静和癫痫防治。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心脏复苏技术中碳酸氢钠浓溶液的快速重复应用已列为常规方法。文献中报导心脏停搏时动脉血PH值降低,应用碳酸氢钠可使之回升。对于心脏停搏前已有酸中毒的动物也认为有良好疗效。在人体的研究指出,酸中毒的纠正和存活是与保持充分的气体交换有最密切的关系。另一些资料认为应用碳酸氢钠无明  相似文献   

4.
本例为广泛前壁、下壁、高侧壁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休克、脑水肿、急性吸呼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合并症,心脏停搏12分钟,呼吸停止22小时,持续昏迷8天之久,经积极抢救成功,痊愈出院。病历摘要袁××男性 52岁工人住院号:310260患者因心前区疼痛伴大量出汗三小时,于83年6月9日12时入院。入院时检查:脉搏82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志清醒,面色苍白,痛苦面容,心界正常,无杂音,期前收缩5—6次/分,肺  相似文献   

5.
李辉  林尚清 《四川医学》1994,15(5):279-281
氧血心脏停搏液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630042)李辉,林尚清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已逾40年,随着心脏外科和体外循环的发展及心肌保护的不断改进,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也相应降低。心肌保护发展迄今,低温含钾晶体心停搏液的应用,已成为主要的有效心肌...  相似文献   

6.
《河南医学研究》2006,15(1):81-81
2005年AHA发布的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指出:1.如果在室颤发生的最初5分钟内,进行除颤,并在除颤前后进行CPR,将使复苏成功率成倍提高。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运动员中,常出现缓慢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房阻滞。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非运动员,运动后出现心跳骤停与晕厥罕见,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病例: 29岁的男性住院病人,在过去18年中,六次剧烈运动后立即出现晕厥。检查: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内术后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Utstein院内复苏模式中的要求选择性回顾分析术后心脏停搏6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病因并对可能影响ROSC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2例院内术后心脏停搏病例中ROSC率与存活出院率分别为53.2%(33/62)和25.8%(16/62)。窒息和脓毒症是两个主要病因,分别占总病因的21.0%(13/62)和14.5%(9/62)。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目击、可除颤心律、除颤、CPR开始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和首次肾上腺素注射时间是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年龄、可除颤心律、CPR开始时间、除颤、首次除颤时间和首次肾上腺素注射时间是影响存活出院相关因素。结论:术后气道窒息是院内术后心脏停搏的重要病因,应加强术后的呼吸道管理和护理。院内术后心脏停搏后出现可除颤心律应该尽快除颤,有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9.
钙剂是心脏停搏时的常用药物,1985年,国际心肺复苏协会和心脏病急救中心提出,心脏停搏时不能使用氯化钙,可试用钙拮抗剂。本文介绍心脏停搏时钙代谢的情况,及用钙剂的危险性,钙拮抗剂在心脏停搏时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最常见和常易救治的心律失常是心窄颤动,而心脏停搏则更难于复苏。各项研究显示,致心脏骤停的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各不相同,据估计,室颤占60-80%,心脏停搏占20-40%,无脉性电活动为10%。一系列研究报道,自上世纪1980年来心脏停博发生呈逐渐增多,已占心脏骤停病因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心脏停搏液种类繁多,各有其优缺点,但尚无公认最佳的心肌保护方案。国内普遍根据Buckberg协议(Buckberg Protocol)采用4∶1含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可提供充足的底物和氧,并根据缺血心肌的氧耗而每间隔20~30 min重复灌注,以补充氧及能量并带走代谢产物,已在国内外应用多年,疗效确切。但其每20~30 min复灌的频率,影响了手术的  相似文献   

13.
心脏直视手术要求静止、清淅的无血手术野,因此,心脏需要在安全的情况下暂时停止跳动。多年来,诱致心脏停跳的方法不断改进,曾采用过低温停跳,缺血性停跳,电诱导心脏纤颤及化学心停搏液灌注等。联合应用冷含钾心停搏液和低温技术是目前诱导心脏停跳和保护停跳心肌的较好方法。既可使心脏停跳在松弛状态满足手术要求,又能保护心肌细胞结构和代谢能力,从而提高了手术近期和远期的治疗效果。尽管如此,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在心外科手术中,心肌保护效果与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和远期预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心脏停搏液则是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的关键。传统的高钾停搏液因其去极化的特点可引起持续性跨膜离子流及能量消耗,导致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或心肌顿抑。  相似文献   

15.
16.
报告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以后的幸存者,在昏迷期间表现为α节律范围内的脑电图。并参考其他已经报道过的5个病例。在这些有益的文献基础上来推论,不能确定少数几个病人为什么不管α型昏迷仍然幸存。[MogensM(?)ller:ElectroencephalographyandClinicalNeurophysiology44:518,1978(英文)]湖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王净净译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脑电室王德堃校  相似文献   

17.
经冠状窦逆灌心脏停搏法已被证实是安全而有效的,而氧合温血心停搏法从理论上来说有其优点:对停搏的心脏可连续供给氧和基质,避免低温所致的副作用,因而更适于心瓣膜病和严重冠心病患者。我们对113例患者(平均61岁)用连续温血逆灌心停搏法施行了各种心脏手术,方法如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后在升主动脉根部插管,CPB 开始前经右心房闭式插入冠状窦逆灌管,然后开始 CPB 并维持正常体温(37℃)。经逆灌管灌注高钾(50mmol/500ml)温血停搏液后阻断主动脉,心停搏后立即用三通开关转换灌注低钾(30mmol/L)温血停搏液,以平均122ml/min 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1934年人工合成利多卡因,做为局麻药使用,1950年发现它有明显抗心律失常效应,六十年代以来逐步广泛用于临床,现已成为治疗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但是若应用不当,也有诱发心脏停搏的危险,虽属少见,但情况危急,应引起重视。现报告5例,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项由美国心肺及血液协会资助并与美国心脏病学会合作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受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心脏停搏患者的救治,无论是采用心肺复苏(CPR)方法还是应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电击心脏使之恢复正常节律,均可使突发的心脏停搏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经过平均21.5个月的研究观察,CPR 和AED  相似文献   

20.
应用4.2%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心肌细胞膜离子泵的研究,发现在休克后Na^+、K^+、Ca^2+-ATP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另外,缺血一再灌注性损伤,可导致钠、钾、钙离子跨膜转运及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调节障碍。施用该新型复方高渗盐液,不但能改善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而且还能恢复心肌细胞膜离子泵功能,纠正细胞内钙超载及稳定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为创伤性休克早期复苏提供新的治疗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