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兔三叉神经脊束核由颈段脊髓后角顶向吻侧延至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根据细胞构筑特点,此核可分为两部分,即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和三叉神经吻侧脊束核。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介于颈段脊髓后角顶与三叉神经吻侧脊束核之间。该核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大细胞亚核。三个亚核的细胞形态各有特点,分界比较清楚。三叉神经吻侧脊束核介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感觉主核之间。该核分为α、β和γ三个亚核。各亚核间无明显分界。核之尾段细胞排列较密集,嘴段的较稀疏。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神经元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梭形,其中多数属中小型。  相似文献   

2.
5-羟色胺能神经元向三叉神经运动核和感觉核的投射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陶发胜  张建林  梅冠庭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0,21(11):1321-1324
目的 观察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三叉神经运动核(Um)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单标或FastBlue(FB)和Diamididno Yellow(DY)逆行双标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或三重标记技术。结果 将FG注入Vm或Vc后,在中缝核簇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可见FG逆标并呈5-HT样阳性的双重标记神经元;将FB和DY同时分别注入Vm和Vc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干中缝核群EP3受体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前列腺素E受体EP3亚型(EP3R)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EP3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一侧脊髓背角浅层,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脑干中缝核群、巨细胞网状核α部(GiA)、延髓网状结构、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EP3R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PAG、脑干中缝核群和网状结构。FG标记并呈EP3R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主要见于脑干中缝核群和GiA。结论 脑干中缝核群和GiA向脊髓背色投射的部分神经元含EP3R,前列腺素E2可能通过EP3R对这些下行投射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逆行荧光素比标记法,研究了大白鼠皮质向脊脑及尾壳核的投射及分支投射、将GB及NY分别注入9只大白鼠的脊髓及尾壳核,发现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相当广泛,皮质尾壳核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几乎全部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内,在大脑皮质的4、3区发现荧光素双标记细胞,约占同区总标记细胞的1/10.表明大脑皮质内有神经元向脊髓及尾壳核发出分支投射。该结果对解释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的复杂生理功能,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R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利平  李辉等 《医学争鸣》2001,22(23):2171-2174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结果: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背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马文领  张文斌  张宇飞 《医学争鸣》2003,24(15):1387-138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 V)内接受口面部深层结构(咬肌)伤害性信息的calbindin D-28k(CB)神经元是否投射到孤束核(NTS).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os和CB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结果:FG逆标细胞和Fos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注射和刺激同侧IN V的背侧边缘旁核(PaMd)和三叉旁核(Pa V)内;大量的CB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双侧IN V内.IN V内的大部分FG逆标细胞(约73.3%)呈CB免疫反应阳性.在FG和CB双标记的神经元中。又有一部分(约47.4%)为同时呈Fos免疫反应阳性的三重标记.结论:IN V投射至NTS的CB神经元接受口面部深层结构的躯体伤害性信息,含CB的神经元可能在口面深部伤害性信息经IN V至NTS的传导径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观察投射至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的分布与联系模式,探究感觉信息调控觉醒/睡眠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逆行示踪技术,于正常成年C57BL/6小鼠(n=3)DRN注射逆行荧光微粒RetroBeads,观察脑干感觉中继核团RetroBeads表达情况.进一步在小鼠(n=3)多种感觉中继核团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注射AAV-CaMKIIα-EGFP和RetroBeads,分别观察其纤维末梢在DRN的分布情况及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结果 通过在DRN注射RetroBeads,发现投射至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包括:上橄榄核、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和前庭内侧核巨细胞部,分别占DRN脑干总输入的3.11%、2.95%、10.40%、10.45%和1.75%.此外,脑干内同时中继多种感觉的PBN有大量RetroBeads标记的神经元,占DRN脑干总输入的71.33%.AAV-CaMKIIα-EGFP介导的顺行示踪发现PBN神经元向DRN发出致密的纤维投射.PBN注射RetroBeads观察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发现,PBN接受中继头面部痛温觉、触压觉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的神经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6.14%和49.86%.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与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也投射至PBN,其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11.67%、20.53%与8.94%.此外,感觉中继核团下橄榄核发现少量标记的神经元,占PBN脑干总输入的2.14%.结论 DRN接受来自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孤束核、上橄榄核、前庭核群的直接输入,同时也通过PBN间接接受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的输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建立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动物Fos阳性神经元在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分布情况,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对清醒大鼠颅内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后50分钟分别给予频率为20Hz、电流为3-5mA和脉宽为0.25ms的电刺激,刺激后给予大鼠灌注固定取脑,在颅内取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制作石蜡切片,利用Image J软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统计。结果:电刺激后盐水组与非甾体类药物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乙酰氨基酚组与布洛芬组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Fos蛋白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给予非甾体类抗炎前后在双侧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Fos表达的改变提示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参与了疼痛的传递和表达以及药物对疼痛控制的药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健康小白鼠为实验材料,在电镜下观察并摄片,结果发现,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与巨细胞亚核。胶状质亚核为高尔基Ⅱ型中间神经元,其超微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细胞小,呈椭圆形、核大,围以一薄层细胞质,粗面内质网少而散在。核膜表面常有凹陷和折入。巨细胞亚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构与胶状质亚核的神经元相比,其特点为:细胞中等大小,主要为多边形,细胞核较大,胞质中等量,核膜凹陷或折入明显,折入处附近的胞质内聚集较多的核糖体、线粒体及高尔基氏器。胶状质亚核与巨细胞亚核内某些神经元核膜的凹陷和折入,可能表明神经细胞处于不同活动时期的动态过程,它也许提示与胞质内蛋白质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束路追踪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中缝大核下行投射纤维间的突触联系。光镜观察发现,HRP跨节标记三叉神经传入终末与中缝大核(RMg)顺行追踪的PHA-L标记终末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浅层有重叠分布。在Vc浅层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RMg下行投射的分布也有重叠。电镜观察发现初级传入终末和丘脑投射神经元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而RMg下行投射终末与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树突形成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轴树突触,提示RMg下行投射纤维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丘脑投射神经元对初级传入的伤害性信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1.
用束路追踪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丘脑揣影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中缝大核下投射纤维间的突触联系,光镜观察发现,HRP跨节标记三叉神经传入终末与中缝大核顺行追踪的PHA-L标记终末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有重叠分布,在VC浅层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RMg下行投射的分布也有重叠。电镜观察发现初级传入终末和丘脑投射神经元估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而RMg下行投射终末与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树突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和尾侧亚核过渡部(Vi/Vc)与上位颈髓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将荧光金注入上位颈髓进行后对位于Vi/Vc内的标记神经元进行观察。结果Vi/Vc存在向上位颈髓的后角和中间带的投射。结论Vi/Vc与上位颈髓的投射可能参与人体对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防御性反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臂旁核 (PBN)内向丘脑腹后内侧核 (VPM)投射神经元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向臂旁核投射纤维和终末的分布 ,以及两者之间的突触联系 .方法  HRP逆行追踪与生物素葡聚糖胺 (BDA)顺行追踪相结合的双标技术 ,标记结果分别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 .结果 将 HRP注入 VPM后 ,在光镜下可见 HRP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同侧的臂旁外侧核、Kolliker-Fuse(KF)核和臂旁内侧核 .将 BDA注入 Vc后 ,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也主要见于同侧旁外侧核、KF核和臂旁内侧核 ,对侧丘脑 VPM、丘脑后核和丘脑胶状质核也有 BDA顺标纤维和终末 ,…  相似文献   

14.
按照越节溃变原理,用Gomori酸性磷酶法,对眶上神经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的定位投射做了定量及半定量研究。结果如下:眶上神经投射到第一颈髓中段至延髓锥体交叉下段,纵长度为(1.96±0.13)mm,位于胶状质亚核最外侧部。  相似文献   

15.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迷走神经背核至中枢及周围部的分支投射。将荧光素Fast Blue(FB)和Nuclear Yellow(NY)分别注入左侧颈段迷走神经干和同侧颈、胸、腰或骶尾段脊髓。结果在同侧迷走神经背核可见到大量的FB标记细胞,极少NY标记细胞和少量FB-NY双标记细胞。提示:迷走神经背核有双重投射,即至中枢及周围部的投射。这种双重投射可分别来自述走神经背核的不同神经元的分支投射或来自同一神经元的侧支投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眶下神经束注射阿霉素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区内P物质的影响。方法用0.5%的阿霉素溶液直接注射于一侧眶下神经束,对侧注射生理盐水作自身对照,分别在给药后3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双侧三叉神经节的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CNV)P物质(SP)免疫阳性颗粒的灰度值。结果阿霉素给药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实验侧三叉神经节细胞形态改变,胞内出现大量空泡,神经纤维髓鞘发生变性、弯曲、增厚、分离;实验侧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CNV)P物质(SP)免疫阳性颗粒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侧(P〈0.01),不同时间组之间S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眶下神经束注射阿霉素能够选择性破坏相应的节细胞,减少CNV区SP含量。SP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合成或释放异常可能与三又神经痛的发病有关,其在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单个臂旁核(PBN)神经元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的分支投射。方法 fast blue(FB)和diamidino yellow(DY)逆行双标技术。结果 将FB和DY同时分别注入PAG和NRM后,在PBN的三个亚核(臂旁外侧核、臂旁内侧核和KF核)内均可见到FB单标神经元、DY单标神经元和FB/DY双标神经元。结论 PBN神经元借助其轴突分支可同时向PAG和NRM投射,提示PBN神经元可能同时激活PAG和NRM内的神经元,间接地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完全或次全切断兔三叉神经根和损毁猫三叉神经半月节之后,用顺行溃变法研究了三叉神经一级纤维在中枢的投射。除证实前人所见外,还发现清变纤维至兰斑核、中缝大核和楔束核,其中少量为终末前溃变。最后,讨论了三叉神经一级纤维至尾侧脊束核、孤束核和延髓网状结构的投射在针刺镇痛和抑制内脏牵拉反应中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与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存在。方法 将。TB及NY分别注入大白鼠的脊髓与红核内,在大脑皮质观察比较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 F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6,4,3,1区,10区的尾侧部及7,18区的颅饲部亦有少量存在。无发现双标记细胞。结论 大脑皮质向脊髓发出投射的区域非常广泛,向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全部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分布的区域内,皮质脊髓神经元无分支投射到红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