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骨骼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骨结构异常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外貌、功能和心理社会行为。局部基因释放载体技术是新近开展的一种修复组织缺损的新技术。本文对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于修复骨骼缺损的前景简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及失牙后废用性萎缩等原因,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修复或骨增量治疗,尤其是当前随着牙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各种骨修复及骨增量技术发展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简单的骨块移植、各种骨代用品的运用、骨引导再生技术以及微观领域的细胞因子、转基因工程等多方面。但总的来说,  相似文献   

3.
骨缺损修复中BMP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仍有明显的缺点。随着各种骨生长因子的发现,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领域,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则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一种。1965年,Urist首先发现BMP能诱导骨组织形成,1988年Wozney等复制了BMP-2和BMP-4的cDNA,发现BMP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其化学结构表明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成员。通过DNA重组技术已经克隆出17种不同的BMPcDNA。目前BMP应用到临床仍有一定的困难,主要为单纯植入BMP易在体内扩散稀释,难以在新骨形成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诱导成骨作用,因此需要合适的载体在发挥支架作用的同时使BMP得到缓慢释放。目前研究较多的有四类:无机材料、人造多聚物、生物性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临界性骨缺损的定义、病理机制,并以大鼠为重点,对以往文献中研究骨修复材料时所用的不同动物不同部位的骨缺损的大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用于评价骨修复材料的临界性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临界性骨缺损的定义、病理机制,并以大鼠为重点,对以往文献中研究骨修复材料时所用的不同动物的不同部位的骨缺损的大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羟基磷灰石、脱矿骨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是近百年来的热点课题之一。近年来,脱矿骨和羟基磷灰石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且已应用于临床,但两种材料存在各自的性缺陷,使其应用的广泛性受到限制。本文对于这两种材料的近期研究进展加以汇总,以期有助于理想植骨材料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创伤、肿瘤等疾病导致的骨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如何有效促进骨缺损修复仍是一大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骨膜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缺损发生后,骨膜中的细胞可以动员迁移到骨缺损处,直接参与缺损修复.本文将对骨膜的发育来源、骨膜细胞在缺损修复中的生物学作用以及骨膜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9.
膜结合骨形成蛋白在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脱钙切片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计量学方法测量HA体积,骨小梁体积、成骨细胞表面积及骨化体积,证实单纯用膜可阻挡结缔组织干扰素生成,引导和促进新骨形成,8 ̄15周可达到完全骨性愈合。而膜结合BMP能使膜下新骨成骨量大、成骨早、骨成熟快,比单纯用膜早4 ̄6周,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人脂联素(hAPN)基因重组腺病毒Ad-hAPN-EGFP对SD大鼠胫骨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36只SD大鼠进行胫骨骨缺损(缺损直径2 mm)修复实验,36只大鼠(72侧)随机分为A、B、C共3组(n=24),在术中及术后第2天分别注射重组腺病毒Ad-hAPN-EGFP、空白腺病毒Ad-EGFP和生理盐水。术后1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对hAPN及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检测,术后3周采用显微CT、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对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1)术后1周real-time PCR显示,A组hAPN表达成功,而B、C组无表达;A组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C组(P<0.05)。2)术后3周显微CT、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A组新生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厚度均大于B、C组(P<0.05),而B、C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局部应用hAPN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大鼠骨缺损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局部自体骨粉末夹层法修复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刮取局部临近自体骨碎末应用夹层法覆盖种植体表面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方法:种植骨缺损区周围刮取部分皮质骨及松质骨,均匀铺在种植体表面,再放置Bio-Oss骨粉及Bio-Gide膜.结果:覆盖种植体表面的自体骨碎末外加Bio-Oss骨粉恢复了一定的骨缺损,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6~9个月行烤瓷冠修复,形态和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在植入区附近刮取粉末状骨可以与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又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不脱钙切片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计量学方法测量HA体积、骨小梁体积、成骨细胞表面积及骨化体积,证实单纯用膜可阻挡结缔组织干扰骨生成,引导和促进新骨形成,8~16周可达到完全骨性愈合。而膜结合BMP能使膜下新骨成骨量大、成骨早、骨成熟快,比单纯用膜早4~6周,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有明显的促成骨作用,其与胶原,生物陶瓷,高分子聚合物等载体复合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转导细胞形成了骨形成蛋白的控释系统,该缓释系统能有效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AB)/异体脱矿骨粉(DBP)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以期获得一种既具有传导性又具有骨诱导性的复合材料。方法:将HAB/DBP复合物、HAB、异体脱矿骨(DMB)植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设置空白对照,在2、4、8、12周分别取材,观察新骨形成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HAB/DBP组、DMB组2周时可见骨断端附近有大量软骨细胞聚集,并有少量基质形成。4周时,大量软骨细胞及少量骨小架。8周时,见大量骨小梁和层板状骨形成。12周见层板成熟骨组织和哈佛系统形成。其成骨能力及新骨生成量明显高于HAB组及空白组。结论:HAB/DBP复合物为一种既具有骨传导性又具有骨诱导性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具有与DMB同样的诱导骨生成的能力,可能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缺损及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CSA/α-TCP是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是以无水硫酸钙作为α-TCP基骨水泥的添加组分。无水硫酸钙具有转化为二水硫酸钙的趋势[1],在体液中的二水硫酸钙逐渐降解形成孔隙,有利于新骨长入,从而加速磷酸钙骨水泥的降解[2]。本研究旨在将其应用于临床根尖周病伴明显骨缺损的治疗,评价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多肽处理的碳磷酸钙骨水泥 (carbonatedcalciumphosphatebonecement,CCPBC)修复牙周骨缺损的可能性与效果。方法  4只健康家犬牙周用手术方法去骨 ,缺损约1cm× 1cm ,每只犬分别用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HA)、倍骼生、CCPBC以及用多肽处理的CCPBC直接修复缺损 ,术后 1~ 3个月进行X线片检查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实验条件下 ,HA组和倍骼生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材料丢失 ,HA组缺损处为软组织修复 ,倍骼生组牙槽骨侧残余材料周围有少量新生骨组织 ;CCPBC组能有效维持牙周骨缺损间隙 ;CCPBC经多肽处理组 ,材料周围有较多的新骨形成 ,修复效果优于其他组。结论 CCPBC经过生物活性多肽修饰后具有一定的成骨活性 ,其在牙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6只新西兰兔,制备下前牙牙周骨缺损模型,将其分为3组:GTR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BMP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骨形态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和OFD组(牙周骨缺损处未植入任何物,对照组)。术后12周分别观察各组缺损处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MP组骨缺损处只见少量的软组织,新生骨组织的量及其成熟程度明显优于GTR组和OFD组,显示骨组织修复良好。结论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GTR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瓣术相比,更能有效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9.
沈紫芸  范震 《口腔医学》2019,39(8):739-743
骨缺损一直是口腔颌面部修复、口腔种植修复面临的一大难题。一类特殊的小分子化合物因其小分子量能够进入细胞膜调控细胞功能活动,因其更高的稳定性、无免疫原性、能诱导细胞成骨向分化、促进骨质生成、提高骨质矿化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phenamil、他汀类化合物、2,6,9-三元取代嘌呤、羟固醇、环磷酸腺苷类似物和褪黑素已被众多研究者证实具有成骨诱导能力,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成骨信号通路调控细胞成骨分化,提高成骨基因的表达,促进骨质形成、矿化。本论文拟就目前研究较多的具有促进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小分子化合物种类、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TGF-β在骨缺损重建中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是一类多肽生长因子,属于TGF超家族,由两个分子量相同的12500KD的亚基通过二硫键联结而成。TGF-β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纤粘素和胶原,并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对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免疫功能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体外试验发现成骨细胞和其它骨细胞能产生TGF-β,并在骨基质中富集。骨是TGF-β的最大组织来源之一。实验研究表明它有加速骨折愈合,引导颅骨缺损愈合,加速脱矿骨引导成骨,加快喷陶种植体的固定和刺激骨小梁骨化和骨皮质形成等作用。它有望应用于临床,以促进各种骨缺损的重建。但由于TGF-β是多肽物质,在体内易扩散或被蛋白分解,作用于靶细胞的时间受限,加之骨缺损区生物力学的要求,故需要与一种载体复合,形成缓释系统,增强成骨效应。目前研究较多的TGF-β载体材料有胶原类、钙磷陶瓷类、脱矿骨及冻干脱矿骨类、聚酯类、透明质酸类、种植体类和复合类载体。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