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二甲基苯蒽(DMBA)作为启动剂,以巴豆油作为促癌剂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原花青素(PV2000)能显著性对抗巴豆油对皮肤乳头状瘤形成的促进作用.使小鼠生瘤百分率降低,平均每鼠生瘤个数显著减少,但对DMBA启动阶段的抑制不强。并发现NO与小鼠皮肤乳头状瘤的形成呈正相关,原花青素对巴豆油促癌过程的抑制作用与降低皮肤组织中NO含量有一定关系。此外,原花青素尚能显著性抑制促癌物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葡萄籽原花青素小鼠ip给药的LD50为144.7mg/kg,ig给药的LD50为3535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DMBA(二甲基苯并蒽)/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l mm的丘疹,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1 mm的丘疹,第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 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根据癌发生的多阶段理论,利用化学性诱发的小鼠二阶段皮肤乳头瘤模型。研究了维甲类化合物R8605的抗化学致癌和抗促癌作用。结果表明,R8605(50mg/kg和25mg/kg,口服)能明显抑制由二甲基苯蒽(DMBA)和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瘤生成,并表现出较强的抗促癌作用;另外,R8605还能明显抑制巴豆油对小鼠皮肤表皮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的诱导。R8605较大剂量(100mg/kg,口服)时,也能抑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部肿胀。R8605的抗促癌作用可能与其抑制ODC活性及抗炎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致癌的环境因素“始动——促进”模型首先由Rous和Berenblum根据实验提出(图1)。他们在小鼠皮肤上涂抹低于致癌剂量的某种致癌剂,并不能使小鼠致瘤。仅仅涂抹巴豆油(已知这种物质能引起小鼠皮肤的炎症与增生),也不会使小鼠致瘤。如果先涂抹低剂量的致癌剂,再有规律地涂抹巴豆油,则见小鼠致瘤。Rous与Berenblum把低于致癌剂量的这一致癌剂作用过程称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基因缺失鼠体内建立稳定的原发性乳腺癌模型 ,为进一步探讨血清中IGF Ⅰ水平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研究平台。方法 实验中所用的肝脏特异性IGF Ⅰ基因缺失 (LID)小鼠 ,其循环中IGF Ⅰ水平仅为正常小鼠 (对照组小鼠 )的 2 5 %。用化学致癌剂 7,12 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原发性乳腺肿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LID鼠乳腺肿瘤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 ,LID小鼠可触及的乳腺肿瘤发病率明显下降 (2 6 3% /5 5 8% ) ,其肿瘤的出现也明显延迟 [(74 0± 1 2 )d/(5 9 5± 1 1)d]。对照组 6 0 %小鼠有 2个或者 2个以上肿瘤 ,而LID鼠仅 30 %有 1个以上肿瘤。结论 在致癌剂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模型中 ,IGF Ⅰ作为一种危险因子 ,其血液中的水平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TPA(12-O-Tetradecanoyl phorbol-13-acetate,中文名:咐醇-12-0-十四烷(酰)-13-乙酯或称PMA(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结构上属四环二萜类化合物,是巴豆油中存在的一种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物质,在医学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据统计,国外每年有近千篇有关TPA研究报告,涉及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皮肤肿瘤建模的效应。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DMBA/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次,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及光损伤后的皮肤改变,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联合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典型的上皮乳头状瘤,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至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作用因素,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荷瘤率高、瘤体数量稳定的皮肤肿瘤模型,较单纯DMBA建模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经历了正常上皮、癌前病变最终形成浸润性乳腺癌。乳腺癌前病变是乳腺癌预防的有效靶点。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相关模型可以开展药物或行为干预的预防研究。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稳定的乳腺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因此,我们开展此项研究以期建立化学诱导的稳定的乳腺癌前病变动物模型。 方法: 对SD(Sprague Dawley)大鼠给予药物(包括致癌剂、雌激素和孕激素)处理,通过触诊或超声辅助检查发现肿瘤或可疑肿瘤,并予以手术切除进行病理确诊。在此基础上,先后进行了4次连续性的实验分别确定致癌剂的选择(DMBA或MNU)、致癌剂给药方式、雌孕激素干预周期和DMBA的剂量。 结果: 借助与超声检查和传统触诊,联合应用DMBA (0.15mg/kg,分3次给药) 和雌孕激素序贯给药(5天为1周期)的方式可以在SD大鼠中诱导稳定的乳腺癌前病变。. 结论: 利用SD大鼠建立乳腺癌前病变模型是可行的,本实验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进行后续的一系列药物干预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胶原结构样巨噬细胞受体(MARCO)基因敲除小鼠呼吸和循环系统的作用。方法将12只野生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野生型生理盐水组和野生型PM_(2.5)组,12只MARCO~(-/-)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MARCO~(-/-)型生理盐水组和MARCO~(-/-)型PM_(2.5)组,每组6只。野生型PM_(2.5)组和MARCO~(-/-)型PM_(2.5)组小鼠气管滴注PM_(2.5)混悬液4 mg·kg~(-1),野生型生理盐水组和MARCO~(-/-)型生理盐水组小鼠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6次。末次滴注24 h后检测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TNF-α和LDH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情况。结果野生型生理盐水组与MARCO~(-/-)型生理盐水组小鼠BALF中IL-6、TNF-α、LDH水平及血清中CRP、TNF-α、LD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BALF=-0. 230、-0. 964、1. 263,t血清=-0. 944、-1. 908、-0. 392,P> 0. 05)。野生型PM_(2.5)组与野生型生理盐水组小鼠BALF中IL-6、TNF-α、LDH水平及血清中CRP、TNF-α、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ALF=-0. 583、-2. 130、-1. 016,t血清=-0. 890、-1. 649、-0. 885,P> 0. 05)。MARCO~(-/-)型PM_(2.5)组小鼠BALF中IL-6、TNF-α、LDH水平及血清中CRP、LDH水平显著高于MARCO~(-/-)型生理盐水组(tBALF=2. 469、3. 364、3. 000,t血清=2. 530、4. 605,P <0. 05),2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911,P> 0. 05)。MARCO~(-/-)型PM_(2.5)组与野生型PM_(2.5)组小鼠BALF中IL-6、TNF-α、LDH水平及血清中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ALF=1. 723、1. 114、-0. 324,t血清=1. 643、1. 311,P> 0. 05);MARCO~(-/-)型PM_(2.5)组小鼠血清LDH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PM_(2.5)组(t=2. 378,P <0. 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野生型与MARCO~(-/-)型生理盐水组小鼠肺组织中均未见磷酸化EGFR表达,而野生型与MARCO~(-/-)型PM_(2.5)组小鼠肺组织均可见磷酸化EGFR表达,且MARCO~(-/-)型PM_(2.5)组小鼠肺组织中磷酸化EGFR水平高于野生型PM_(2.5)组。结论PM_(2.5)急性暴露可导致MARCO~(-/-)小鼠呼吸和循环系统发生炎性效应,MARCO可能在PM_(2.5)导致的小鼠急性呼吸和循环系统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 (Tiopronin ,MPG)对化疗所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 (CPA)造成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动物模型 ,观察MPG对由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结果 :预先用不同剂量MPG给小鼠经口灌胃或腹腔注射 (ig或ip) ,用药 5d ,再腹腔注射 1次CPA ,然后于第 3d计数白细胞总数 ,同时与单用CPA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先腹腔注射CPA ,再用不同剂量MPG对小鼠经口灌胃或腹腔注射进行治疗 ,然后于第 3d、第 5d计数白细胞总数 ,与单用CP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MPG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CPA所致的小鼠白细胞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五倍子有效成分9201的癌化学预防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器官、组织和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了9201的抗始发突变、抗促癌、抗化学致癌和抗氧化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应用苯并芘B(a)P诱发V_(79)细胞体外转化模型,B(a)P诱发A/J小鼠肺腺瘤模型以及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模型,证明:9201(10μg/ml、20μg/ml)能明显地抑制苯并芘(0.5μg/ml)对中国仓鼠肺细胞(V_(79))的恶性转化;在体内9201(20mg/kg,60mg/kg)明显抑制苯并芘诱发A/J小鼠肺腺瘤的形成,使生瘤率降低,每只鼠的  相似文献   

13.
HGF、c-met蛋白在家兔颊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彬  赵鹏  高扬  王士杰  吴明利 《重庆医学》2013,42(14):1601-1603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蛋白在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MBA)的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家兔口腔颊黏膜后,应用DMBA 16周后,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口腔颊黏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达64.6%,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HGF及c-met蛋白表达率越高,染色越明显。结论应用致癌剂DMBA可初步构建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在癌变过程中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NF-κB抑制剂PDTC增敏TNF-α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活化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pyrro1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 -α)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MTT法观察TNF -α、PDTC及二者联合作用对乳腺癌细胞系MCF - 7、MDA -MB - 4 35s体外生长的影响。将MDA -MB - 4 35s细胞接种于雌性BALB/c纯系小鼠肾包膜下复制出移植乳腺癌动物模型 ,观察TNF -α、PDTC及联合作用对体内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单用TNF -α(小于或等于 2 0 0 0U/ml)或PDTC均不影响两种乳腺癌细胞的体外生长 ,但是先PDTC(5 0 μmol)作用 1h ,再应用TNF -α(2 0 0 0U/ml)即可明显地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动物实验中治疗组应用TNF -α(7.5× 10 6U/kg/次 ,2次 /日 ,ip) +PDTC(5 0mg/kg/次 ,2次 /日 ,ip) ,肿瘤平均体积为 1.0 8± 0 .32mm3 ,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瘤体 11.6 7± 0 .5 3mm3 (P <0 .0 1) ,单用TNF -α组(10 .96± 1.0 4mm3 )及PDTC组 (11.72± 0 .73mm3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NP -κB抑制剂PDTC能够显著增敏TNF -α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 ,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金黄地鼠在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9,10-Dimethyl-1,2 Benzanthracene,DMBA)作用下颊囊粘膜癌变不同时期在肉眼和光镜下的组织学动态变化过程.方法:用DMBA涂抹金黄地鼠颊囊粘膜,每周3次.在肉眼下动态观察颊囊粘膜的癌变过程;分别在第2、4、6、8、10、12、14周时处死动物,在光镜下动态观察颊囊粘膜癌变过程的显微组织学改变.结果:DMBA涂抹金黄地鼠颊囊粘膜2周时出现单纯增生改变,4周时出现轻度上皮异常增生,6周时出现中度异常增生,8周时出现重度异常增生,部分出现原位癌改变,10周时已发生癌变,实验中得到的癌症模型均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DMBA诱导的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和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相似,是研究口腔鳞癌多阶段、多步骤动态发展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IF-1)在缺氧预适应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慢性缺氧(H)和不缺氧(C)HeLa细胞、急性重复性缺氧0次(H0)、1次(H1)、4次(H4)小鼠脑组织中的HIF-1α.结果:慢性缺氧HeLa细胞中可检测到较多的HIF-1α,H0组脑组织中检测不到HIF-1α,H1组检测到微量HIF-1α,H4组检测到较多HIF-1α.结果显示:脑组织中HIF-1α 的含量随缺氧预适应的产生而逐步增加,提示HIF-1可能参与缺氧预适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体内观察TNF -α和IFN -α两种细胞因子对淋巴细胞迁移至小鼠皮肤区的影响。方法 以近交系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 ,皮内注射细胞因子 ,尾静脉输注标记的淋巴细胞 ,然后切取注射区皮块 ,制样后行乳化计数测量。测量值计算后转化成细胞浓度因子 (CCF) ,用CCF值反应淋巴细胞迁移的水平。结果 TNF -α和IFN -α注射区CCF值均高于对照(P <0 0 1) ;且TNF -α与IFN -α联合应用的CCF值是TNF -α和IFN -α各自应用之和的 137%。结论 TNF -α及IFN-α可以体内诱导淋巴细胞迁移至小鼠皮肤区内。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建立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筛选癌前病变逆转药物,观察家兔颊黏膜上皮在此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12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48只家兔为实验组,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口腔颊黏膜;给药16周后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扫描.再随机选取实验组中的32只进行药物逆转实验,12周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扫描.结果 涂抹二甲基苯并蒽16周后,家兔颊黏膜粗糙充血,局部可见增厚白斑,Ⅱ-Ⅲ 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4.6%(31/48).不典型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内异染色增多,线粒体水肿.药物逆转实验第12周,全反式维甲酸组病变进展率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莱特组可见病变逆转,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DMBA可成功制备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可有效逆转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0.
《河南医学研究》2001,10(3):245-245
加拿大学者Lee应用结合干扰素α(IFN -α)加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正常的慢丙肝病人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JViralHepat ,2 0 0 1,8:2 0 2 )。IFN加利巴韦林已成为治疗转氨酶增高 (大于正常上限 1 5倍 )的慢丙肝病人的标准疗法 ,但对转氨酶正常的慢丙肝病人 ,以前尚无类似研究。Lee医师等在这项探索性研究中 ,治疗了ALT正常或接近正常 (至少检测 3次 )、有轻度组织学改变的 19例慢丙肝病人。病人接受IFN -α2b 5MU ,每日 1次 ,共 4周 ;然后 3MU每周 3次 ,44周 ,每日加利巴韦林 10 0 0mg或 12 0 0mg ,48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