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狭叶海桐Pittosporum glabratum Lindl.var.neriifolium Rehd.et Wils.为海桐科植物,是同科同属植物光叶海桐的变种植物。狭叶海桐为常绿灌木,以果实、根皮或全株人药。又名茶叶山枝茶、金刚摆。生于海拔600~1700m的山谷、山腹、山坡、溪边处。分布于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清热除湿,镇静,降压,消炎,退热,通经活血,敛汗之功效。主治黄疸病,子宫脱垂等症。本文报道了用GC-MS分析了狭叶海桐根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宽叶金粟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比较研究,为宽叶金粟兰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金粟兰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归一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宽叶金粟兰的地上部分挥发油中鉴定了45个化合物,地下部分挥发油鉴定了46个化合物,两部分共有的化合物16个,共鉴定了75个化合物。结论: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差较大,但主要化学成分都是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乌药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乌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乌药叶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乌药叶中共分离到挥发油组分4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76.73%。乌药叶挥发油主要由多环芳烃类、酮、醇、烯、酯类化合物组成。结论 乌药叶挥发油成分较多,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无花果叶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弘  赵丽娅 《华夏医学》2006,19(5):1049-1051
无花果叶为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FicuscaricaL的干燥叶片。无花果又名蜜果、隐花果、明目果、天仙果、奶浆果、古渡子,桑科榕属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药食兼优的植物。《本草纲目》载:无花果“味甘、平,无毒。治五痔、咽喉痛”。《中药大辞典》中说,无花果“健胃清肠、消肿解毒,治肠炎、痢疾、喉痛、疮疖疥癣”。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无花果及其叶、枝的汁液含有抗肿瘤成分,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无花果叶与果实在所含成分及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方面有相近之处,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近年来对无花果叶进行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截叶铁扫帚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规范截叶铁扫帚药材加工,比较分析叶与其它药用部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结果叶被鉴定的成分有56种挥发油,主要成分是4-甲氧基-6-(2-丙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6.93%)、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40%)、雪松醇(4.80%)等;其它药用部位有16种挥发油成分被鉴定,主要成分是n-十六酸(33.21%)、亚油酸甲酯(6.63%)、亚油酸(5.54%)等;两者GC图谱差异明显,检出7种相同成分,叶的挥发油成分种类多。结论截叶铁扫帚全草入药,叶和其它药用部位挥发油种类差异大,药材加工导致叶片丢失,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西藏木瓜和皱皮木瓜同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西藏木瓜Chaenomeles thibetica Yü是我国特有名贵药食两用果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藏、川等省,储量丰富。木瓜为常用中药,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肿疼痛、霍乱、大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症。但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仅收载了皱皮木瓜,市场上除此之外,还有西藏木瓜等作药用。为更好开发利用西藏木瓜这一资源,本实验分析测定了西藏木瓜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深入研究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1仪器与样品6890A/GC-HP5976MSD/MS气相色谱-质谱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云南产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茎和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藜蒿叶挥发油含41种成分,主要成分为1,8-桉树脑(17.17%)、β-崖柏烯(10.84%)、(1S)-(-)-樟脑(9.62%)、檀紫三烯(8.45%)、龙脑(8.37%)、α-蒎烯(4.24%)、8-石竹烯(1.22%)等。藜蒿茎挥发油含4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1-(2-氨基苯)吡咯(14.51%)、檀紫三烯(8.16%)、α-蒎烯(6.62%)、B-崖柏烯(3.9%)、β-石竹烯(1.08%)等。结论:云南产藜蒿茎、叶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为藜蒿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广东尾叶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东尾叶桉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首次确定了广东尾叶桉叶挥发油中38个化合物,所鉴定成分占总馏出峰面积的97.76%。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38.13%)、α-蒎烯(10.71%)、薄荷醇(9.79%)、α-松油醇(7.41%)、异蒲勒醇(5.51%)、右旋香茅醇(5.22%)、乙酸松香酯(5.03%)等。结论确定了广东尾叶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文献报道尾叶桉挥发油的成分具有相似性,但仍存在一些差异,为综合利用桉叶挥发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香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晓峰  何福江 《甘肃医药》1994,13(3):152-153
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西南、西北诸省产量多,在我省陇南地区资源蕴藏量也极为丰富。药用全草,有驱风发汗的作用。民间用于治疗瘫痪、痨伤吐血、感冒、月家病和疮毒等症。藤田安二等测定日本产该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为自苏酮(Naginataketone)和香薷酮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递增极性溶剂萃取、溶剂结析及多种柱层析法对裂叶荆芥穗中的非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和分离,得到了荆芥内酯、5,7-二羟基-4',6-二甲氧基黄酮、脱氢枞油烯、正高级烷烃、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3'-羟基-4',6,8-三甲氧基二氢黄酮-7-O-芸香糖甙、新壬四酸、3-亚胺基-N-氮代乙酰胺基丁内酰胺、5-甲基-3'-羟基-4',6-二甲氧基二氢黄酮等9种化合物单体,平均提取率为0.0018%,其中荆芥内酯、新壬四酸和3-亚胺基-N-氮代乙酰胺基丁内酰胺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17.
18.
穗产人工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穗产人工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DS法,对穗产人工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从鱼腥草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23种化学成分、结论:穗产人工栽培鱼腥草的挥发油与其他产地鱼腥草挥发油成分有明显区别,但各产地的鱼腥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总含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臭灵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并利用标准图谱,对臭灵丹全株植物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气相色谱分离出87峰,作出60个化合物的质谱,从中鉴定48种化合物,主要含单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以及芳香族酚类化合物,以2.6-双(1.1-二甲基乙基)-4-乙基苯酚含量最高,达28.27%。  相似文献   

20.
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全草和穗加工后为中国药典收载的传统中药,用于感冒、头痛、麻疹不透等[1]。荆芥穗芳香气烈,祛风发汗作用较全草强烈。我国学者刘国声曾研究过河北省产的荆芥油,测出其挥发油含量为4.1%,并测定了物理常数[2]。尚未见到关于荆芥穗挥发油全分析的报道。我们对吉林省荆芥穗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化学成分分析及主成分单体分离的研究。1提取及含量测定将于荆芥穗置于园底烧共中,加10倍水进行水蒸汽蒸馏,接收采取二次冷暖系统,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一淡黄色油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