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省著名妇科专家华占福老师在几十年的临床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认为妇科疾患常以湿邪侵袭为主或兼挟湿邪。笔者在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拜读了华老所著的多篇治疗妇科疾病的文章,深受启发,并将老师经验用于临床,常收显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妇科临床中屡见因湿邪为患而引起的经、带、胎、产诸疾者,如风湿为患,内困脾胃,脾胃运化失健,以致崩漏、带下诸疾;寒湿阻滞经脉,发为经行腰腹冷痛,经期错后,或产后周身冷痛之症;水湿停滞,气化失常,往往发为妊娠子满或产后排尿异常;痰湿为患,导致胞络闭阻,发为经行延后、闭经、不孕等疾病。笔者长期从事妇科临床,治愈湿邪为患引起妇科病者众多,现作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补肾法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法则,它不仅广泛用于内科、儿科、眼科许多疾病中,在妇科病中亦常采用之。从补肾入手,治疗各种妇科病,在临床上多获良效。现就补肾法在一些常见妇科病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体会。一、月经先期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生殖,主骨,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关系到生长发育。妇科疾病与肾之盛衰密切相关。在治疗月经病时,肾是关键之一。补肾益先天之真水,以填精补血,但又  相似文献   

4.
概述湿的产生起源于脾胃,《伤寒论》日:“阳明启中,居工也,万物所归,无所复傅”。薛生白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胃居阳明,为水谷之海,主纳。脾生津,主运化,主升。脾胃调和,五脏则安,反之则病。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产生湿邪,湿性粘腻不及时治疗则久留不去,产生各种疾病。下面主要论述湿邪与妇科的各种疾病。1“湿邪”与月经疾病1.1湿致月经后期与量少病因病机痰湿内阻:患者由于脾气素虚,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体质肥胖,多痰多湿,或嗜食肥甘,酿生痰湿,痰湿下注,雍滞冲任,有碍血海满盈,以致月经错后、量少。临床表现①妇科证侯特点:月经延期,经量少,经血夹杂粘液,平时白带多,质稠;②全身症状:咳嗽多痰或体质肥胖或脘闷呕恶,苔黄腻,脉弦滑。立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主方: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I芎、鸡血藤、牛膝。1.2湿致痛经1.2.1湿热下注:病因病机患者平时嗜食辛辣之品或酸性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邪留注,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不慎而感湿热之邪,留于冲任或蕴淤于胞中,湿热与淤血相博而发为痛经。  相似文献   

5.
温补肝阳法妇科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石安 《中医杂志》1991,32(2):21-22
<正>温补肝阳法主要用于肝气虚寒证,《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足厥阴经脉环阴器,抵少腹与冲脉相连。在妇科,肝气虚寒证的形成与女子的生理、经络的特点有关,其基本病理为肝虚失养,肝升不及,疏泄  相似文献   

6.
兹就带下、崩漏、先兆流产、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自汗、产后乳汁自流等不同的妇科病,经辨证其病机以气虚失摄为主者.采用补气固摄法为基础随证加减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先师李光琰(1908~1990),山东新泰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随父习医,18岁悬壶临证,执医60余载,学验俱富,尤精妇科,对疑难杂病有独到经验,每起沉疴,深得病家信誉。兹将部分验案整理于后,以飨同道。特发性多毛王某,女,22岁。1978年4月7日初诊。患多毛3年。3年前因其母病故,悲痛不已,又因家事争吵,而致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继之发觉唇上部汗毛生长,渐变为浓黑茂密之“胡须”,持刀刮之后复生出,并见胸背部、乳房处多毛浓密,毛长约2.5cm,毛发增粗浓黑,阴毛显著增多,面部及四肢汗毛亦较常人为浓。伴见面色红赤,头面多汗,口干咽燥,头痛耳鸣,头顶脱发,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月经愆期,经少色黑。曾在他院诊为特发性多毛,经多方求医,屡用中西药治  相似文献   

8.
王辉武教授,1943年8月生于四川资阳,早年自学中医,后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导师,重庆市名中医,现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实用中医药杂志》副主编等职,学术上崇尚《内经》、《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临证蒙受川中著名中医冉  相似文献   

9.
《兰室秘藏》治湿特色山东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张安玲宋代波①主题词a《兰室秘藏》湿邪(中医)/中医药疗法湿易伤脾,脾伤生湿,东垣先生善调脾胃,故亦长于治湿。其《兰室秘藏》对湿的论治,颇具特色,试析如下。健脾为祛湿之大法脾胃乃化湿之本。饮食伤胃,劳...  相似文献   

10.
治湿五法     
本文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湿的形成及其病机进行分析,简单的介绍了对湿的治疗原则,并提出了治湿的五种方法和建议,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1):31-32
湿邪致病在温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代温病学家对温病中湿邪的因证脉治多有发挥。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中 ,对温病中湿邪的发生、致病特点、诊断、治疗有较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文就其对湿邪的治疗原则作一探讨。1 湿热相杂 ,当主祛湿温病中湿邪致病 ,往往湿热相杂 ,阴阳合邪 ,如油裹面 ,治疗互相制肘 ,颇具矛盾。叶氏分析了湿热相合的性质特点是“湿乃重浊之邪 ,热为熏蒸之气” ,二者的关系是“热处湿中” ,“热从湿下蒸逼” ,“在阳旺之躯 ,胃湿恒多 ;在阴盛之体 ,脾湿亦…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治湿法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善治温热病,且对湿邪致病的治疗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在湿邪和热邪的关系中,重视祛除湿邪;针对湿邪和气机的相互影响,注重宣畅气机,宗气化则湿化;根据湿邪侵犯的部位,分三焦论治;由湿邪与阳气的关系,着重顾护阳气.其治法思想对当今湿热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郑西河 《新中医》1991,23(4):24-24
一、妊娠衄血并流产常××,33岁,农民,于1982年2月18日初诊。结婚十年,五次受孕。每于孕后四十余天出现吐衄,血色鲜红,历十余日不治自止。每次均致流产或婴儿夭拆(其中三胎,孕后三月余流产,两胎足月顺产,产后二十余日婴儿即因哕血、便血而亡)。此次受孕,上症复见,医治无效,求治于余。孕五十余天,鼻口出血,血色鲜红,伴眩晕,心烦易怒,口干欲  相似文献   

15.
郑颖惠 《光明中医》2011,26(4):672-673
带下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湿为带下发病的主要原因,傅山在其《傅青主女科》一书中提出"带下俱是湿症",其从湿治带这一思想为后世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吴光烈主任医师世代业医 ,为吴氏医家第六代传人 ,现任南安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受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其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治病疗疾 ,屡起沉疴 ,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在其业医六十载之际 ,由其哲嗣、学术继承人吴盛荣副主任医师将其经验整理成册 ,定名《吴光烈临床经验集》刊行 ,得到中医同仁的普遍好评 ,1996年获第二届国际医圣杯学术著作二等奖 ,1998年又获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金像二等奖及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盛荣同学又将其妇科经验著成《吴光烈妇科治验歌诀》问世 ,诚为吴老学术经验继承整理之又一大…  相似文献   

17.
浅析肝癌与“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邪是中医学中“六淫”之一,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及转化性;而肝癌的发病及临床表现与湿邪的性质和特点极为相似。肝癌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高发地区气候均具有温暖、潮湿、多雨等特点,因此肝癌发病与湿密切相关。湿邪不外乎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因感天地之湿邪而发,内湿因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在肝癌的防治过程中应重视治“湿”,预防上注重祛外湿,注意合理饮食、清洁环境;治疗上重视内湿,健脾理气为肝癌的常用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外湿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张六通  梅家俊 《中医杂志》1999,40(8):496-498
将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6上湿组、寒湿组、湿热组、寒冷组、湿热组及正常对照组,模拟自然发病,从整体功能变化、局部组织发迹及生物致病因子等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外湿组大鼠免疫功能性及Th/i下降、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烘便SIgA反应性增高;大便细菌总数、大肠十菌数增加、双歧杆菌数减少;骨骼肌线粒体PDP/O及RCR降低;胃泌素分泌减少、胃动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肺、肾、胃、大小肠、肝、关节均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腻食品等大量摄入,湿邪、毒邪致病日益增多。因此治湿祛湿之法亦为广大医家所重视,相应的治疗药品也是名目繁多,品种多样。现将中医治湿法进行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化湿健脾法此法是用芳香化湿、健脾和胃等药物,使中焦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强健,进而将体内湿邪运化。适用于湿困脾胃、湿温初起等脾胃运化失常症,如身体肥胖、食欲不振、纳呆、全身沉重、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  相似文献   

20.
邹桃生 《广西中医药》1991,14(1):21-22,25
<正> 笔者近年来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妇科正气亏虚、瘀血阻络所致诸病,效果满意。兹举验案数则,聊供同道参考。1 痛经谢某,19岁,未婚,农民,1986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自16岁月经初潮起,每届经前经期即小腹疼痛,痛剧时肢冷汗出,面白唇青,曾昏厥2次,伴经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累进温经、化瘀、补肾等中药,均未根治。正值经前,前来求诊。刻诊:经前小腹疼痛,拒按。精神萎靡,疲乏无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白,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证属气虚血瘀,冲任阻滞,胞宫血聚,流通障碍,不通而痛。治当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调经止痛。药用生黄芪60g,当归20g,桃仁10g,红花1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