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学中占着重要位置,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我院CCU病房,1992~1993年,共收洽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56例,在住院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就护理体会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1 临床资料我院心血管内科于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5月共收治急性心急梗塞者 32例 ,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最大 6 2岁 ,年龄最小 38岁 ,平均年龄 5 0岁。2 心理护理措施2 .1 恐惧心理 :急性心肌梗塞病 ,是为突发性疾病 ,无思想准备 ,病人不仅身体感觉痛苦 ,而且精神上也受到创伤 ,心理压力大 ,有恐惧心理 ,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例如 ,患者 ,男 5 2岁 ,入院后 2周晨间起床活动后 ,突感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 ,发现情况及时给予抢救治疗。患者发病后心理压力过重 ,担心病情危险 ,心情恐惧。护理人员掌握了患者心理 ,及时向患者…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死亡率高 ,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从接诊到康复 ,每一步都应认真对待 ,保护濒死心肌 ,缩小梗塞范围 ,改善预后。1 急性期监护1 1 心电监测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并发心率失常常发生于 2 4小时之内 ,以室性心率失常最常见 ,连续的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可能作为心室颤动先兆的任何室性早博及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心率失常等 ,及时予以纠治 ,护士应训练有素 ,正确识别各种心率失常图形 ,确保连续的心电监测质量 ,有效地控制恶性失常的发生。1 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定期观察血压、呼吸、心率 ,…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迅速而复杂。密切观察心梗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认真做好梗后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措施。1 临床资料30例急性心肌梗患者均为本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35~72岁,平均455岁。2 观察要点(1)对AMI患?.. 相似文献
8.
文英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4,4(6):82-82
急性心肌梗塞目前处理的原则是减轻病情、降低病死率、保护心功能、防治再复发为目的,笔者通过本院救治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将其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年龄 4 5至 79岁 ,平均年龄 6 4 .5岁 ,男 38例 ,女 2 0例。文化程度大中专 18例 ,初高中 2 6例 ,小学 10例 ,文盲 4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19例 ,一般 30例 ,较差 9例。1.2 方法与结果1.2 .1 方法 :调查与观察相结合 ,详细记录 ,综合分析。调查是通过与患者和家属交谈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思想、心理活动以及家庭背景 ,经济状况。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患者言谈、举止、情绪等各方面并记录综合调查和观察的情况 ,然后分析结果。1.2 .2 结果 :对 5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调查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科近三年来对 5 0例老年心肌梗塞病人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5 0例 :男 32例 ;女 18例 ;最小年龄 6 0岁 ;最大年龄 86岁 ;平均年龄 72岁 ,文化程度 ,初中 4人 ;小学 15人 ;文盲 31人 ,无症状者 2 8例 ,有明显诱因者 2 0例。2 老年心肌梗塞的病理生理特点2 .1 心肌弹性减弱 ,收缩力下降 ,血管壁弹性降低 ,管壁硬化管腔变小 ,胆固醇升高 ,血脂增高 ,出现心肌梗塞前 ,并存疾病较多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 ,造成症状较多 ,临床上易混淆。2 .2 由于组织器官功能低下感觉降低 ,应激反应差 ,临床上出… 相似文献
11.
12.
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 ,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心电监护和避免诱因 ,可及时发现严重心律失常 ,并做相应处理 ,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1 严密观察病情1 1 在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 ,精心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及预防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观察病情必须全面、细致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当心电图示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时 ,护士应当机立断 ,选择电复律术 ,切不可等候医生或因反复听诊、连接心电监护仪而贻误抢救时机。1 2 以下情况提示急性期病…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 (AMI)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血流中断 ,导致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1) 。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改变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如果在药疗基础上同时施以心电监护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降低其病死率。现将我科 1998年~ 1999年收治的 2 6例AMI患者心电监护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 6例AMI均为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 …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急性心肌梗塞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疾病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枝循环尚未建立。由于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续缺血1小时以上而发生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内科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急性期死亡率高.病员随时都有产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有心脏骤停的可能.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及时的抢救,密切的观察病员每个细小环节的变化,可能使病员转危为安,顺利地度过急性期,有效地降低死亡率.现将我们对该病的护理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心肌梗塞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由于病情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护理十分重要。现将临床体会浅谈如下: 1.绝对卧床休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