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Ⅴ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001年8月屯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对2540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肿瘤性病变与部分非肿瘤性病变进行粘膜切除。结果:共检出平坦型病变196例,其中IIa151个,其腺管开口为Ⅰ型、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20、96、34、1个。Ⅱb25个,腺管开口均为Ⅱ型;Ⅱa+Ⅱc9个,8个腺管开口为ⅢL型,1个为VN型,病理证实为粘膜内癌;LST有11个,其腺管开口为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1、2、8个。肿瘤性病变全部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非肿瘤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V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为大肠平坦型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对10例LST可疑病变行0.3%靛胭脂喷洒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后以放大肠镜观察腺管开口类型,作病理活检并与术后病理类型对照。结果10例LST患者内镜下大体形态分型:颗粒均一型3例,结节混合型6例,扁平隆起型1例。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4例,Ⅳ型6例,未发现Ⅴ型腺管开口。术后病理类型:管状腺瘤4例,伴腺体轻度异型增生;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均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其中1例合并粘膜内癌;绒毛状腺瘤1例,腺体重度异型增生,伴黏膜内癌。术前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仅3例。结论大肠侧向发育肿瘤并非少见。内镜下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可有效确定病变范围、形态和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定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LST镜下形态以结节混合型多见,术后病理类型多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类型多为Ⅳ型。Ⅳ型腺管开口的病变也可合并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活检不能代替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BRCA1蛋白在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中的表达,探讨BRCA1蛋白在不同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型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为Ⅰ~Ⅴ型;其中Ⅰ~Ⅱ型为非肿瘤性病变,ⅢL~Ⅳ型为腺瘤,Ⅴ型为癌性病变,所有病变诊断结果均由病理学证实?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组织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染色放大内镜下检出Ⅰ~Ⅴ型息肉样病变256枚,其中非肿瘤性病变(73例),肿瘤性病变(183例);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BRC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各腺管分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 1);癌性病变BRCA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P < 0.000 1)?结论: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BRCA1蛋白的阳性率逐渐增加,尤其在内镜诊断的大肠癌性病变中有着较高的表达率?因此,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的同时联合检测BRCA1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FICE)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分型,及ESD治疗LST的疗效,术后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64例LST患者中,腺管开口Ⅱ型4例、ⅢL型35例、Ⅳ型20例、Ⅴi型5例。病理结果提示4例Ⅱ型患者均为炎性息肉,35例ⅢL型患者中管状腺瘤21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5例,20例Ⅳ型患者中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绒毛状腺瘤16例,早癌3例,5例Ⅴi型患者中绒毛状腺瘤1例,早癌4例。ESD治疗LST的术后安全有效。结论放大内镜诊断LS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 LST恶性程度高,可尽早采用ESD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岸高  钟旭辉  姜泊 《广东医学》2003,24(7):684-68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黏膜内癌 5例 ,凹陷型早期癌 (denovo癌 ) 1例。腺管开口类型 :ⅤA 型 4例 ,Ⅳ型 1例 ,Ⅲs型 1例 ,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Olympus CF—Q260AI和CF—H260AZI电子肠镜,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作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962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择期进行粘膜剥离切除术(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26例,检出率0.66%,病变数31个,其中直肠11个,乙状结肠5个,降结肠2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9个;颗粒均一型11个,结节混合型18个,扁平隆起型2个;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7个(22.6%),Ⅳ型腺管开口19个(61.3%),兼有ⅢL型及Ⅳ型腺管开口5个(16.1%)。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3个(9.7%)病理提示局部癌变。结论提高LST的临床检出率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而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内镜下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表面型(Ⅱ型)病变。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装置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Ⅱ型病变,切除标本完整迭检。结果3000例作放大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在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725处,其中Ⅱ型病变61个,占病变数的7.18%。Ⅱ型病变中,表面隆起型(Ⅱa)18例,表面隆起型(Ⅱa+dep)7例,表面平坦型(Ⅱb)6例,表面凹陷型(Ⅱc)2例,表面凹陷型(Ⅱc+Ⅱa)1例,表面凹陷型(Ⅱa+Ⅱc)4例,侧向发育型(LST)23例。61个Ⅱ型病变中,45处用EMR切除,7处用EPMR切除,2处用EPMR+外科手术切除,6处用外科手术切除,1例放弃治疗。结论放大内镜加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表面型病变的检出率。绝大多数Ⅱ型病变能用EMR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0例小病变患者采用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同时对腺管开口和分型进行观察,对早期大肠癌采用直接切除或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结果腺管开口分型:I型:146例(活检病理正常黏膜96例、炎性病变50例);Ⅱ型:20例(增生性病变14例、炎性病变4例、管状腺瘤2例);Ⅲs型:6例(腺癌4例、腺瘤2例);ⅢL型:26例(腺瘤样息肉20例、早期肠癌6例);Ⅳ型:32例(绒毛状腺瘤20例、腺瘤8例、腺癌4例);V型:20例(腺癌12例、早期肠癌8例)。对早期肠癌和有蒂以及亚蒂的患者直接采用高频电进行切除治疗;8例平坦和凹陷病变患者,经过EMR后,病理证实为早期癌。结论临床上,采用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和腺管开口分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同时采用内镜下进行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Pan XY  Zhang YL  Chen CD  Jiang 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90-2993
目的 建立一套适合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标本的临床病理取材方法,以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2005年8至12月南方医院常规结肠镜检查行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的大肠肿瘤性病变标本,对病变超过10mm以上可疑癌变的病例,采用黏膜染色,结合实体显微镜进行观察,根据腺管开口类型判断可疑癌变部位进行靶向取材病理检查,并与常规随机取材的标本进行对照,观察对大肠癌变检出率的影响,同时,将该期大肠早期癌检出情况与2004年随机取材的检出率进行对照。结果 采用黏膜染色结合实体显微镜进行靶向取材,在40例可疑癌变病例中,确诊早期癌变(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16例,这16例标本随机取材送检后,除1例病理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外,其余15例均为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2004年同期进行非靶向取材,在54例可疑癌变的大肠肿瘤中仅检出4例早期癌变(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7.4%。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标本采用黏膜染色实体显微镜进行靶向定位活检,可提高大肠早期癌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肠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袁珂  吴俊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049-2051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病理学类型及内镜治疗价值。方法对近3年肠镜检查发现64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ST病变60例(共64个病灶),占大肠息肉的2.78%,病变大小以10 mm~29 mm为主,直径大于50 mm者并不少见;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内镜下分型以结节混合型及扁平隆起型为主,假凹陷型少见。58例共6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30例行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16例行注射法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8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辅助EPMR。8例接受2~3次内镜下治疗,均为直肠50 mm以上LST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随访1年未见残留及复发。术后迟发出血6例,无穿孔并发症发生。病理学类型:62个内镜下切除的LST病变中,58个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4个,2个腺上皮癌变,2个炎症伴息肉样增生。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一定的检出率,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绝大多数的LST病变,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李雨静  齐玲芝  苑坤  刘泳  刘聪  孙巍 《吉林医学》2009,30(13):1219-122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2例92个大肠病变。采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切除(EMR)、分次圈套切除(EPMR)和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89个,3例患者各残留1个病变,其中2例再次行EMR,1例行APC氩气凝固灼除。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瘤71个,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的29个,增生性息肉13个,直肠类癌3个,黏膜内癌变5个,其中2例为SM2癌,行外科手术治疗。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出血5例。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h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132例167个LST病灶,采用规范的黏膜下注射配合透明帽辅助法手术,术后随访2个月-50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为98.8%,一次性完整切除率73.1%,分次切除法(EPMR)占10.2‰并发症发生率9.6%.术后病理癌变4例(2.4%)。结论EMR在目前条件下是一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可取代98%以上患者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胡红娜  章礼久  宋莎莎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103-1106,1195
目的 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内镜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内镜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的48例L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病变部位将其分成直肠组(27例)和结肠组(21例),分别记录直径...  相似文献   

18.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5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 originates from the large intestine mucosa with prominent lesions that mainly extend laterally other than vertically. The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and evolvement of this disease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other adenomas, and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en noted. Up till now, no report on LST involving the large intestine has been available in China, therefore we presently report our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of 25 LST patients (26 lesions) identified with conventional endoscopy and mucosa stain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Nov, 2000 to Oct, 2001. Among the 26 lesions, 11 were classified into granular homogeneous type, 15 into nodular mixed type, and 3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intramucosa carcinoma and 2 serrated adenoma. The biggest lesion was 60 mmx70 mm, the smallest being 11 mmx12 mm, and 6 lesions were within the range of 11 to 20 mm, 9 within 21 to 30 mm with the rest 11 lesions exceeding 31 mm in diameter.Type IV pit pattern was predominant in the the 26 lesions, accounting for a proportion of 61.54% (16/26). Two lesions with V(A) pit pattern and 1 with IV pattern were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to be intramucosa carcinoma, and 8 with type III(L) pit pattern were tubulovillous adenoma. Immediate or elective 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 or partitioned mucosa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25 cases without incidences of the complications as bleeding or perf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