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 避凝预防溶栓后再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临床已证明急性脑梗死在有效治疗时间窗内(0~6h),溶栓治疗是成功的。它可使近80%的患者获得良效。但在溶栓后一定时间内血管可再梗死,为预防此类现象发生,我们在溶栓后应用速避凝,对预防再梗死及抗栓作用取得一定疗效。现用回顾性1∶1配对的研究方法,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溶栓后应用速避凝治疗者12例为治疗组。男7例,女5例。年龄48~75岁。发病均在0~6h,平均5.5h。嗜睡2例,其余意识清楚,左侧偏瘫伴轻度失语4例,右侧偏瘫8例,肌力均在1~4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22±5.5分。选择与上述临床表现均相似,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作用。方法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χ~2=5.887,P=0.01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2±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8)分(t=4.564,P=0.000)。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对再梗死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穿支动脉梗死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及病理机制不同而多样化。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可不进行溶栓治疗,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症状易反复和波动的临床特点,对单纯溶栓治疗反应不佳,但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也相对较低。本文对穿支动脉梗死溶栓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评价穿支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优化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溶栓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穿支动脉梗死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及病理机制不同而多样化。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可不进行溶栓治疗,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症状易反复和波动的临床特点,对单纯溶栓治疗反应不佳,但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也相对较低。本文对穿支动脉梗死溶栓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评价穿支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优化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溶栓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钙与红花注射液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闫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2):48-49
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国内外已广泛应用溶栓治疗,并已取得显著疗效,但在溶栓后一定时间内血管可以再梗死,为预防此类现象发生,我们在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红花注射液,对预防再梗死及抗栓作用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吴锦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8):60-61
目的探讨溶栓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32例后循环动脉缺血的患者,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18例,脑梗死14例,采用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判断病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疗效(NIHSS),均进行溶栓法治疗。结果 17例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13例患者症状稍有改善,2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总有效率为93.75%。溶栓前NIHSS评分(19.6±3.7),治疗后3dNIHSS评分(11.2±4.2),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5.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缺血有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塞20例动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脑梗塞20例动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南光贤刘百川王利平作者单位:130052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神经内科我院1995年10月以来对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对溶栓前、后进行了DSA检查,观察血管闭塞的变化及出凝血指标,现将临床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干缺血,如果不及时恢复供血可导致脑干梗死。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后循环缺血梗死病情危重且难以治疗,患者常出现昏迷、四肢瘫痪以及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症状,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0.
许多临床医师和影像学医师主要关注颅内血管有无狭窄和闭塞,而对血管的弯曲认识度不高,并对血管弯曲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也存在争议。基底动脉弯曲是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其发生发展与很多危险因素有关,并与后循环的梗死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颅脑M RA的影像分析,进行后循环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关联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217例,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部位,然后用导引导管或微导管按1万U/min的速度向责任血管泵入尿激酶,每注射10万U即重复血管造影,如果造影显示堵塞血管已经再通则停止溶栓治疗,在治疗2 h、 24 h、7 d、14 d按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65.90%(143/217),溶栓2 h、24 h、7 d和14 d的有效率分别为70.05%、70.97%、76.96%和79.26%。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能恢复血流灌注,阻断脑梗死病理过程,避免脑细胞坏死,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瘫痪患者尿激酶溶栓后肝素持续静脉注射预防再瘫痪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6例溶栓成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溶栓后即用肝素1000 U/h持续静脉注射,监测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调节肝索用量.保持aPTT在正常值1.5~2.0倍之间,连用5 d.对照组18例溶栓后24 h 口服阿司匹林0.1 g,1次/d.对两组7 d内发生再瘫痪及脑出血的例数,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组再瘫痪0例.无症状脑出血5例;对照组再瘫痪5例,无症状腩出血2例;两组再瘫痪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成功后应用肝素抗凝,维持aPTT在正常值的1.5~2.0倍,对于预防再瘫痪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11):1027-1028
目的研究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即刻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尿激酶行责任血管动脉溶栓的患者39例为动脉溶栓组(IAT组),回顾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采用rt-PA行静脉溶栓的患者34例为静脉溶栓组(IVT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以及3 m后NIHS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IVT组和IAT组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治疗后即刻比较,两组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IVT组比较,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IAT组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IVT组34例患者中16例(47.1%)于3 m内死亡,IAT组39例患者中7例(17.9%)于3 m内死亡,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8)。IVT组并发出血4例(10.3%),IAT组3例(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6)。结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病死率、溶栓后即刻及3 m后神经功能评估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时间窗、溶栓药物剂量。 方法选择海口市人民医院急性发病12h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治疗(术中联合采用介入接触溶栓+导丝机械疏通、球囊机械扩张、支架拉栓和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通过脑血管造影判断其血管开通情况并对其治疗疗效(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率为55%(33/60),部分再通率为38.3%(23/60),未开通率为6.7%(4/60);临床治愈38例(63.3%),显著好转I0例(16.7%),有效9例(15%),无变化3例(5%),死亡0例。 结论经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规范其治疗措施,能较好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对脉络膜前动脉(AChA)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15-01—2018-10入住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发病4.5 h内的AChA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rt-PA静脉溶栓分为溶栓组(43例)和非溶栓组(35例),收集患者基础资料。随访3个月评估MoCA量表,比较溶栓组和非溶栓组认知功能。分析脑梗死各影响因素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以进一步了解rt-PA静脉溶栓是否为保护因素。结果与非溶栓组相比,溶栓组认知障碍的发病率更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水平、高血压、NIHSS评分与认知障碍有关。高龄、高NIHSS评分为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rt-PA静脉溶栓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rt-PA静脉溶栓能够减少AChA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对认知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于本院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同时采用卒中登记方法收集的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58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6例(10.3%),其中症状性脑出血2例(3.4%)。1个月末、3个月末和6个月末分别死亡2例(3.4%)、4例(6.8%)和5例(9.3%)。3个月末和6个月未残疾或死亡例数分别为13例(22.4%)和9例(16.7%)。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18.
犬大脑中动脉栓塞时动脉静脉溶栓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性探讨尿激酶在犬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时动脉与表解雇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建立犬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血管造证实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阻塞后3小时,经MCA注射尿激酶或静脉滴注尿激酶,监测各时相点的静脉凝血象变化,治疗后96小时进行病理学评定。结果 动脉溶栓组的平均MCA系统残留血栓重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静脉溶栓组,动脉溶栓组的脑梗死容积亦小于其他两组。结论 犬急性缺血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料与方法
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7岁。脑血管造影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闭塞后插入微导管,其尖端贴近血栓,注入尿激酶25万U(稀释到1万U/ml,1ml/min)。造影未通则用微导丝向远端推进,机械性粉碎血栓,沿微导丝跟进微导管,经微导管手推造影证实穿过血栓后,注入尿激酶10万U,再将微导管退回血栓内,注入尿激酶5万U,后将微导管撤回到血栓近端,行血管造影。上述过程可重复,直到闭塞动脉再通或尿激酶用量达150万U,停止溶栓。溶栓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MRS 0~3级为好结果,4-6级为差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选择经动脉尿激酶(UK)溶栓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组,行超选择动脉溶栓及PTA治疗,取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UK静脉溶栓治疗,复查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0%,95%,和100%,PTA组6例中,ICA2例,椎基底动脉4例,均有血管再通,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语言功能障碍恢复,3个月后临床神经功能均好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精巧细致的超滑导丝和球囊扩张等机械性作用显弥补了单纯溶栓药物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