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答:脑电地形图可以诊断棘波和尖波,可利用“时域分析地形图”来诊断棘波或尖波,棘波周期为20—80毫秒,尖波周期为80—200毫秒,凡在时域分析地形图中发现周期为20—80毫秒的异常波即为棘波,周期为80—200毫秒的异常波则为尖波,性能较好的脑电  相似文献   

2.
81例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地形图(BEAM)结果显示:继发性全身性发作,BEAM显示较高的异常检测率和定位率,病变部位δ、θ频率的能量值增高,α频率显示低能量功率值。原发性癫痫发作的间歇期,棘、尖波与背景脑电活动相比,发放能量较弱,背景活动能量掩盖了真实性棘、尖波能量,计算机很难准确作出异常放电的定位诊断。故4例常规EEG背景中显示棘、尖波发放,而BEAM未能显示棘、尖波地形图.癫痫小发作,BEAM不能反映特异性异常脑波的棘波成份,仅能反映与棘波共同发放的慢波频率范围的能量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45例腹型癫痫患者的脑电图(EEG),结果异常率为100.0%。异常脑波为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27例(60%),阵发或爆发高幅同步δ活动者36例(80%),其中既有爆发性慢活动又有棘(尖)波者17例(37.7%)。经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44例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EEG恢复正常。最后,讨论了腹型癫痫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促进我国颅内脑电图事业的发展。方法:对11例癫痫病人实行IEEG和EEG、BEAM的对照研究。结果:11例癫痫病人均出现棘、尖波等痫性放电,但IEEG定位比EEG和BEAM更精确。讨论:癫痫源灶的波形特征为棘(尖)波,而原发性棘波具有波形尖锐、周期短、波幅高、常为负相棘波、出现时间最早、范围较局限、突出背景活动和背景活动异常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脑肿瘤继发癫痫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患者行头皮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皮层脑电图(ECoG)先确定癫痫灶的汜.44-围,切除原发肿瘤病灶后再行皮层脑电描记,并与切除前进行比较,对仍有癫痫样波的皮层行双极电灼,尽量电灼至癫痫波消失。结果:13例患者术前ECoG均异常,均可见较多尖、棘波,尖慢波,切除病灶后2例尖、棘波明显减少,11例病灶周围仍有较多棘波,行双极电灼后9例棘波消失,2例偶见单个尖波。结论:在脑肿瘤继发癫痫患者手术中应用ECoG对准确探查癫痫灶的部位及范围,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减少术后癫痈发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BECT)患儿的脑电图表现。方法:对52例临床明确诊断的BECT患儿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52例患者中,癫癎样波形出现在清醒描记时39例,出现在NREMⅠ—Ⅱ期13例。其中仅出现棘波者31例,尖波者16例,棘、尖波均出现者5例。癫癎样波形仅出现在中央和(或)颞区者43例,除见于中央、颞区外亦散在性出现于其他脑区者9例,其中双额区明显者1例,一侧枕区明显者1例。有2例在清醒描记时出现典型中央颞区棘波,过度换气时出现广泛性双侧同步性3~4 Hz棘慢波综合。结论:大多数BECT患儿有典型的特征性脑电图表现,但少数患儿可出现其它脑电图异常,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7.
棘波分析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on Spike Wave,S-BEAM)即采用棘波分析软件和时域分析地形图(或称等电位地形图)分析判断棘波和尖波以及慢波等的地形图。以其协助确定是否是棘波或尖波或者是否是慢波,为临床诊断是否是癫癎等疾病提供依据。下面分别介绍临床应用价值及采用棘波软件和时域分析地形图判断棘波等的方法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癫痫和癔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癫痫50例,癔病30例进行EEG描记分析。结果:癔痫组异常发生率76%,癔病组异常发生率3.33%,癫痫病人EEG有明显的特异波形,可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癔病组EEG无明显改变。结论:EEG对于癫痫与癔病的鉴别可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偏头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确诊的偏头痛患者80例(实验组),总结其脑电图特点,同时按照1∶2配对设计的原则,选取同期成人体检者1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中脑电图异常38例,对照组40例,均为轻度及以下异常.实验组中脑电图特点总结:38例异常脑电图中有21例为轻度异常脑电图,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主要为局灶性尖波,即局部导联的散发性低波幅尖波、小尖波,未见明显的尖慢波、棘波、棘慢复合波,以临床上疼痛的部位相对多见(13/21,61.9%).结论:偏头痛患者脑电图改变具有相对特异性,其对偏头痛患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植物神经发作性疾病与癫样异常放电的关系。方法:对167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发作儿童的24h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到69例患儿临床发作,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波综合)11例,间期6例,样放电率为10.2%,腹痛性发作样放电率较高(X2=9.35,P<0.01)。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儿童植物神经性发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对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患儿EEG的改变。结果:本组103例中EEG正常3例(2.9%),异常100例(97.1%),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部分出现阵发性尖(棘)波或尖(棘)慢波。结论:EEG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诊断及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EEG的动态监测对判断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临床病情转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额叶癫痫的临床特点与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确诊的19例额叶癫痫患儿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儿共监测到83次临床发作,平均每例4.4次。其中7例仅出现于清醒期,9例仅出现于睡眠期,1例清醒睡眠期均有发作。发作持续时间3s至105s,平均32s。主要发作类型有:过度运动性自动症、姿势性强直、偏转性强直、局部阵挛运动、发声、情绪症状、额叶失神等,其中发作例数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过度运动性自动症、姿势性强直和偏转性强直;发作间期脑电图18例监测到癫痫样放电,以额区为主的尖波、棘波、尖(棘)慢波最为常见。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额部导联的爆发性活动,通常有演变过程。以最开始出现的异常波为依据,主要有低波幅快波节律和爆发性尖波、棘波、尖(棘)慢波。结论额叶癫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部分性癫痫,发作形式复杂多变。额叶癫痫诊断主要依据视频脑电图监测到发作期临床及脑电图表现等,目前视频脑电图是额叶癫痫有效、非损伤性临床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50例病毒性脑炎的病人进行EEG检查及跟踪观察。结果:250例患者中EEG诊断界限28例,轻度异常58例,中度异常128例,重度异常40例。EEG大多为弥慢性异常。其中有44例在弥漫性异常的基础上出现局灶性改变,临床伴有抽风发作者EEG出现尖波,棘波,尖棘慢综合波等改变(异常率占90.40%)与其他文献报道相符合。结论:EEG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治疗及病情转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植物神经发作性疾病与癫痫样异常放电的关系。方法:对167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发作儿童的24h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到69例患儿临床发作,痫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波综合)11例,间期6例,痫样放电率为10.2%,腹痛性发作痫样放电率较高(X^2=9.35,P〈0.01)。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儿童植物神经性发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测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易惊患儿的脑电图(EEG)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0例临床诊断为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EEG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出现易惊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神经系统病变严重程度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350例手足口病易惊患儿EEG异常280例,异常率为80%,主要表现EEG背景活动异常,局灶性阵发性慢波出现及部分出现棘尖波或棘尖慢波,即小儿手足口病易惊患儿的频繁程度与EEG异常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易惊患儿的EEG分析有助于对其并发神经系统病变进行早期判断,从而有助于预防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对晕厥与癫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以昏倒就诊,但常规脑电图(REEG)和心电图(ECG)均阴性的患者做24小时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并结合临床进行观察。结果:46例AEEG检测到多次阵发性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等样放电而诊断为癫,24例诊断为晕厥(心源性晕厥占58.3%,脑源性晕厥占25%,反射性晕厥占16.7%),6例不能定性,16例正常,总阳性率为82.6%。结论:24小时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能帮助鉴别临床以昏倒发作的晕厥与癫,并能区分晕厥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癎)(EBCC)的临床发作形式,动态脑电图(AEEG)不同类型的改变,追踪临床、AEEG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36例不同年龄、不同发作特点、不同发作类型进行清醒、自然睡眠或药物诱导睡眠AEEG描记.结果: 本组36例临床发作表现多为部分型,AEEG特点;其中21例(58%)局限于一侧的中央-颞区,15例(42%)呈双侧基本以一侧为主的中央-颞区为起搏点播散到额顶区,但仍以中央-颞区波幅最高.结论: 本病6~10岁为多发年龄,AEEG浅睡期阳性率最高,并以中央-颞区为主的散发、阵发单个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间断或连续为发作特点.另外药物治疗比末治疗预后要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痫(EBCC)的临床发作形式,脑电图(EEG)不同类型的改变,追踪临床、EEG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6例不同年龄、不同发作特点、不同发作类型进行清醒自然睡眠或药物诱导睡眠行EEG描记。结果:本组36例临床发作表现多为部分型,EEG特点;其中21例(58%)局限于一侧的中央—颞区,15例(42%)呈双侧基本以一侧为主的中央—颞区为起搏点播散到额顶区,但仍以中央—颞区波幅最高。结论:本病5~10岁为多发年龄,EEG浅睡期阳性率最高。以中央—颞区为主的阵发单个间断或连续棘尖波或棘尖一慢综合波为发作特点。另外用药治疗比未治疗预后要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痫(EBCC)的临床发作形式,动态脑电图(AEEG)不同类型的改变,追踪临床、AEEG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6例不同年龄、不同发作特点、不同发作类型进行清醒、自然睡眠或药物诱导睡眠AEEG描记。结果:本组36例临床发作表现多为部分型,AEEG特点;其中21例(58%)局限于一侧的中央-颞区,15例(42%)呈双侧基本以一侧为主的中央-颞区为起搏点播散到额顶呕,但仍以中央-颞区波幅最高。结论:本病6-10岁为多发年龄,AEEG浅睡期阳性率最高,并以中央-颞区为主的散发、阵发单个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间断或连续为发作特点。另外药物治疗比末治疗预后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