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纸片法与ATB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常见真菌对氟康唑(HLC)敏感性的符合率。方法同时采用纸片法和ATB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442株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纸片法与ATB微量稀释法检测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符合率为95.7%。结论两种方法操作都比较简单,可靠,但纸片法因其抗菌药物种类多,更适合各级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氟康唑治疗老年深部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院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收治了120例老年深部念珠菌感染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并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用3%过氧化氢溶液嗽口后咯出或经气管导管吸取痰标本,连续3次以上痰真菌培养为念珠菌,并结合临床确诊。口腔粘膜刮取物送真菌直接镜检发现菌丝和孢子,培养为念珠菌确诊。全部病例均采用氟康唑治疗。结果:22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均治愈。98例肺部念珠菌病患者治愈87例,死亡11例,病死率11.2%。真菌清除率90%,治疗中14例出现轻度恶心、3例呕吐,4例食欲减退。结论:对老年人应提高真菌感染的警觉性,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氟康唑治疗10例老年疾病继发呼吸道、肠道、泌尿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均于7~10天痊愈,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酵母菌氟康唑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的相关性,以期确立一种简便可靠的酵母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方法。方法分别应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检测151株临床分离的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采用BOMIC仪自动读取培养板上的抑菌环直径,记录试验结果并对质控数据进行核实,使用WHONET-5.4软件分析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的一致率可达84.7%,极重要误差率为0.7%,重大误差率为2.0%,次要误差率为12.6%;对于光滑假丝酵母菌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结论应用WHO-NET-5.4软件分析得出氟康唑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对于检测大多数酵母菌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但对于部分菌株需要进一步应用常量肉汤法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氟康唑(Fluconazole)对院内深部念珠菌的效果。方法:对32例在基础病治疗途中发生念珠菌感染者,使用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每天200mg,疗程10-14天,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32例病人经治疗后,17例痊愈,3例进步,1例无效。有效率87.5%。32例病人1例感恶心,1例纳差,余无不适。结论:氟康唑对于危重病人,深部念珠菌感染疗效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酵母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为参照,评价Neo-Sensitabs(Rosco,丹麦)酵母菌药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及其判定标准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采用Neo-Sensitabs药片扩散法与CLSI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检测氟康唑对80株临床分离酵母菌的药敏结果.结果 Neo-Sensitabs药片扩散法药敏试验选取基本判读标准(R≤11 mm and S≥20 mm),氟康唑药敏结果与CLSI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Neo-Sensitabs选取严格判读标准(R≤22mm and S≥30mm),氟康唑药敏结果与CLSI结果差异显著(P<0.05),对于热带念珠菌,应用严格判读标准时氟康唑Neo-Scnsitabs药敏结果与CLSI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于白色念珠菌,结果则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Rosco Neo-Sensitabs酵母菌药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操作简便,适合常规实验室开展,其药敏基本判读标准适合我国临床菌株,结果判读准确;而其严格判读标准不适合白色念珠菌的结果判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特征,其不同时期对氟康唑敏感性的差异及经氟康唑预处理的生物材料表面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96孔微量培养皿进行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培养,用MTT法检测生物膜不同时期的活性及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早期(8h)生长较快,当成熟生物膜形成后,生物膜活性则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代谢水平,不再增加;早期(2h)的生物膜对氟康唑MIC50为2~4μg/m|,中晚期(12~72h)生物膜MIC50均〉128μg/ml。与对照组比较,低浓度氟康唑(0.5~8μg/ml)处理的生物材料上生物膜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浓度氟康唑(32~64μg/ml)处理的生物材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生物膜对氟康唑敏感性较高,中晚期则产生明显耐药。经抗菌性处理的生物材料对预防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许金菊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1,2(8):722-722
近来年,由于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各类细菌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之而来的深部真菌感染发病机率增大。尤以念珠菌感染更为显,同时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产生了一些耐药株,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现收集我院1999-03/2000-07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共检出深部真菌73株,并做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酵母样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酵母样真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临床标本分离出酵母样真菌68株,采用ID32C卡结合CHROMage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分型,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68株酵母样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72.1%。分离菌株对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分别为79.4%、83.8%、98.5%、98.5%、91.2%。结论在选用抗真菌药物之前,应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0.
何更寒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2):190-190
阴道炎是妇科的常见病,此病种类很多,其中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较为多见,常因用药不规律或夫妻双方相互感染而反复发作。我院2001年6月~2002年6月使用氟康唑和妇科净栓剂及妇科净粉配制成洗剂联合,治疗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氟康唑对真菌性鼻窦炎术后术腔黏膜上皮化的影响及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真菌性鼻窦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于鼻内镜术后采用0.2%氟康唑溶液进行灌洗治疗,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灌洗,灌洗溶液用量均为100ml/次,疗程3个月;两组第四次灌洗前、术腔上皮化后取得的上颌窦或筛窦腔黏膜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分别为(58.5±12.7)d和(65.2±10.3)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9,P=0.006)。第四次灌洗前和术腔黏膜上皮化后,患者鼻腔黏膜组织中杯状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改善、黏膜下腺体增生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随访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9.6%、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84,P=0.002)。结论鼻内镜术后应用氟康唑局部灌洗有助于术腔黏膜的上皮化及残留真菌的清除,疗效确切,是辅助治疗真菌性鼻窦炎较为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应用氟康唑滴眼和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静脉给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15例。结果:随访15例患者2个月,11例角膜溃疡愈合,可见薄翳或白斑,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角膜溃疡面积缩小;好转1例,溃疡面积部分愈合,前房积脓消失;重者4例中3病因病程长,经综合治疗不见好转而行角膜移植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而愈,1例炎症控制,溃疡愈合。治疗时间为21-56d。结论:氟康唑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氟康唑应用于终末期肝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4例终末期肝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27例、原发性肝癌21例、肝衰竭16例)的临床资料。氟康唑首剂0.4 g/d静脉滴注,之后0.2 g/d静脉滴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用药前及用药后每周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氟康唑疗程4~62 d,中位时间为15 d,应用氟康唑第1、2、5、6周后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指标明显下降(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CHE)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肾小球滤过率(e GFR)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血红蛋白在用药第3周后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血小板在用药8~14 d明显下降,其对数值为1.84±0.37,较用药前及其他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4例(6.25%)患者出现与氟康唑密切相关的不良反应,3例表现为恶心、呕吐,1例为腹泻,停药后恢复。结论 终末期肝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应用氟康唑安全,不良反应发生少,未明显加重肝损伤,无明显肾毒性。应用超过1周需监测血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口服液与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并粒细胞减少患者真菌感染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急性白血病并粒细胞减少患者84例随机分为伊曲康唑口服液组及氟康唑组各42例,观察两组对预防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相关死亡率及副作用。结果 84例中可评估患者75例,39例接受氟康唑预防,10例发生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感染6例;36例接受伊曲康唑口服液患者,3例发生真菌感染,均为表浅真菌感染,总感染率分别为25.6%和8.3%,伊曲康唑口服液组总真菌感染率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氟康唑组;因真菌感染发生死亡患者在伊曲康唑口服液组及氟康唑组分别为1例和5例,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抗真菌药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可预防和显著减少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率,且安全、可耐受。 相似文献
16.
临床常见病原菌菌群变化与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研究医院病原菌菌群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对1996—2000年住院病人分离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以每1年为一个阶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520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4.18%,革兰阳性菌占29、4%,真菌占6.42%。革兰阴性菌中,赐杆菌属逐年下降,而非发酵菌呈增长趋势;革兰阳性菌中,MRSA检出率较稳定,其它菌呈逐年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无明显变化,耐药率均低于5%,但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性均逐年增加,其中产ESBL菌株检出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98%;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杭菌食耐药性在逐年增加,呈多重耐药;MRSA与MRCNS中未发现耐万古霉食株。结论 及时掌握病原菌及耐药性的动向,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与传统的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测的效率.方法 收集66株葡萄球菌,分别采用苯唑西林琼脂平板筛选试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来检测MRS,结果以苯唑西林琼脂平板筛选结果为对照,分别比较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 66株葡萄球菌中,3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苯唑西林琼脂平板筛选判定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有15株,29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有24株判定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与苯唑西林琼脂平板筛选法比较,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而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14/15)和91%(20/22);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MRCN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而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23/24)和40%(2/5).结论 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对MRS检出优于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08-2010年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分离到的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分离到的6 983株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居分离率首位;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结核科、神经外科等病房。3年中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e-lactamases,ESBLs)率为47.88%,肺炎克雷伯菌ESBLs率为38.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未发现耐亚胺培南的肠杆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均超过50%。铜绿假单胞菌对派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相对较低,但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素保持较高的耐药率。出现泛耐药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总发生率为60.29%,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总发生率为83.4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对于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较屎肠球菌低,分离出1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结论 2008-2010年我院细菌耐药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板栗刺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溃疡形态、致病菌属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例(14眼)板栗刺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溃疡形态分上皮型、基质脓肿型、内皮或前房型,真菌培养获取病原学结果,并根据溃疡类型采用那他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三联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溃疡板层清创、两性霉素B角膜基质注射、平衡盐液前房冲洗及两性霉素B前房注射等手术干预措施,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4例患者中10例真菌培养结果阳性,链格霉菌及镰刀霉菌各4例,青霉菌及曲霉菌各1例;溃疡分型:上皮型7例,基质脓肿型2例,内皮或前房型5例;上皮型对三联抗真菌药物治疗敏感,联合溃疡板层清创术治疗后有效率为100%(7/7);基质脓肿型、内皮或前房型对单纯三联抗真菌药物治疗基本无效,联合两性霉素B基质注射或前房冲洗及两性霉素B前房注射后治疗有效率为85.7%(6/7)。14例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板栗刺所致真菌性角膜炎在溃疡形态上具有多样性,致病菌属以链格霉菌和镰刀霉菌为主,临床上根据溃疡类型采取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恰当的手术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