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L4~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马蹄足的疗效.方法对15例以踝部痉挛为主的脑瘫病人进行L4~S1椎板切除术.显露L4、L5和S1脊神经后根,将各后根分为3~5个小束,采用同心圆电极进行刺激,通过肉眼观察及肌电图所示肌肉收缩情况,将运动阈值明显减低的小束切断.跖屈肌群肌张力按照Ashworth法进行评估,随访6个月并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人踝部痉挛明显缓解,行走功能改善,无明显并发症.结论L4~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踝痉挛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对58例接受SPR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者,进行术后8~40个月的随访,并对其术后痉挛情况、交叉腿、尖足情况、肌力、感觉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4例肌张力Ⅳ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71级,32例肌张力Ⅲ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56级,12例肌张力Ⅱ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16级。30例剪刀步态完全消失(51.72%),19例明显改善(32.76%),仍有9例改善不明显(15.51%)。合并尖足者共31例,术后足跟着地者27例。术后随访能独立行走者29例(50%),需搀扶者18例(31.03%),不能行走者11例(18.97%)。结论 SPR对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等方面是安全可靠、作用持久的,配合必要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儿童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本文报告了25例脊神经后根高选择性切断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对该病的手术机理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本文报告了25例脊神经后根高选择性切断术的手术主治疗结果,结合文献对该病的手术机理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痉挛型脑瘫(SCP)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疼痛管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双侧型单纯SCP患儿的临床资料,均接受SPR并椎板复位术;术中进行镇痛预处理(应用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进行切口局部注射),术后采取舒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和布洛芬定时口服的全身镇痛手段。应用Wong-Baker量表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2例术后2~3 h内情绪失控和明显躁动,亲属不能安抚,予水合氯醛或咪达唑仑镇静,症状缓解;其余患儿均能保持相对安静。术后未发生术区感染、术区血肿或伤口裂开等并发症。与术后8 h相比,术后24、48 h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不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舒芬太尼静脉持续泵入和布洛芬定时口服的全身镇痛手段、结合术中镇痛预处理,对SPR术后镇痛效果可靠,使患儿术后很早期就能耐受康复治疗,提高了手术与康复综合治疗的时效。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在脊髓圆锥段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并观察手术效果。方法全麻下行T12~L2椎板切除,在脊髓圆锥段进行L2~S1 SPR共治疗22例痉挛性脑瘫病人,随访6个月,观察病人术后相应肌群痉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病人上下肢多组肌群痉挛改善明显,多项运动功能得到提高,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脊髓圆锥段进行L2~S1 SPR,手术效果良好,且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共22例患者接受了SPR手术。通过T12~L2椎板切除.显露脊髓圆锥后确认L2~S1各神经后根,将各后根分为3~5个小束,同心圆电极进行刺激,通过肉眼观察及肌电图记录显示肌肉收缩情况。将运动阈值较低者切断,术后随访2年。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出现短暂高热、下肢乏力、麻木、疼痛、浅感觉减退、缝线反应及尿滁留。无喉头水肿、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发生。经随访,未见感觉障碍、肢体无力、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顽固疼痛。腰椎X片未见脊柱变形。结论SPR是治疗脑瘫痉挛的有效方法,注意显微外科操作及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104例痉挛性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2006年3月以前83例采用L2-S1椎板切开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其中3例同时行C5-T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3月以后21例患者行改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31.2月,肢体痉挛缓解率95.2%,步态功能改善率81.7%,生活质量提高率88.5%。术后并发症:肢体痉挛状态复发6.7%,一过性肢体感觉障碍4.8%,一过性肌无力3.8%,腰椎不稳或前凸2.9%,一过性尿潴留2.9%。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下肢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改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脊椎不稳或腰椎前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腰骶段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103例痉挛性脑瘫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采用Held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评估下肢肌张力、痉挛程度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术后1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痉挛程度(Held评分)缓解率分别为97.1%(100/103)、99.1%(102/103)、96.8%(99/103),术后1年分别为93.4%(96/103)、95.1%(98/103)、92.1%(95/103)。术后1周、1年,双下肢髋、膝、踝各肌群肌MRS分级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术后1年GMFCS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术后未见顽固疼痛、大小便失禁、尿潴留,无脑脊液漏、切口感染,无椎体畸形等并发症。结论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性脑瘫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康复训练可显著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的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的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的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v,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的研究。万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的测定,并对阈值的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an内可达其基值的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的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的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的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的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一项发展数十年的神经外科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手术依据术前对痉挛状态的评估和术中电刺激脊神经后根的反应而切断一定比例的后根小束。手术的成功依赖于选择适宜的病人及术后的运动康复治疗。本文叙述了生理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我们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78例脑瘫性下肢痉挛患者采用显微镜下SPR治疗。结果78例患者术后痉挛状态即有所缓解,其中肢体痉挛程度降低Ⅱ级36例,降低Ⅰ级42例;肌张力降低Ⅱ级48例,降低Ⅰ级30例。痉挛缓解率为100%。平均随访10个月,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5%(74/78),步态功能改善率为94%(73/78),术后出现下肢感觉障碍10例,肌力下降23例,随访期间均见好转。结论显微镜下SPR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脊神经后根电刺激的运动阈值与脑瘫(CP)患者肌痉挛程度的关系,探讨依据运动阈值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2例痉挛性CP患者行胸腰段(T12~L2)椎板切开,确定两侧L2-S1脊神经后根,电脉冲刺激脊神经束.将运动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结果:离断神经束的运动阈值显著低于保留神经束,患者术前痉挛评分与离断比例呈正相关关系,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根据运动阈值进行SPR手术是完全可行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越高,运动阈值低的神经束比例越高,后根纤维切断的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图及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7例痉挛型脑瘫行SPR术,术中利用脑电双频(BIS)指数监测麻醉深度,将L2-S2各后根均匀分为3-5个神经束后行电刺激,并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EMG)监测。将电刺激后肌肉反应情况分为0~4分,3-4分为异常。切断扩散范围异常的神经束,保留出现明显括约肌收缩的神经束。结果BIS指数在60~80时,电刺激强度适宜,反应适中,生命体征平稳,适宜手术操作。各后根的切断比例为44.4%-54.2%,所有患者术后痉挛均有改善,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BIS指数监测对控制麻醉深度,维持麻醉平稳具有重要作用。术中电刺激是施行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的合理方法,电刺激后反应为Ⅲ-Ⅳ级者为异常小束,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切断。术中EMG监测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探讨在脊髓圆锥水平施行L2~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型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5月~2005年12月,我们在圆锥水平施行SPR治疗63例痉挛型CP。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按照Ashworth痉挛评分法对下肢肌肉不同肌群的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术后下肢痉挛状态均明显缓解,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的Ashworth痉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暂时性下肢麻木、乏力外,未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圆锥水平施行SPR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优点,能够有效缓解痉挛型CP病人的下肢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在L2~S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时,对肛门括约肌进行肌电图(EMG)监测,并评价其作用。方法在SPR手术监测中,当对S2后根小束进行电刺激时,采用针状电极记录双侧肛门括约肌的反应情况,有明显反应的后根小束予以保留。手术后随访患者踝痉挛改善情况和括约肌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踝痉挛均有明显改善,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结论SPR手术包括S2后根时,术中括约肌EMG监测对保证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提高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1例脑瘫病人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显露:L_2~S_1脊神经根。应用隔离电刺激仪来确定需切断的脊神经根,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1例病人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痉挛解除,肌张力降低,步态改善,对感觉功能影响小。9例病人经2年以上随访疗效明显,2例病人失访。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疗效较好,其优点具有解除肢体痉挛,不影响运动和感觉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