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探讨低场MRI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对80例临床疑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MRI检查,扫描机为ASM-015P,采用SE序列,参数T2,WI≤T的2000/TE100ms,所有病例分别经腰穿、手术或治疗后复查证实,并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脑脊液蛋白量增高的疾病进行了鉴别,与脑出血破入脑室或溢人蛛网膜下腔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本组病例在低场MRI条件下于病变区脑沟(裂池)等蛛网膜下肢T2WI均出现异常高亮脑脊液信号。探其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延长T2值。脑脊液蛋白量高的其它疾病不出现异常高亮信号。提示低场磁共振成像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观察和探讨SAH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理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和影像学的应用原则。方法:对38例SAH患者从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而MRI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有优越性,但不及MRA、DSA显示血供清晰,结论:SAH的临床表现及CT、MRI、MRA、DSA对其病因,病理诊断各具有重要的侧重性,应协调应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若干问题的讨论赵家璧段昌琦长期以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手段是腰穿,现已被CT取而代之。现结合我们对94例经CT证实的SAH患者诊断的经验,重点讨论CT诊断的优点,并强调CT检查是SAH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一、腰穿的危险S...  相似文献   

4.
TCD与DSA,MRA,CTA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造影(CTA)对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进行了对照研究。通过TCD诊断血管痉挛和狭窄性病变19例(79%),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发现脑底动脉平均流速(Vm)增高。诊断颅内压增高2例(8.3%)Vm降低。血管造影等放射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瘤8例,动脉炎样改变6例,动脉痉挛2例,正常者8例,总异常率为66.6%。通过超声与放射影像学比较发现,两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脑血管的功能或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容易,少数不典型的SAH临床诊断仍很困难,我科诊治二例,报道如下。 例1男性,35岁,3天前饮酒时突然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呕吐一次。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做头颅CT检查,提示可疑SAH,转来我院。血压不稳定。查体:血压170/110mmHg,心肺正常。神志清醒,颅神经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颈部抵抗不明显,克氏征可疑。腰穿;未测压力(压力高),淡粉红色CSF。  相似文献   

6.
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的临床、脑脊液及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SIH住院病例,观察其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指标及头颅影像学特点。结果所有SIH病例均有直立性头痛,多数病人伴随有恶心等症状,可出现脑神经受累及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数和蛋白增高,头颅MRI加强扫描有广泛脑膜强化。结论了解SIH临床、脑脊液及影像学特点对于鉴别SIH与SAH至关重要,直立性头痛、腰穿压力、病程、头颅MRI加强扫描等是鉴别SIH与SA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低颅压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低颅压综合征冯学花,周世翠女,36岁。因头痛、呕吐5天于1994年11月6日入院。患者于5天前打完羽毛球后出现剧烈头痛,以后枕部为重,继之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经卧床休息.头痛稍有好转,但此后头痛一直未愈,坐立位时加重,平卧位...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20例经CT证实的新生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72小时,平均21.5小时。其病因最常见是围产期窒息缺氧,产生和早产。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发生失明,脑瘫,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本病的发病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附16例报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11~12岁1例,21~30岁1例,31~40岁3例,41~50岁3例,51~60岁3例,61~70岁5例,发生2次出血者14例,3次出血者2例。首次出血16例均做腰穿证实,再次出血6例做腰穿证实。16例中,8例做了脑“CT”检查,5例做了脑血管造影。二、发病诱因 16例中,首次出血诱因:4例发生在重体力劳动中,1例在早上跑步后发病,2例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2.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癫痫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自1984年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25例,其中有癫痫发作者85例(26.2%),本文就其病因、临床和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料分析 癫痫发作组85例,男42例,女43例,年龄15~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al hemorrhage,tSAH)可单独存在或与颅内其它类型损伤并存,我院1990年4月至2000年4月收治tSAH病人18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6例中,男125例,女61例,年龄4个月∽7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5例,跌伤25例,坠落伤18例,砸伤38例。1.2临床表现头痛,头昏106例,呕吐72例,瞳孔大小不对称56例,对光反应消失34例,颈项抵抗106例。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鉴别诊断:附11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的常见病。遇到一些起病不典型,病情演变复杂的病例,易被误诊。现结合我院1981—1989年收治的110例自发性 SAH 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10例中男75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最小2岁半,最大81岁。以51~60岁最多,共35例(31.8%)。72例(65.5%)有劳累、生气、排便、饮酒、咳嗽、急转头等诱因,余38例(34.5%)在睡眠中或静态下  相似文献   

16.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C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7.
梯度回波T2*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RI的梯度回波T2^*成像(GRE-T2^*WI)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SAH患者进行CT和MRI的比较分析,MRI常规使用T1WI、T2WI、FLAIR和GRE-T2^*WI.结果(1)急性期SAH患者,48 h内MRI检查FLAIR和GRE-T2^* WI均可见异常信号,而T1WI、T2WI检出率分别为66.6%和50.0%;(2)亚急性期(发病7~20 d),CT已为阴性,MRI的T1WI、T2WI和FLAIR均不敏感(检出率为0~25.0%),GRE-T2^* WI仍可见信号丢失;(3)不典型SAH,腰穿显示阳性结果,CT和MRI的FLAIR序列均为阴性,GRE-T2^*WI可有阳性发现.结论MRI可应用于急性和亚急性SAH的诊断,其中GRE-T2^* WI是诊断SAH最敏感的序列,且对亚急性期和不典型SAH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特殊表现形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表现形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孙彦荣例1:女性,36岁,突然晕倒,伴有面色苍白,出大汗,2小时后症状缓解,但仍有心前区的问痛,ECG提示:Ⅱ、Ⅲ、avf的S—T段呈弓背样抬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给以脉通、硝酸甘油等药静点,第二天出现了神志改变,并...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由脑实质内、脑室出血和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和蛛网膜流入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本院1993年6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64例,男26例,女3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合并颅内血肿);腰穿呈血性脑脊液。40例行DSA检查,动脉瘤31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动脉硬化3例。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治疗25例,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10例。结果 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8例(8/29),血管内治疗死亡2例(2/25),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组死亡1例(1/10)。结论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动脉瘤破裂常见,DSA是其病因诊断最有价值的手段;动脉瘤破裂至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以血管内治疗及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