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雷静 《医疗装备》2011,24(5):19-20
目的:探讨放疗模拟定位机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位置验证及在导管出现异位进行校正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接受PICC患者用模拟定位机观察比较导管的位置,并对其中8例出现导管异位的患者进行机下调管。结果:32例患者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的4例,上腔静脉中段14例,上腔静脉下段6例;异位入右心房的4例,入颈外静脉3例,其他部位1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4.79%,异位校正成功率为100%。结论:放疗模拟定位机可对PICC导管位置进行观察验证,并且直观、简便、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5,(4):73-74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5例置入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程序完成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运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置管后再次行X线拍片定位。结果心内心电图对PICC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为93.03%,108例患者出现特征性P波,7例无P波变化;X线片显示108例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2例在锁骨下静脉内(2例静脉走向打圈,导致导管在静脉内打圈长度不足,未到达上腔静脉),2例在颈静脉内,3例在肱静脉内。结论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采取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5.
PICC置管错位于胸外侧静脉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ICC置管错位于胸外侧静脉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54例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找出造成3例导管错位于胸外侧静脉的可能因素.结果:PICC错位于胸外侧静脉的可能因素有:穿刺血管选择:体位:血管畸形及操作因素.错位后1例拔管、2例在X线引导下进行调整成功.结论:PICC置管时应针对错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防范,置管后应常规进行导管头端定位,错位于胸外侧静脉时可在X线引导下正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原因分析及预防和复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安全、可靠和耐高渗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可减少化学药物所致的静脉炎和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所以尤其适用于需化疗的肿瘤患者,为化疗患者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在临床PICC置管过程中可出现导管头端异位,必须及时将导管头端复位至上腔静脉中下段。我科于2006年7月~2007年4月共置管360例,均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共发生导管头端异位13例,本研究总结了其导管头端异位的原因,并就其预防和复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头静脉植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处理后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方法286例经头静脉置管的患者,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PICC异位39例,其中26例使用末端开口PICC,13例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观察PICC异位处理后输入化疗药过程中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在输化疗药时,使用末端开口PICC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1.5%)显著低于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患者(76.9%)(P〈0.05)。结论临床PICC置管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导管类型。出现异位后正确处理,加强置管后局部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异位导管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举臂靠头法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异位于颈静脉的处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10月行PICC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于颈静脉的早产儿42例作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2例为实验组,采用举臂靠头法对异位的导管进行调整,监测调整后效果,其余20例为对照组,以常规方法调整。结果实验组调整次数及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者有统计学意义(t=3.89,χ2=78.49,均P<0.05),而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874, P>0.05)。结论采取举臂靠头法对PICC异位于颈静脉进行正位,操作简单、方便,减少病人的痛苦,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科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90例患者中,87例导管头端均达上腔静脉,余者3例置管困难,导管头端分别在腋静脉、颈内及颈外静脉各1例;90例患者中,2例并发机械性静脉炎,1例导管脱出,采取对应措施后即恢复正常。结论针对外科PICC患者加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辅助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经济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采取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红球与白球)分组,即对照组(常规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观察组(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比较分析不同定位技术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费用、操作时间、血流量、定位准确性、尖端位置正常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渗血、误穿、感染)。结果:观察组定位准确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费用更少(P<0.05),但两组血流量、操作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可见,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减少置管费用,同时还能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并减少操作时间与血流量,较常规定位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液体渗出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285例接受PICC的早产儿进行分析,分析PICC渗液与置管时早产儿的年龄、体重、胎龄及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置管时年龄小于24小时的早产儿PICC液体渗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早产儿(P〈0.001),导管尖端位置在腋静脉的PICC液体渗出率显著高于尖端在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的导管(P〈0.001)。各胎龄段及不同体重组早产儿的PICC液体渗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在24小时之内的早产儿应暂不做导管,置管时应尽量将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原因,探讨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2170例,6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7例次(0.32%),其中2例合并菌血症,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6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分别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使用聚脲氨酯材质的PICC导管,管尖位置6例次在锁骨下静脉、1例次在颈内静脉;超声确诊血栓形成后,拔出导管并抗凝治疗,5例患者放置上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平均随访10.6个月,4例血栓消失。结论PICC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管尖位置不当,置管时应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肠外营养支持在急危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60例病人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本组56例病人获成功,占93.33%,其中实施肠外营养32例,占53.33%,无感染、无静脉炎发生.2例穿刺点外渗,2例因穿刺点选择不当使操作失败.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外科急危重病人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留置方法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行PICC的高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盲穿技术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尖端到位率、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出血情况、导管堵塞情况、置管后舒适度、穿刺时痛苦度及护士对两种置管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穿技术组,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情况低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度低于盲穿技术组,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能明显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堵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 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高龄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及预防治疗对策。方法对60例80~95岁超高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行PICC和CVC,置管后采用相同的日常维护方法;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及拔管前穿刺部位、全身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穿刺部位红肿及感染发生率情况:PICC组穿刺点红肿1例,占3.3%,无病例发生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CVC组穿刺点红肿7例,占23.3%,全身寒战发热3例,占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比CVC高(P<0.05),两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低,在外周静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超高龄患者也应尽量选择PICC置管;但在一些周围血管穿刺困难和周围循环衰竭抢救的病例中仍应以CVC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