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镐矢,其博大精深的易理,对哲学、自然科学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但“医”、“易”同源在理论上是什么,一直未能阐述清楚。本文从《易经》、《内经》中对“阴阳”的论述进行了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同源是在“阴阳”学说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学与中国古典哲学关系密切,对医学影响最深者,首推《周易》与道家,自古便有“医易同源”,“医道同源”的说法。方剂学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跟易、道也有紧密的联系,探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能够加深对方剂功效、组成、主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近年中医界掀起了医易研究的热潮。其背景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易经》热波及医界,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了一批专著,得出了“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等结论。探讨医易关系,首先应对两者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医的内涵当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与疾病...  相似文献   

4.
近年中医界掀起了医易研究的热潮。其背景是当代传统化研究中的《易经》热波及医界,发表了大量论并出了一批专,得出了“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等结论。探讨医易关系,首先应对两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医的内涵当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总结;易的内涵当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易学系统,主要分象数与义理两大派,象数派是用占筮的方法来预测吉凶,教人趋利避害;义理派是解说易中的哲理教人居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张介宾的《医易义》是一篇医学哲学的代表作。文中提出“医易同原”、“医易相通”两个命题,前者是从太极本原层面说的,后者是从阴阳变化道理层面说的。关于“太极”,张介宾有时说是“理”,有时说是“气”,通过研究发现,张介宾是主张理气合一、以气为主的。关于“阴阳”,实际上包括四象五行八卦变化之理,是天道和人道、医学和哲学会通的焦点。张介宾不仅以易理来解说医理,而且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学习《周易》,说明中医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医易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观古今对医易关系的研究,可总括为三说:一是医易同源说,是指从《周易》与中医理论的发生学角度而言,同源于巫术及先秦孔、老、阴阳诸家思想及其思维方式;二是医易会通说,主要指中医理论的建构及隋唐以后中医学的发展,借用了易学的哲学原理、范畴及思维方式,有些医家并将易学象数推演模式引入中医学;三是医易两分说,是就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的分化及《易经》之后至隋唐间中医学的发展而言,医易主要呈现为两分的状态。易学一方面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对中医学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医”字考辨蒋力生(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医”,文字考辨我们通常说“医”是“医”的简化字,这话大体不错。但就简化的手段而言,“医”字并非是“医”字笔画的简单省减。“医”和“医”原本是两个字,而且“医”远比“医”古老。汉字简化采用...  相似文献   

8.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素问》王冰注引《易》辑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注始于751年(天宝十年),讫于762年(宝应元年),引医书及经传子史甚多,其中引用《周易》以解生理病理、天人之际者尤为多见,从中可觇《周易》对《内经》理论之指导与影响,亦可考知“医易同源”之理非空泛之论也。今从《素问》王冰注中辑录所引《周易》文字,其未举《周易》书名而引用其意者则不加辑录。《素问》王冰注共引《易》24处,分见《系辞》、《乾》、《坤》、《离》、《坎》、《泰》、《巽》、《震》、《艮》、《说卦》。误引不明其作者,不计入引文数。王冰时引《易》以证明《素问》符合《易》理,《易》理足以诠释医理,王冰将医易相关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宋明治《易》者,治医者,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医易研究似乎形成了一个热潮。然而由于研究人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使得该项研究出现了不少问题,对此,有必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反思一下。1医易象数模型能不能代替人体生命模型当代一些医易研究者以为医易研究可以涵盖或替代中医理论甚至临床研究,以为...  相似文献   

11.
医易在宇宙演化哲学观上是同源、同宗、同法、同构的,不同者在于《周易》探讨包括人体生命在内的一切天地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机制及其规律,而中医学则主要围绕人体生命的发生形成过程、机制及其规律展开。具体看,医易相通体现在三才合一、太极元气、两仪阴阳、四象五行、八卦六气等五个宇宙演化哲学观层次上。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学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道:“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故。可以医而不知《易》乎。”此语言简意赅,深得医易相通之理。医易相通,通在何处,张介宾说:“欲赅医易,理只阴阳。”这里我们姑且抛却义理上的相通,而重点探讨中国传统儒学与中医科学在思维模式及其表述方法的共通之处。 爱因斯坦曾经在给其友人斯策威的一封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  相似文献   

13.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有医易同源之说。医易相通的焦点有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故从象形饮食,同形相补;归类比象,五气互补;盈虚消息,药食养生;损刚益柔,因时制宜;阴阳平衡,饮食达生五个方面归纳出《周易》与中医饮食养生的相互关系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易经)》本是卜筮之书。有《周易》就有易学,研究卦爻的排列、组合、变化及有关卜筮之法的为“象数之学”:研究象数之学所揭示的阴阳消长进退等哲理的为“义理之学”。祖国医学在发轫之初采取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因此有“医易同源”之说。五十年代后期,曾就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讨论。唐氏论述了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发源于“易学”,是古人“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总结出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大自然共同规律“以类万物之情”,完全是出于对客观世界的周密观察总结出来的理论,并非迷信、唯心。  相似文献   

15.
通医易之理,辨脏腑之疾——张景岳医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医学史上,张景岳素以温补派著称,为温补派中坚人物。医易研究者认为张景岳是历史上医易学研究最为突出者,他首倡医易同源,明确论述医易的渊源关系,并将易理运用于医学之中。“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第一次运用易道思维方式建立中医理论体系,那么张介宾可以说是第二次运用易理象数系统整合了中医理论体系”1。其理论思想综合了《内经》、《易经》两家,融易理于医理之中,《景岳全书》就是以医易之理指导辨证论治的代表作,其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完全体现于具体临证之中。易学的思维方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观察整个世界,总结万事万物的…  相似文献   

16.
太极图解     
医易同源。明·张介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类经附翼·医易义》)。由于《易经》太极阴阳图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模型,所以明白《易经》太极阴阳图的基本原理,则是掌握中医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所在。《易经》认为: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始,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变在其中。这一论述是我们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法则,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一过程的基本原理,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则。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这一演变过程中,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两仪即阴阳,阴阳分则天地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是否真能够达至医药分开的“大同世界”呢? 说及“医药分开”,就不得不提“以药养医”这个多年来备受诟病的医疗补偿机制。过去为了弥补财政拨款不足,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出台了医疗机构可以对药品加价出售的规定。药品加价出售逐渐形成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如何切断“以药养医”途径,如何进行“医药分开”,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分析认为,切断“以药养医”途径的“医药分开”,可以改善医、药、患关系,可以促进医、药共同发展,给患者带来实惠。  相似文献   

19.
“血汗同源”的学术观点源于《内经》。《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决气篇》亦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说明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又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常可见到津伤及血和血损及津的病征。所以说“血与汗同源而异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为心液”,“心主血”,这就是汗的生成和“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汉字以形表义,属表意体系的文字,蕴含和反映出一定中国古代文化信息。结合汉字研究、考古成果、文献记载,分析“医”“药”“针”三字及其异体字的甲骨文、金文等早期形态,探讨其中所承载、蕴含的中医文化。“医”繁体作“醫”“毉”,“醫”之造字反映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以外伤为主,“毉”之造字反映了巫医同源、医源于巫的现象。“药”繁体作“藥”,由上“艸”下“樂”组成,“艸”表明“药”最初指能够治病的植物,“樂”之生成原理与中医使用不同性味药物和合而成的汤剂治病之理相同。“针”为“箴”“鍼”的俗写字,“箴”与“鍼”为异体字;“箴”“鍼”形符“竹”“金”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中针具材质的变化;“箴”“鍼”声符“咸”为“感”之古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针刺所产生的效应及机制;文献中将“针”“石”合称,反映出历史上二者在功用上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