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兵  赖松 《腹部外科》2011,24(2):78-78
病人:男性,37岁,已婚。因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加重7个月,来我科就诊。病人患病以来纳差明显,体重减轻10b。入院体检:T37℃,P78次/min,R20次/min,BP120/80mmHg,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腹软,平坦,肝脾未扪及肿大,未扪及包块,肝肾区无叩痛。我院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6岁.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伴呕血、黑便1d于2004年11月20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苍白,重度贫血貌.腹平软,上腹偏右侧有压痛.电子纤维胃镜检查报告: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可见2.0cm×2.5cm溃疡,较深,有渗血,周围充血水肿;十二指肠前上壁可见2cm×3cm憩室,无溃疡、出血.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3.9mmol/L,尿糖(++++),酮体(++).入院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十二指肠憩室、Ⅱ型糖尿病.入院后适当控制血糖后,行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2岁.因返酸、嗳气、呕吐宿食,含黄绿色液体1个月于2005年9月15日入院.体查: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压痛,未扪及肿块,振水音阳性.9月5日上消化道钡餐透示:十二指肠增宽,升部狭窄,长约2.0cm,钡剂通过不畅.CT示十二指肠远端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率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近10年来经手术证实的1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本组不包括十二指肠乳头肿瘤)临床表现、手术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2例,良、恶性之比为1:6。恶性肿瘤主要为腺癌(8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上腹隐痛、隐匿性体重下降、大便隐血(“三隐”症状)是最常见临床表现。术前纤维或电子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70%,上消化道造影为67%,CT发现率为60%,全组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扩大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包括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十二指肠第3、4段加空肠上段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2例,1例行旁路手术.切除率93%。结论 纤维或电子十二指肠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PTD的主要手段,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第3、4段肿瘤未浸润胰腺者可行扩大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可行节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江斌  严斌  满泉  李艳兵  曾少波 《腹部外科》2010,23(6):344-345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球部4例,降部30例,水平部2例,升部2例。腺癌33例。上腹部压痛22例,无阳性体征3例,腹块3例,黄疸10例。钡餐、B型超声、CT、纤维十二指肠镜以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十二指肠肿瘤有诊断价值。38例中3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率为86.8%。23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60.5%,1年生存率为76.4%,3年生存率为43.7%,5年生存率为33.5%。结论纤维十二指肠镜和ERCP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部位不同,手术方法也不一样。十二指肠乳头上方肿瘤以胃十二指肠切除为主,乳头下方以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为主,乳头周围肿瘤根据肿瘤生物学特性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经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升部胃黏膜异位致梗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 2岁。因返酸、嗳气、呕吐宿食,含黄绿色液体1个月于2 0 0 5年9月1 5日入院。体查: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压痛,未扪及肿块,振水音阳性。9月5日上消钡透示:十二指肠增宽,升部狭窄,长约2.0 cm,钡剂通过不畅。CT示十二指肠远端狭窄。给予非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梗阻不缓解,于9月2 7日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十二指肠空肠曲肿块,约3 cm×3 cm×3 cm,致肠腔狭窄、梗阻,横结肠多发小憩室。距肿块近远端各3 cm切断十二指肠、空肠,将十二指肠从肠系膜上动脉后方游离至前方,通过横结肠系膜裂孔与空肠吻合。术中剖开病变肠管,见黏膜发白,病变…  相似文献   

7.
刘占祥  张文华 《腹部外科》2008,21(2):128-128
1995年3月~2006年5月我们共收治十二指肠破裂6例。其中,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损伤3例,剖腹探查时发现并作相应处理治愈;单纯外伤性十二指肠腹膜后破裂3例,经右侧后腹膜外穿刺明确诊断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5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术式选择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式,改进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中3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4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29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3例行局部肿瘤切除术;11例行旁路手术。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49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10.2%。术后随访时间2~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100%;4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29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8%(24/29)、58.6%(17/29)、34.5%(10/29);9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及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6%(5/9)、33.3%(3/9)、11.1%(1/9);11例旁路手术后患者1年生存率为9.1%(1/11),生存时间6~1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仅11个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首选术式,良性肿瘤可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或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对晚期患者可采用旁路手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96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TD)的诊断和术式选择。方法 对我院1980-1999年96例PTD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90%、气钡造影为85%、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为84%、B超为30%、CT为43%、核磁共振为80%。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第2段占73%。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全部被切除,5年生存率为100%;8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5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6例行路手术,切除率为70%,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28%。结论 十二指肠镜和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PTD的主要检查方法。对于良性肿瘤可选用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对于恶性肿瘤应首选胰二十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2岁。因黑便4个月入院。2年内体重下降10 kg。既往无肿瘤病史。查体:T 36.2℃BP 150/60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右下腹压痛,可触及一7.0 cm×6.0 cm肿物,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血常规: WBC:11.0×109/L,HGB 49 g/L。CEA 10.2μg/L。腹部B超:胆囊颈后壁中等回声团,3.1 cm×2.3 cm×2.0 cm,凸向腔内,无声影。右下腹9.9 cm×7.4 cm×6.7 cm肿物,呈假肾征,边界不规则。CT:右下腹软组织密度灶,胆囊占位。结肠镜:邻近回盲瓣可见一4.0 cm×4.0 cm肿物,表面光滑,略充血(图1)。入院后出现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好转。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降部Dieulafoy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1.资料:病人,男,17岁,因“上腹部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d”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部轻压痛,腹部未及肿块。实验室检查:WBC:17.5×10^9/L,N96%,GPT:202U/L,GOT:107U/L,总胆红素78 μmol/L,直接胆红素47.3μmol/L。HBSAg(-)。B超提示:胆总管囊肿,胆囊炎,未见结石;核磁共振提示:胆总管囊肿(Ⅴ型?),胆囊正常,胆管内未见结石。临床诊断:胆总管囊肿伴感染、胆囊炎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肝脏质地良好,胆总管明显增粗囊壁增厚,呈球状扩张,最大直径5cm,未及明显结石。术中仔细探查未发现胆囊组织,剖开胆总管向上探查也未发现胆囊管汇入口。考虑存在胆道先天畸形,胆囊缺如可能。遂行术中造影和胆道镜检查发现,胆总管囊状扩展,最大直径5cm,下端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未见明显狭窄。向上探查发现胆总管于入肝前明显缩窄,入肝后又明显扩张,呈囊状,直径3cm,左肝管与右前肝管及右后肝管分别均开口于此囊壁上。胆总管未发现其他开口。整个肝内外胆管均未发现结石。术中诊断:肝内外胆总管囊肿伴胆囊缺如。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胆总管与空肠R-Y吻合。术后恢复佳,10d后治愈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2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占46%(18/39).增强CT是有效的诊断方法,准确率为69%(22/32),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准确率为83% (15/18).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多见,占69%(27/39).39例均行手术治疗,R0切除34例,其中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及胃大部切除术各3例,另有转流或探查手术5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有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均行非手术治疗治愈.R0切除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2%、41%.结论 腹部增强CT和十二指肠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以达到R0切除,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应该是首选术式.对于中、高危险度的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15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半个月”于2010年11月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钝痛,伴恶心、呕吐2次。门诊查胃镜:胃体黏膜下隆起,性质待定。CT:肝、胆、脾、胰腺、肾脏未见异常。入院后查内镜超声: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6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3d入院,入院检查:血压14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示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大小约90.6mm×61.1mm(图1),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弓降部主动脉瘤约70mm×100mm(图2),起始端距颈总动脉开口约15mm,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临床诊断: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37岁。因上腹部疼痛3个月并呕吐10d于2006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口唇及双手、双足掌侧可见散在黑色斑点,直径0.2~0.5cm,见图1。右上腹可扪及一5cm×4cm大小包块,触痛,质硬,不活动。钡灌肠检查:结肠各段存在大小不等的息肉,各段形态位置尚正常,见图2。腹部CT检查: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段有息肉多枚,并阻塞十二指肠水平部,见图3。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0岁,间断上腹饱胀不适伴烧灼痛30余年,进硬质食物后排2次黑便于2007年9月2日入院。曾在其他医院行胃镜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胃黏膜组织慢性活动性炎症,小凹脓肿形成。此次入院查体:腹部平软,未及明确肿块,肠呜音正常。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窦幽门前区见圆形充盈缺损.表面光滑,钡剂通过欠顺利.胃内见潴留液,十二指肠球部受压;见图1。腹部CT检查:十二指肠球降段右侧黏膜下见一脂肪密度为主的肿物.  相似文献   

18.
病人,女,60岁,因间歇性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全身皮肤黄染1周,于2004年3月14日门诊以“阻塞性黄疸”收入院,入院检查: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脏于肋下2cm,右上腹深压痛,未触及包块。B超报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占位。CT报告:胆总管低位梗阻。MRCP报告:胆总管下端占位,结石可能性大。入院初诊:阻塞性黄疸,胆总管下端占位。入院第3天在全麻下行胆总管探查术,术中发现胆总管下端内有一约2·0cm×1·5cm大小肿物,取肿瘤组织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报告:胆总管内异位胰腺组织。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侧侧吻合术,术后痊愈出院。讨论:异…  相似文献   

19.
1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因“恶心呕吐4 d余”于2022年5月16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及无外伤史。查体:Bp 107/92 mmHg,神清,精神差,慢性病容,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肝脾未及,墨菲征阴性,肝肾区无压痛,振水音可疑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实验室检查:AFP(+)、CA199(+)、CA724(+)、CEA未见异常。全腹部增强CT示肝实质内见多发类圆形无强化低密度影,边界清楚,余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及强化灶;十二指肠降段外侧见一约47 mm×43 mm肿块形态影,形态欠规整,平扫CT值38~53 HU,与十二指肠分界欠清,十二指肠降段似可见推压,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所示肠管未见明显扩张、积液,管壁未见明显局限性增厚,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无腹水。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降部狭窄并胃潴留。肠镜见结肠炎。2022年5月23日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处紧靠近十二指肠乳头处肿瘤,大小约7 cm×6 cm×4 cm,侵犯近肝曲横结肠浆膜层,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15岁。右下腹持续性疼痛26 h,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墨绿色胃内容物。疼痛不向腰背部、会阴部放射,无腹泻、黑便。既往有右下腹隐痛史。体格检查:T 38℃,腹部平坦,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稍紧张,以右下腹为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常规:WBC 12.53×10~9/L,中性粒细胞85%;大小便常规无异常。B超提示:急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