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氮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h-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d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氮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77;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77;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177;6.16.135.19&;#177;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177;4.85和13.42&;#177;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177;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177;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177;6.02和33.02&;#177;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177;5.05和27.63&;#177;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氮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氮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氮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宴验证宴。  相似文献   

2.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 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6.16,135.19±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4.85和13.42±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6.02和33.02±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5.05和27.63±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氦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氦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氦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3.
氦氖激光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2只7d龄Wistar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缺氧组、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0-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mnsferase,ChA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lmphic factor,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可明显改善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尼氏体的脱失现象,增加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胆碱ChAT和BDNF的表达。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推测与促进神经元对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2只7d龄Wistar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缺氧组、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0-乙酰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可明显改善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尼氏体的脱失现象,增加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胆碱ChAT和BDNF的表达。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推测与促进神经元对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认识电针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远期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完成。将38只出生7~8d的Wistar大鼠抽签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10只、缺血缺氧组14只、电针治疗组14只。将动物在清醒状态下实施左侧颈总动脉扎结,向伤口处注射青霉素以预防感染,缝合伤口。术后动物在室温中恢复1~6d后,进行低氧处理,将动脉置于恒温37℃的常压缺氧舱内,以1.5L/min的速度通入体积分数为0.08氧和体积分数为0.92 N2的混合气体,2h后将动物取出。假手术对照组只作手术,不结扎血管,不缺氧;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不加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缺血缺氧后第2天开始,用直径1.5寸毫针,沿皮直刺“百合”“大椎”两穴,施以连续波、频率16Hz,强度8V,留针10min,1次/d,同时间进行,10d为1疗程,共2疗程,两疗程间隔2d,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百合”穴在颅顶正中。“大椎”穴在背部正中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常规饲养20d后,取左侧脑组织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神经胞浆中布满着深蓝色呈颗粒状的尼氏体。缺血缺氧组神经元内尼氏体大量脱失,缺血区内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存在的尼氏体着色浅淡。电针治疗组神经元内尼氏体有一定程度的脱失,但较缺血缺氧组明显减轻。②假手术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较少,缺血缺氧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电针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较缺血缺氧组显著增加,差异显著(皮质区:31.37&;#177;9.94,24.51&;#177;8.32,海马区:27.64&;#177;7.16,21.95&;#177;5.13.P均〈0.05)。结论:电针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认识电针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远期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完成。将38只出生7~8d的Wistar大鼠抽签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10只、缺血缺氧组14只、电针治疗组14只。将动物在清醒状态下实施左侧颈总动脉扎结,向伤口处注射青霉素以预防感染,缝合伤口。术后动物在室温中恢复1~6d后,进行低氧处理,将动脉置于恒温37℃的常压缺氧舱内,以1.5L/min的速度通入体积分数为0.08氧和体积分数为0.92N2的混合气体,2h后将动物取出。假手术对照组只作手术,不结扎血管,不缺氧;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不加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缺血缺氧后第2天开始,用直径1.5寸毫针,沿皮直刺“百合”“大椎”两(,施以连续波、频率16Hz,强度8V,留针10min,1次/d,同时间进行,10d为1疗程,共2疗程,两疗程间隔2d,(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位,“百合”(在颅顶正中,“大椎”(在背部正中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常规饲养20d后,取左侧脑组织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神经胞浆中布满着深蓝色呈颗粒状的尼氏体。缺血缺氧组神经元内尼氏体大量脱失,缺血区内有大量的空白区域,存在的尼氏体着色浅淡。电针治疗组神经元内尼氏体有一定程度的脱失,但较缺血缺氧组明显减轻。②假手术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较少,缺血缺氧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电针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较缺血缺氧组显著增加,差异显著(皮质区:31.37±9.94,24.51±8.32,海马区:27.64±7.16,21.95±5.13,P均<0.05)。结论:电针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中国传统医学针灸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可提高脑的抗损伤能力并加快损伤修复。目的:观察百会、大椎两穴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后大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胆碱乙酰转移酶的表达水平,探讨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6/2001-09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实验选取出生后7d的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对照组20只、电针治疗组20只。自制常压缺氧舱,40cm×50cm×60cm,有两个2cm×2cm的小孔与外界相通,钠石灰吸收舱内水分和CO2。方法:①模型建立及电针刺激:假手术组不造模,模型对照组及电针治疗组建立缺氧缺血模型。造模后两组大鼠在室温中恢复1~4h后,进行低氧处理,即置于恒温37℃的常压缺氧舱内,以1.5L/min的速度通入8mL/LO2,920mL/L混合气体,2h后将动物取出,返回母鼠身边继续哺乳喂养。电针治疗组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一寸毫针,沿皮斜刺百会穴(顶骨正中)及大椎穴(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背部正中),两穴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施以连续波,频率16HZ,强度10V,留针1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共两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2d。模型对照组动物造模后未进行任何治疗。②细胞记数:模型对照组及电针治疗组大鼠于缺氧缺血后22d给予麻醉处死,取左侧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光镜下对各组切片的免疫阳性细胞进行记数。评估脑神经细胞功能状态,选择海马区进行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数计数,每张脑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求出阳性细胞的算术平均值。评估神经组织损伤修复作用,选择皮质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计数,方法同上。主要观察指标:新生大鼠电刺激后脑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①脑海马区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电针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犤(24.46±8.24),(13.96±7.62),(25.54±5.05)个/视野,P<0.05,P>0.05犦;电针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②脑皮质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均明显升高犤(14.14±6.11),(24.49±8.31),(31.35±9.92)个/视野,P均<0.05;(13.42±5.56),(21.93±5.12),(27.63±7.15)个/视野,P均<0.05犦;电针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使缺氧缺血动物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数量上升增进缺氧缺血动物的神经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8.
电针刺激百会及大椎穴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中国传统医学针灸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可提高脑的抗损伤能力并加快损伤修复。目的:观察百会、大椎两穴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后大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胆碱乙酰转移酶的表达水平,探讨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6/2001—09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实验选取出生后7d的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对照组20只、电针治疗组20只。自制常压缺氧舱,40cm&;#215;50cm&;#215;60cm,有两个2cm&;#215;2cm的小孔与外界相通,钠石灰吸收舱内水分和CO2。方法:①模型建立及电针刺激:假手术组不造模,模型对照组及电针治疗组建立缺氧缺血模型。造模后两组大鼠在室温中恢复1~4h后,进行低氧处理,即置于恒温37℃的常压缺氧舱内,以1.5L/min的速度通入8mL/L O2,920mL/L混合气体,2h后将动物取出.返回母鼠身边继续哺乳喂养。电针治疗组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一寸毫针,沿皮斜刺百会穴(顶骨正中)及大椎穴(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背部正中),两穴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施以连续波,频率16Hz,强度10V,留针1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共两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2d。模型对照组动物造模后来进行任何治疗。②细胞记数:模型对照组及电针治疗组大鼠于缺氧缺血后22d给予麻醉处死,取左侧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光镜下对各组切片的免疫阳性细胞进行记数。评估脑神经细胞功能状态,选择海马区进行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数计数,每张脑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求出阳性细胞的算术平均值。评估神经组织损伤修复作用,选择皮质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计数,方法同上。主要观察指标:新生大鼠电刺激后脑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①脑海马区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电针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24.46&;#177;8.24),(13.96&;#177;7.62),(25.54&;#177;5.05)个/视野,P〈005,P〉0.051;电针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②脑皮质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均明显升高[(14.14&;#177;6.11),(24.49&;#177;8.31),(31.35&;#177;9.92)个/视野,P均〈0.05;(13.42&;#177;5.56),(21.93&;#177;5.12),(27.63&;#177;7.15)个/视野,P均〈0.05];电针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使缺氧缺血动物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数量上升增进缺氧缺血动物的神经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中国传统医学针灸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可提高脑的抗损伤能力并加快损伤修复.目的:观察百会、大椎两穴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后大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胆碱乙酰转移酶的表达水平,探讨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材料:实验于2000-06/2001-09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实验选取出生后7 d的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对照组20只、电针治疗组20只.自制常压缺氧舱,40 cm×50 cm×60 cm,有两个2 em×2 cm的小孔与外界相通,钠石灰吸收舱内水分和CO2.方法:①模型建立及电针刺激:假手术组不造模,模型对照组及电针治疗组建立缺氧缺血模型.造模后两组大鼠在室温中恢复1~4 h后,进行低氧处理,即置于恒温37℃的常压缺氧舱内,以1.5 L/min的速度通人8 mL/L O2,920 mL/L混合气体,2 h后将动物取出,返回母鼠身边继续哺乳喂养.电针治疗组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一寸毫针,沿皮斜刺百会穴(顶骨正中)及大椎穴(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背部正中),两穴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施以连续波,频率16Hz,强度10V,留针1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两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2 d.模型对照组动物造模后未进行任何治疗.②细胞记数:模型对照组及电针治疗组大鼠于缺氧缺血后22 d给予麻醉处死,取左侧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光镜下对各组切片的免疫阳性细胞进行记数.评估脑神经细胞功能状态,选择海马区进行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数计数,每张脑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求出阳性细胞的算术平均值.评估神经组织损伤修复作用,选择皮质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计数,方法同上.主要观察指标:新生大鼠电刺激后脑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①脑海马区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电针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24.46±8.24),(13.96±7.62),(25.54±5.05)个/视野,P<0.05,P>0.05];电针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②脑皮质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均明显升高[(14.14±6.11),(24.49±8.31),(31.35±9.92)个/视野,P均<0.05;(13.42±5.56),(21.93±5.12),(27.63±7.15)个/视野,P均<0.05];电针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使缺氧缺血动物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数量上升增进缺氧缺血动物的神经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姜黄素联合电针治疗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线栓法将其制成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制模成功大鼠分成4组,分别是对照组、电针组、姜黄素组及电针+姜黄素组(简称观察组),每组15只。姜黄素组及电针组大鼠于制模后分别给予姜黄素腹腔注射或电针治疗,观察组大鼠于制模后则联合给予姜黄素腹腔注射及电针治疗,对照组大鼠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于制模后14d时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各组大鼠分别取脑梗死区脑组织制成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区BDNF及NGF阳性细胞表达情况。 结果制模后14d时发现观察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7±0.59)分]明显低于电针组、姜黄素组及对照组评分[分别为(1.59±0.38)分、(1.68±1.06)分和(1.98±0.2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大鼠脑梗死区BDNF及NGF阳性细胞表达均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强,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姜黄素联合电针治疗可促进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缺血组织BDNF及NGF表达,并可能通过该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7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丰富环境组,各组又分为术后7d、28d两个亚组(n=6)。采用Rice-Vannucci经典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丰富环境组予以早期抚触及丰富环境刺激治疗。术后7d、28d采用水迷宫检测方法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结果:术后7d、28d,与模型组比较,丰富环境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BDNF表达升高(P0.05),TUNEL阳性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改善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的表达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慢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递质和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 建立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大鼠模型,然后手术减压,进行电针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BS)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 初次术后90 d,电针组大鼠CBS评分优于减压组( P <0.05),ChAT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多于减压组 ( P <0.05),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增强的BDNF和TrkB表达得到恢复。结论 电针治疗可能通过影响 BDNF及其受体的表达,促进 ChAT表达和增强其活性而对大鼠慢性脊髓损伤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渐进性压迫性脊髓损伤过程中电针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行为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 50只 Wistar大鼠 ,体质量 (200± 50) g,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在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分别用电针刺激强度为 1, 10, 20 mA的电针进行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 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 CBS),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 BDNF的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 BDNF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表达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治疗组 B( 10 mA)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 BDNF表达下降, CBS值显示,治疗组 B优于压迫组,治疗组 B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而治疗组 A(1 mA)和 C(20 mA)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 结论 电针能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电针疗法可能具有电流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参与脊髓损伤过程的c-fos基因及脑源件神经营养因子不同时间点mRNA阳性细胞数的结果观察,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并以地塞米松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以72只Wistar大鼠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12只)、电针组(24只)、地塞米松组(24只)及假手术组(12只)。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其余3组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电针组将大鼠置于特制治疗台上,建立四肢固定状态下的大鼠电针模型。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距中线旁开3.0~4.0mm处取穴,用30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4.0~5.0mm,使针尖触及椎板,正、负极导线分别夹在头、尾两侧的毫针针柄上(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30min进行夹脊电针连续脉冲电流,频率1Hz,电压0.5V,输出强度是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6h后进行第2次治疗,以后1次/d,20min/次。地塞米松组于造模成功后5min开始皮下给予地塞米松5mg/kg治疗。模型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及Motic Imnages Advanced 3.0图像定最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后1,3,7,14d时各组c-fos基因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72只Wistar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c-fos基因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57.8&;#177;6.4,65.4&;#177;59,81.6&;#177;4.2,P〈0.05);14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68.2&;#177;4.5,73.3&;#177;7.0,61.4&;#177;5.4,P〈0.05),而电针组的表达又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冈子mRNA的表达:有逐渐增高趋势,电针组、地塞米松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在7d和14d时电针组表达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141.1&;#177;10.3,107.4&;#177;8.3;103.0&;#177;9.3,782&;#177;7.9,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mRNA表达增强,后期表达减弱。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不断增加。说明电针组干预早期能抑制c-fos基因mRNA表达,后期町升高其表达,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并能上调腩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促进脊髓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电针组丁预后1周和2周时表现出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影响,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缺血耐受的关系及其在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将3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10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实验组预缺血10min,3d后给于缺血2h,再灌注22h处死。假手术组暴露解剖结构10min,3d后同实验组;对照组两次均为假手术。运用对脑梗死体积的测定、光镜下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梗死体积【(126.0&;#177;22.4)mm^3】与预缺血组【(102.0&;#177;24.2)mm^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假手术组病理改变最为明显,实验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假手术组,仍可见皮质和基底核神经细胞溶解,核皱缩,但可见尚存的大脑皮质的正常神经元排列结构。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本实验中BDNF蛋白阳性细胞表达定位于胞浆呈棕黄色。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实验组阳性细胞的平均A值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上调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行为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取7 d龄普通级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激光非穴位照射组(n=16)、激光穴位照射组(n=16)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制成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10 min/次,1次/d,并在同一时间进行,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疗程间隔2 d.照射穴位选择大椎、百会两穴.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治疗结束后以三等臂辐射状Y迷宫检测Wistar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取脑组织制备切片,进行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6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缺失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激光穴位照射组达到学会标准平均需要的次数(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06&;#177;4.74),(35.92&;#177;5.88),(33.94&;#177;4.68)次,P<0.05];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7.13&;#177;2.99),(27.25&;#177;5.63),(2694&;#177;3.15)次,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海马结构CA1、CA2、CA3、齿状回均有大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其中以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最密集;模型组与激光非穴位照射组海马结构内仍有一定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假手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A2区、CA3区和齿状回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基本同假手术组;激光穴位照射组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与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加,接近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明显提高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使脑组织合成神经递质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百会和大椎两穴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对缺血侧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检测,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取Wistar雄性成年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n=24)和电针组(n=24),采用线拴法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进行电针治疗,每日刺激1次,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则采用常规饲养自由活动。2组大鼠均于电针组治疗1,2,3周后(造模成功后第8,15,22天后)每次取8只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行为测试评定2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随后断头取脑,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定位取海马CA3区,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2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的变化。 结果造模成功后第8,15,22天后,电针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和空间探索试验中的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优于同时段仅采用常规饲养的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时间点,电针组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百会和大椎穴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大鼠缺血侧海马CA3区BDNF的阳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脑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动物室、仪器室、脑功能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精洁级成年SD大鼠50只,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及高脂饲料喂养组40只。以上大鼠同期喂养6周后,高脂饲料喂养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高血脂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早期电针治疗组和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晚期电针治疗组.每组10只。后3组大鼠在高脂血症造模基础上,采用氯化铁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①正常对照组:每天抓取1次。存活期满后(共60d)处死取脑。②高血脂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每天抓取1次,存活期满后(共60d)处死取脑。③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不予治疗,10d后,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仍不予治疗,7d后处死取脑。治疗期间,每天抓取1次。④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早期电针治疗组:造成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后,电针双侧“三阴交”及“丰隆”,1次/d,治疗10d后,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针刺“百会”及“水沟”,同时电针双侧“三阴交”及“丰隆”,治疗7d后处死取脑。⑤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晚期电针治疗组:造成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后,不予任何治疗。10d后,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针刺“百会”及“水沟”,同时电针双侧“三阴交”及“丰隆”。治疗7d后处死取脑。电针于脑缺血造模术前进行干预并于术后全程治疗,通过双抗夹心ABC—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脑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 结果:4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每组9只。①各组大鼠大脑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比较:高血脂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早、晚期电针治疗组均显著高于高血脂模型组(P〈0.05~0.01),另外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早期电针治疗组也显著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晚期电针治疗组(P〈0.01)。②各组大鼠大脑匀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比较:高血脂模型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早、晚期电针治疗组均显著高于高血脂模型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 结论:持续电针治疗可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而电针早期介入治疗可能是治疗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疾病的良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双侧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 RNA)的时序性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偏瘫的交叉迁移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建模成功的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UALTG)、患肢治疗组(ALTG)、对照组(CG),各组再随机分为1周、2周、3周组,造模成功24h后对治疗组浅麻醉行电针穴位治疗,每组各时间段结束24h内分离缺血皮质及对侧同部位皮质,采用RT-PCR法测定BDNF-m RNA表达量。结果:1对缺血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BDNF-m RNA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U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在第7天和第21天时UALTG组较ALTG组表达量更高(P0.01)。2对缺血对侧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BDNF-m RNA表达量高于CG组(P0.01);UALTG组在第14天时表达量高于CG组(P0.01),且ALTG组表达量同时也高于UALTG组(P0.01);而UALTG组和ALTG组在第21天时的表达量均下降,低于CG组(P0.01)。结论:早期电针治疗MCAO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都能有效促使双侧皮质BDNF-m RNA的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交叉迁移效果,且健侧较患侧更大幅度提高缺血皮质BDNF-m RNA的表达,这种变化可能是大鼠功能恢复较好和病死率较低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穹隆-海马伞切断模拟制作大鼠痴呆模型,观察天A1中药对模型大鼠脑内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ChAT)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z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天A1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切断双侧穹隆一海马伞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和中药煎剂灌胃,对照组不切断海马伞并正常喂养。4周后灌注固定动物,显微镜下进行海马CA1区、皮质、杏仁核、Meynert核ChAT和BDN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观察天A1中药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皮质、杏仁核、Meynert核各区ChAT[(6.76&;#177;2.51),(3.96&;#177;0.86).(2.36&;#177;1.23),(4.88&;#177;4.92)个]和BDNF[(4.3&;#177;0.99,8.3&;#177;0.28),(6.4&;#177;4.51),(6.6&;#177;4.51)个]阳性神经元数均显著减少(P均&;lt;0.01);天A1治疗组大鼠脑内各区ChAT阳性细胞数为(34.76&;#177;5.56),(50.96&;#177;7.55).(24.92&;#177;1.92),(29.36&;#177;12.27)个和BDNF(46.8&;#177;5.54),(57.6&;#177;6.32),(51.4&;#177;7.96),(49.3&;#177;7.47)个阳性神经元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著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天A1中药制剂对穹隆一海马伞切断大鼠的胆碱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激活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