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精索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49岁,因“发现无痛性阴囊肿物1月余就诊,体检发现左侧阴囊内一实质性肿物,约4cm×2cm,表面光滑,质地韧偏硬,边界清晰,无压痛。结果行左侧阴囊内肿块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由密集的梭形细胞和丰富的血管构成,免疫组化示CD34、SMA、VIM阳性,MSA弱阳性,CK、Desmin、EMA、ER、PR均阴性。病理诊断为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术后随访2个月,未见肿块复发。结论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好发于两性生殖区,其镜下特征为密集而温和的梭形细胞及丰富的厚壁血管分布于富含纤细胶原纤维的间质中。手术切除为其最佳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甄宏伟  肖成涛 《海南医学》2004,15(11):138-139
目的 研究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 (extrapleuralsolitataryfibroustumor,E -SFT)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对面部孤立性纤维瘤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细胞是由梭形的纤维母样细胞构成 ,束状交错排列及片状分布 ,部分区域可成血管瘤样结构 ,间质内有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 ,该肿瘤多为良性 ,核分裂 >4个为恶性或不典型性。免疫组化 :CD3 4( )、Vimentin( )S -10 0 ( -)、EMA( -)。  相似文献   

3.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SF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2006年~2009年收治的10名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例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术后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免疫组化分析CD34、Vimentin、Bc1-2均为阳性表达,CD99部分阳性表达(2例).10例患者中,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的2名患者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术后随访8个月~2年,效果良好迄今为止,未发现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手术是目前治疗SFTP的最佳方法,术前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免疫组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男,24岁。因外伤行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左侧胸有梭形高密度影;胸部CT示左胸腔4cm×2cm肿物,呈梭形,囊性,CT值12Hu。手术探查见肿物位于壁层胸膜,包膜完整,边界清,与肺脏胸膜、肋骨、肋间肌界限清。完整切除后,切开肿物见内含略黄色黏稠液,镜下为纤维组织成分,未见细胞成分,符合纤维性间皮瘤。2讨论胸膜间皮瘤分为局限型间皮瘤和弥漫型恶性间皮瘤。其中局限型间皮瘤又可分为良性、恶性两种,恶性占13%~30%。孤立间皮瘤通常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发生于胸膜脏层或壁层,有窄蒂者突入胸膜腔;宽基肿瘤则附着在胸膜上,或生长在叶间裂里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3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变,细胞核无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交替出现.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呈浸润性生长,有中度至重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局部出血和坏死.免疫表型:Vimentin和CD99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92.3%,bcl-2阳性率84.6%,S-100阳性率和SMA阳性率30.8%.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有其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结构特点,同一病例不同区域之间差别很大,肿瘤主要由呈无结构性增生的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形成交替分布的半富细胞区和疏松细胞区,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管壁胶原纤维化.免疫组化显示CD34( )、CD99( ).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于胸膜外其他部位,多数病例临床上呈良性经过,约10%~15%出现不典型性和恶性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PSFT)的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溪医院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手术及病理学确诊的PSFT 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12例患者胸部CT均表现为胸腔内单发的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3.5~22.6 cm。CT平扫肿瘤呈等或略低密度,8例病灶密度不均匀,4例病灶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3例病灶较均匀中等强化,其余9例病灶强化不均匀。7例巨大者轻微、中度强化和显著强化同时存在;8例病灶内见血管明显强化。10例病灶边缘见胸膜尾征。病理显示肿瘤大体呈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质中偏韧;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卵圆形、圆形细胞构成,细胞胞质多少不等;间质内见较多薄壁血管,富于胶原纤维;3例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12例均表现为CD34、Bcl-2、Vimentin阳性,2例CD99、CK、EMA阳性,12例HMB45、S-100均阴性。结论 PSF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富含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病理形态多样,CD34多阳性表达;PSF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肾脏粘黏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镜下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相互构通的小管构成。小管由立方和梭形细胞组成,可见平滑肌瘤样的梭形细胞灶。肿瘤间质黏液样。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CD15和VIM( ),CD10(-)。结论: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肿瘤细胞核圆形或梭形,异型性很小,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随访,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0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分析及随访,并进行Vimentin、CD34、Bcl-2、CD99、SMA、β-catenin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31~78岁,平均53.2岁;4例发生在脏层胸膜,2例发生在壁层胸膜,1例发生在胸壁皮下,1例发生在颈部,1例发生在纵隔,1例发生在背部皮下。镜检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可见程度不同的细胞丰富区及细胞稀疏区,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核分裂像因病变程度而异。其间可见丰富的胶原纤维,可伴玻璃样变性或黏液样变。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CD34、Bcl-2、CD99和β-catenin阳性,SMA灶性或弱阳性。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其生物学行为与组织学形态、生长方式有关,大部分为良性,一般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少数有低度恶性、恶性可能,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转移,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收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病例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3岁.发生部位包括纵隔、鼻腔、腮腺、口腔、眼眶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学改变: 肿瘤直径1.5~25.0 cm,大部分边界清楚,表面包膜完整;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细胞质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细胞排列呈束状、编制状、漩涡状、席纹状或不规则状,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瘤细胞可分布于其间,间质部分玻璃样及黏液变性,散在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阳性8例, CD34阳性7例, bcl-2阳性6例, CD99阳性7例, SMA阳性4例, S-100阳性1例.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大多数是良性梭形细胞肿瘤,结合临床特点和病理镜下表现以及免疫组化能做出准确诊断,少数有低度恶性可能,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1例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和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等进行探讨。结果:手术标本肉眼观:肿瘤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质嫩;镜下观: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丰富伴轻度异型,核染色质粗,核分裂像分布不均匀,由细胞致密区和疏松区交替无特定结构排列,灶性区可见坏死,低度恶性,间质血管较丰富,细胞间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CD34+,CD31+,Bcl-2凋亡蛋白±,细胞增殖相关抗原20%+,细胞角蛋白-,钙视网膜蛋白-,CD99抗原-,肌间线蛋白-,p53-,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WT-1蛋白-。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需与其他梭形细胞瘤鉴别;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需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登封中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胸膜良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和增强扫描。结果 (1)50例患者中左侧胸膜肿瘤28例,右侧20例,双侧2例;肋面胸膜肿瘤44例,膈面6例。肿瘤面积最大为17 cm×16 cm×17 cm,最小面积为0.8 cm×1.1 cm×1.4 cm。(2)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为清晰的结节边界,胸膜下肿块清晰。(3)50例患者中良性43例,准确率为95.5%(43/45);恶性3例,准确率为75.0%(3/4);4例为疑似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有诊断意义,检查结果特征明显,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3.
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外阴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有薄层纤维包膜,由短梭形细胞和大量小至中等大小的血管构成,梭形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可见多核瘤细胞,血管壁增厚伴广泛玻璃样变,部分血管扩张.免疫组化:肿瘤Vimentin弥漫阳性,CD34弱阳性,EMA局灶阳性,而desmin,actin,ER,PR,S100,CD117均阴性.结论: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间叶性肿瘤,应注意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软组织多形性玻璃样变血管扩张性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叶孤立性纤维瘤(solito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发生于颞叶的孤立性纤维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镜检细胞致密区与疏松区交替性分布,瘤细胞呈梭形及短梭形,血管增多并明显胶原化,并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瘤细胞间含有粗细不等、形状不一的胶原纤维。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10/10HP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34、vimentin、Bcl-2及CD99弥漫阳性。手术切除后,随访18个月,每3个月复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颞叶孤立性纤维瘤少见,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检测是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转移性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预后进行总结,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转移性恶性GIST患者2例,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转移性恶性GIST肿块均较大,肉眼观质地嫩;镜下见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多见;Dog-1、CD117和CD34均(+),Ki-67高表达,均大于10%(+),SMA、Des和S-100均(-)。结论转移性恶性GIST镜检及免疫组化指标与原发性GIST相似,病理医师需加强诊断意识并结合患者病史,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9岁,颈前无痛性肿物3年余,逐渐增大,于2008年 3月入院.体检:颈前肿物6cm*5cm*3cm大小,实性较硬,边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临床诊断:甲状腺肿物行手术切除.术中见甲状腺右叶一界限清楚的肿物,似有包膜,质硬.病理检查:灰白色肿物6.5cm*4.5cm*3cm,边缘区附有甲状腺组织2 cm*2cm*1.5cm,肿物切面实性,灰白色,纤维走行可见,质硬;镜下为均匀一致的梭形细胞组成,核呈梭性及波浪形,未 见核分裂相,其间散在大量胶原;免疫组化结果:Vimtin(+), CD34(+),Actin(-),S-100(-).病理诊断:甲状腺孤立性纤维瘤.  相似文献   

17.
后纵膈恶性蝾螈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嗜伊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myoglobin、desmin和S-100阳性反应。病理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蝾螈瘤。结论发生于纵膈的恶性蝾螈瘤十分罕见,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嗜伊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myoglobin、desmin和S-100阳性反应.病理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蝾螈瘤.结论 发生于纵膈的恶性蝾螈瘤十分罕见,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分析1例纵隔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恶性间皮瘤呈双向分化,在梭形细胞间质中有片状、灶状或巢状上皮细胞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CK(+)、Vimenin(+)、Desmin(+)、NSE(+)、CD99(+)、CEA(+)、MYOD1(+)。结论纵隔恶性间皮瘤预后差,临床易误诊,其组织形态复杂,应与纵隔转移癌、恶性神经鞘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例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学分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imentin,CD34,Bcl-2,CD99,CK,SMA,S-100,EMA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光镜下肿瘤细胞由长梭形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束状结构,瘤细胞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CD34、CD99、Bcl-2呈阳性,S-100、EMA、SMA、CK均为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可发生全身各部位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多呈良性经过,少数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