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37例住院期间死亡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冠心病死亡具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死亡高峰分布在上午6~10时(占37.8%)。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①房性心律失常整体呈双峰双谷型昼夜节律变化。房性早搏在申酉时为发作之低谷 ,房性心动过速在卯至午时为发作高峰 ,二者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 >0 .2 5 )。②室性心律失常白昼发作呈W型曲线 ,在午时为高峰。室性早搏卯时至酉时发作为主 ,室性心动过速集中于午、申两个时段发作 ,呈M型趋势。二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③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变化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冠心病不同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不同 ,临床可根据其昼夜节律对其进行治疗 ,从而预防冠心病的发作或加重 ,降低心脏性猝死率。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的心率变异性及其昼夜节律临床学院心内科李骊华综述赵万蓉,陈运贞审校中国分类号R541.4心率变异性(HRV)一直被作为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指标,主要包括时域和频域两种方法。常用的时域指标有SDNN.SDANNlndex、SDNNIndex.rMS...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冠心病患者74例在日常活动情况下,采用HoHer24小时记录,发现45例(60.81%)有心肌缺血发作,其中主要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80%),且呈明显的双峰分布,每小时缺血阵次及缺血持续时间在上午6-12时有一明显峰值,在下午14-19时有一次峰值,并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采用7200型双通道磁带记忆仪,用CM5及CM1导联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结果:6时段~12时段是心率是快峰值期,室性,室上性及空间隙性束支阻滞发生频率最高时段0时段~6时段是心率最慢峰值期,也是窒房阻滞,窦性静止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高峰期,结论:避免在时辰臆及上午进行段较大强度的锻炼或活动,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动态心电图的监测 ,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发展成为室颤是猝死的最常见原因。老年冠心病患者猝死率高 ,是猝死的高危人群。作者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室速发作的昼夜节律作了初步调查 ,旨在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和室速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院 1 986~ 1 998年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 40 0例住院病人中检出室速发作者 4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阵发性者 30例 ,非阵发性者 1 0例。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 ,老年组 2 5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8~ 80岁 ,平均 6 8± 4岁 ,…  相似文献   

7.
8.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病因引起的以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重度受损为主并伴有神经与体液激素改变的严重病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衰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其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小云  植爱容  陈捷 《广东医学》2006,27(4):533-535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其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对3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以及昼夜节律进行监测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房性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存在昼夜节律并各有规律。结论心律失常与窦房结功能减退有关,心律失常存在昼夜节律,临床应根据其节律进行治疗,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冠心病(CAD )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其昼夜变化规律,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60 例冠心病组及48 例正常对照组的24 h 动态心电图HRV 时域、频域指标.结果 冠心病组较对照组24 h、日间、夜间HRV各项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日间与夜间HRV各项指标有明显差异,冠心病组日间与夜间HRV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昼夜节律HRV消失.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与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对 80例 (女性均为绝经 1年以上者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 (男 4 2例 ,女 38例 )和 70例正常对照组 (男 36例 ,女 34例 )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氧化酶法、放射免疫法同时观察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的变化。用酶法观测空腹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变化。结果 :男性冠心病组与女性冠心病组空腹血糖均无明显差异 ,空腹及糖负荷后的胰岛素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P <0 .0 5及P <0 .0 1) ;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餐后 2h血糖高于对照组 (P <0 .0 1)。男性冠心病患者TC、TG、LDL -C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HDL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女性冠心病患者TC、TG、LDL -C亦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DL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无论男性或女性冠心病患者均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异常。它们相互影响 ,共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110例冠心病人和110例正常人的血清脂质、HDL亚组分和apoB水平,发现脂质及脂蛋白代谢紊乱是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apoB、HDL_2-ch与冠心病的关系尤为密切,是更好的判别冠心病指标,提示测定HDL亚组分和载脂蛋白(尤其是apoB)在心血管流行病学和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尿酸酶法测定30例冠心不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8例冠心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清尿酸浓度,同步测血脂。结果 冠心力衰竭组血清尿酸均值明显高于冠心病无心力衰竭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增高可能为心血管系统严重受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S0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行C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5例老年(共156支冠脉血管)和90例非老年(共120支冠脉血管)冠心病患者接受CS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的冠脉特点和发病血管支数与非老年患者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在CS成功率,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及产细胞毒素Hp菌株对CHD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病例均采用间接酶标法(ELISA)检测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及产细胞毒素HpIgG。结果:HpIgG阳性率及HpIgG平均浓度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HpIgG阳性与CHD有相关关系,且在校正年龄因素后仍有相关关系。产细胞毒素HpIgG阳性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且它与CHD无相关关系。CHD组中检测抗HpIgG阳性与阴性血脂和WBC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可能是CHD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尚需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3例冠心病患者P波改变情况分析,并与30例非心脏疾患病人P波情况相对照,冠心病患者P波增宽(P≥0.11”)占83%,对照组P波增宽仅占10%。P波增宽可否作为冠心病心电图诊断条件之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观察调血脂药 (氟伐他汀 )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 2 0~ 4 0mg/d ,共 6个月。结果 :治疗组QTc和QTcd、QTmax明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氟伐汀能调整血脂代谢 ,同时缩短QT离散度 ,改善缺血心肌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检测ACE基因第 16内含子I/D多态性 ,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在 5 1例冠心病组中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35 %和 6 1% ,8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16 %和 45 % ,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HD患者ACA水平,探讨ACA与CH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250例CHD患者、120例健康者和47例其他心脏病患者进行ACA(IgGI、gMI、gA)检测,比较各组ACA平均结合指数。结果 CHD各组ACA平均结合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CHD心脏病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尤其显著。结论检测CHD患者血清中IgG-ACA和IgM-ACA的含量对CHD的诊断与病情分析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急性心梗的病情转归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