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脱钙骨基质(DBM)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单纯DBM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A组植入异体DBM与bBMP(10 mg)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术后4、8、12、16周,进行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显示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的新骨生成、修复骨缺损能力优于异体DBM组,组织切片的计算机图象分析提示DBM bBMP组修复新骨面积大于DBM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4、8、12周P<0.05,16周P<0.01).结论异体DBM复合bBMP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要优于单纯DBM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2.
骨形态蛋白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骨形态蛋白(BMP)与其前身物质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修复家兔桡骨缺损,同时以BMP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作实验对照。结果发现:BMP/BMG组第4周即在骨缺损区出现纤维性骨痂,第8周可见大量的骨小梁形成,第12周BMP完全被吸收,为新生的骨组织所代替,第16周出现髓腔再通现象。而BMP/HA复合组,虽然在第4、8周也有纤维性骨痂形成,但HA不被吸收;第12、16周与第8周相似,无髓腔再  相似文献   

3.
Yuan Z  Ma P  Hu Y  Luo Z  Han Y  Shi K  Lu R  Wang J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1):682-685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rhBMP2)的异种骨与游离骨膜(FP)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8只,制成烧骨干15mm缺损动物模型,分别行FP和rhBMP2/BCB复合移植(n=6)、rhBM2/BCB移植(n=6)和单纯BCB移植(n=2);术后4、8、12、16周取材,通过X线、生  相似文献   

4.
我们将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 (ACS)复合 ,植入兔股骨大段缺损处 ,探讨其修复功能。一、材料与方法1.试剂与异体骨 :rhBMP 2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 ) ;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ACS ,北京益而康生物有限公司 ) ;-80℃深低温冰箱保存同种异体皮质管状骨(自制 )。2 .动物分组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 40只 ,体重 2 .5~ 3 .0kg ,雌雄不分。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8只兔。A组 :植入异体骨 +rhBMP 2 +ACS ;B组 :植入异体骨+rhBMP 2 ;C组 :植入异体骨 +ACS ;D组 :单纯植入异体骨 ;E组 …  相似文献   

5.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纤维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陈克明  王艳宁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68-70,I001
目的:探讨以纤维蛋白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本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材料和方法:于36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采用四种方法进行处理:A组,植入25mg BMP与人纤维蛋白制成的复合物;B组,植入单纯25mgBMP:C组,植入单纯纤维蛋白;D组,留作空白对照,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结果:A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再生量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  相似文献   

6.
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表面脱钙骨基质的胶(SDBMG)和自体骨植入家兔桡骨10mm节段性骨缺损,经X光片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发现,SDBMG与自体骨具有相似的骨修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SDBMG侧抗压强度逐渐增加,且与自体骨侧抗压强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表明,SDBMG不仅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而且具有可靠的机械强度,在节段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可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8.
首次提出带血管骨膜中央包裹与同种脱钙骨基质(DBM)联合植骨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新方法,通过X线片,骨矿质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等手段研究表明,该方法可较快速地一期修复长段骨缺损。重点介绍了手术方法。认为:带血管骨膜中央包裹与同种DBM联合植骨后,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生“中心爆炸”式的成骨方式,克服了长段骨缺损中间部分难以修复这一棘手问题。该手术方法,可为临床治疗长段及特长段骨缺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与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治疗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2例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骨肿瘤脱钙骨填充骨缺损,术后第7天行骨髓动员,每天皮下注射特尔立3.0μg/kg,连续3d,第4天静脉滴注10mg地塞米松后采集APBSC。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一枚骨穿针准确穿入骨缺损部位,然后抽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即可注入骨缺损部位。通过术后连续X线片,了解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12例病人术后得到随访,时间为4~16个月,在2~4个月以内均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骨化,成骨效应满意。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是一种治疗骨缺损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钛板加强固定的骨髓基质细胞 (BMSC) /松质骨基质复合物修复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体外培养兔BMSC经扩增, 诱导分化后复合同种异体松质骨基质, 植入自体股骨缺损区, 修复骨缺损, 钛板固定和加强, 植入 6、12周后经大体观察, 组织学检查, 骨磨片观察骨形成情况。结果: BMSC/松质骨基质复合物有很强的成骨作用, 实验组X线观察有骨形成, 组织学染色证实有新骨形成, 骨磨片显示钛板和新骨获得良好的结合。结论: 钛板加强的BMSC/松质骨基质可诱导修复兔股骨缺损, 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工人骨在骨缺损区的成骨作用,探索该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新西兰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后,接种于藻酸盐-松质骨基质中,形成松质骨基质-藻酸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人工骨,修复自体颅骨缺损。分别植入松质骨基质和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作为对照。植入4周和8周后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观察骨形成情况。结果 复合人工成骨量优于单纯植入松质骨基持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组,并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结论 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人工骨髓修复颅骨缺损效果良好,可以作为临床大型骨缺损修复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珊瑚复合物体内回植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骨髓基质干细胞和珊瑚复合物的体内回植时间。方法 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后与珊瑚复合 ,体外培养 1、3、5、7d时行相差显镜镜、扫描电镜观察 ,并行裸鼠皮下回植。结果  3d时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珊瑚达到较好的复合状态 ,皮下回植有新骨形成。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珊瑚复合后体外培养 3d时就可以体内回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复合BMP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情况.方法:新西兰种兔,阶段性完全性骨缺损,将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分别进行(1)大体标本;(2)组织学;(3)X线片;(4)生物力学.结果:BMP 生物活性玻璃组已完全修复,颗粒已基本吸收,对照组修复效果较差.生物力学显示实验组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该人工骨具有高效的诱导成骨能力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从兔髂嵴捕骨髓培养制备兔BMSCs,将第5代BMSCs种植于多孔XDCB,并进行成骨诱导2周制备组织工程骨,手术中分离兔桡动、静脉血管束.动物模型为制备24只兔舣侧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1.5 cm共48侧,分4组修复(n=12),A组为空白未治疗组,B组为单纯材料+血管束植入组(XDCB+VB),C组为组织工程骨组(XDCB+BMSCs),D组为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组(XDCB+BMSCs+VB),符组交叉配对.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X线片、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组骨缺损修复效能(术后12周新骨面积比2.02%±0.16%)及血管化情况(术后12周血管面积比6.89%±0.32%)优于C组(1.50%±0.28%和3.17%±0.19%),而C组又优于B组(1.59%±0.19%和6.52%±0.23%),A组骨缺损未修复,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情况.方法 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用墨汁灌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实验组(EPCs+BMSCs+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DBM)的骨组织血管化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后2周骨缺损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量开始升高,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12周后开始下降.实验绀的新生血管数量和局部血流量在术后2、4、8周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血管排列更整齐.结论 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早期血管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齿槽裂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hBMSCs)在治疗齿槽裂骨缺损中的可行性。方法2002至2005年,选择齿槽裂骨缺损患者7例(单侧6例,双侧1例),以患者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部分脱钙骨(part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p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治疗齿槽裂骨缺损。从患者髂前上棘穿刺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经体外成骨诱导和扩增至第3代。将诱导的hBMSCs,复合部分脱钙骨体外培养1周后,手术回植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1、3、6、12、24、36个月进行临床外形和三维CT检查随访。结果6例患者头部三维CT检查,结果示术后3个月能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并修复骨组织缺损。术后1~3年的随访表明组织工程骨稳定存在,无明显骨吸收现象,临床治疗效果稳定。1例患者(双侧齿槽裂)植入物外露感染。结论以自体hBMSCs为种子细胞,部分脱钙骨为支架材料,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组织工程化骨组织,并临床修复齿槽裂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联合追踪观察组织工程骨成骨及修复骨缺损的过程,并加以分析评价. 方法抽取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于体外培养增殖,并与煅烧骨复合培养1周后,将其植入12 mm长桡骨缺损区,于术后4、8、12周采用放射线、CT断层扫描、三维重建进行形态学观察,之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组织工程骨植入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成骨并修复骨缺损,术后12周时,放射线和CT见骨折线完全消失,组织工程骨密度与正常桡骨相近,外形平整、曲线光滑,与正常桡骨完全融为一体;组织学上见成熟骨小梁规则排列,骨结构成熟,板层状皮质骨形成,支架组织松散,呈部分降解状. 结论联合应用放射线、CT断层扫描、三维重建以及组织学检查是全程、系统、细致地观察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其修复骨缺损过程科学、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阶段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变化及BMP-2对其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测定第3代和第18代细胞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活性;测定BMP-2对不同培养时间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测定rhBMP-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细胞传至第18代后,分泌的骨钙素(OC)水平及ALP活力明显降低,与第3代细胞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3代细胞在rhBMP-2的诱导下,分泌的OC水平及ALP活力在原基础上进一步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第18代细胞在rhBMP-2的诱导下,分泌的OC水平及ALP活力在原基础上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rhBMP-2诱导组与对照组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的传代次数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rhBMP-2对细胞增殖无影响。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能力下降,rhBMP-2促进其成骨的能力亦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SF/HA)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新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将SF/HA与成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取54只兔于左侧桡骨中上段制备15 mm节段性骨缺损.实验分3组(A、B组各24只,C组6只):A组:植入SF/HA组织工程化骨,B组:单纯植入SF/HA;C组: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4、8、12及16周摄X线片,并于16周行螺旋CT扫描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及骨塑形情况,参照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对各组骨缺损的骨修复程度评分.骨痂标本行 HE染色组织学观察,按照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法比较12周和16周时各组的骨修复情况. 结果 术后16周,X线片示A组髓腔通畅,新骨塑形好,骨皮质连续;B组缺损区有缩小,两断端不连接;C组缺损区无明显骨痂生长.16周时螺旋CT扫描重建显示:A组骨塑形明显,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有部分皮质骨形成,缺损区不能完全修复;C组骨缺损基本无修复.每组术后4、8、12、16周不同时间点的放射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6周时3组间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F/HA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良好的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能力,但SF/HA本身缺乏骨诱导作用,单独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李建军  白伦浩  王欢  徐莘香 《中国骨伤》2005,18(10):601-603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效果及异种骨支架体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①制备去抗原牛松质骨块(BCB),植入小鼠股四头肌袋内,术后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组织学观察。②在腺病毒载体介导下将BMP-2基因导入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后,种植到BCB支架中,构建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于兔双侧桡骨中段造成15mm骨缺损,采用5种方法进行处理:BMP-2基因转染细胞+B(B(A组);未转染细胞+重组BMP-2+BCB(B组);对照基因转染细胞+BCB(C组);未转染细胞+B(B(D组);单纯BCB(E组)。术后4、8、12周行X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①BCB具有较低的抗原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②A组术后4周诱导生成软骨组织并向编织骨转化,12周骨缺损修复,髓腔再通,新骨强度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