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和肝组织病理损伤特点。方法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CHB患者548例,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2组,分别统计患者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分级)、纤维化程度(S分期)、肝活检前后2周肝功能(ALB、GLB、TBil、ALT、AST、GGT)峰值、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肝功能改变有相关性(P均0.01),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肝组织病理损伤亦重;S分期与G分级有相关性(P0.01),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者较HBeAg阴性者平均年龄小,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高(P均0.01)。HBeAg阴性者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P均0.05),与HBVDNA载量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而HBeAg阳性者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HBVDNA载量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HB肝功能改变可以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程度,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HBeAg阴性CHB患者年龄较大,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较低。除肝功能改变外,患者年龄、血清HBVDNA载量可作为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探讨IL-35在HBV持续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6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2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和2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的外周血中IL-35水平,并对不同组别患者之间的IL-35水平进行比较;对IL-35水平与HBV DNA载量、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和TBil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者中IL-35水平高于NC组,其中CSHB组患者IL-35水平(19 408±23 272.6 pg/ml),显著高于CHB组(4478.1±5838.9 pg/ml,P< 0.05)、LC组(3920.9±6520.2 pg/ml,P< 0.05)、ASC组(224.7 ± 123.3 pg/ml,P< 0.05)及NC组(37.0 ± 48.6 pg/ml,P< 0.05);CHB组IL-35水平显著高于ASC和NC组(P< 0.05),与LC组无显著性差异;ASC组显著高于NC组(P< 0.05);IL-35水平与ALT、AST、TBil和PT水平呈正相关(P< 0.05),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 0.05);与HBV DNA载量无显著线性相关,HBeAg阳性与阴性者患者血清中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中IL-35水平增高,提示IL-35在HBV持续感染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为临床中通过调控IL-35水平来治疗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118例,依据患者不同免疫状态分成3组,分别为HBV e抗原(HBeAg)阴性组(25例)、免疫活化组(67例)和免疫耐受组(26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ELISA法检测HBV核心抗体(HBcAb)、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体(HBeAb)、HBeAg和HBV表面抗体(HBsAb)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淋巴细胞含量。 结果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分别为(7.48 ± 1.76)%、(7.48 ± 1.76)%和(10.58 ± 1.95)%、(8.38 ± 1.85)%,均高于对照组[(3.22 ± 1.53)%、(4.05 ± 1.76)%]和免疫耐受组[(4.26 ± 1.89)%、(3.86 ± 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084、P = 0.015,F = 13.297、P = 0.032);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02 ± 1.13)log10拷贝/ml和(5.77 ± 1.25)log10拷贝/ml,低于免疫耐受组患者(8.18 ± 1.08)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652、P = 0.006);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含量分别为(193.02 ± 7.39)IU/ml、(50.06 ± 2.18)mmol/L和(179.14 ± 7.62)IU/ml、(43.65 ± 2.27)mmol/L,均高于对照组[(12.71 ± 6.19)IU/ml、(13.07 ± 2.19)mmol/L]和免疫耐受组[(23.19 ± 6.82)IU/ml、(16.54 ± 2.3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906、P = 0.027,F = 9.583、P = 0.019);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免疫耐受组、免疫活化组及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和血清ALT含量无相关性(r =-0.170、0.046、0.068、-0.231、0.048、0.005,P = 0.443、0.750、0.761、0.292、0.709、0.912),与血清HBV DNA载量亦无相关性(r = -0.049、0.107、0.104、-0.301、0.019、0.279,P = 0.810、0.440、0.681、0.201、0.883、0.221)。 结论CHB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和血清内T细胞PD-1表达量相关,患者肝脏炎症受损对PD-1表达有重要影响,而HBV DNA载量非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血清YMDD检测且出现病毒学反弹的68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治疗前HBV DNA载量、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和变异后HBV DNA载量、ALT的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YMDD变异者42例,其中YIDD变异者30例,YVDD变异者8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者4例,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61.8%.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水平显著低于YMDD野生组(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YV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与YVDD变异组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HB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YMDD变异,采取补救措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24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6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4例,确诊年龄1岁4月至9岁4月。5例患儿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例患儿父亲HBsAg阳性,且均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疗效:6例患儿治疗24周时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2例ALT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4例患儿治疗24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2例HBV DNA载量显著降低,分别为2.31 × 103IU/ml和1.96 × 102IU/ml。治疗24周时1例患者HBeAg转阴,1例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3例HBsAg转阴,其中1例抗-HBs阳性,但HBeAg仍阳性;2例HBsAg迅速下降,分别为55.35 IU/ml和35.45 IU/ml。1例9岁4个月HBeAg阴性CHB患儿ALT恢复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定量仍较高,为9 875 IU/ml。不良反应:轻度流感样症状者4例,发热者4例,轻度乏力者3例,食欲下降4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予特殊干预自行恢复;4例患者治疗初期ALT一过性增高,多为轻度升高;无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例。 结论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有治疗指征者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上限2倍(2× 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ALT< 2× ULN、HBV DNA阳性、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活检的CHB患者共91例,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G2以下者定为轻度炎症组(61例),G2及以上者定为中度炎症组(30例);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69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2例),分别将炎症两组、纤维化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肝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HBV DNA进行对比分析(Wilcoxon W检验和χ2检验)与相关性研究(φ相关分析)。 结果91例患者肝组织轻度炎症组与中度炎症组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095、P = 0.036,Z = 3.927、P < 0.001,Z = 2.900、P = 0.004,χ2 = 10.972、P = 0.001)。无明显纤维化组与明显纤维化组患者AST、GLO、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933、P = 0.003,Z = 3.064、P = 0.002,Z = 2.544、P = 0.011,Z = 2.231、P = 0.026,χ2 = 10.116、P = 0.001)。HBV DNA水平在肝组织轻度炎症组和中度炎症组、无明显纤维化组和明显纤维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 1.908、P = 0.056,Z = 1.729、P = 0.084)。ALT、AST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低度相关(rφ = 0.211、P = 0.044;rφ = 0.284、P = 0.007);AST、WBC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低度相关(rφ = 0.222、P = 0.035,rφ = 0.289、P = 0.006);GLO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中度相关(rφ = 0.457、P < 0.001)。 结论对于ALT< 2× ULN、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机率高;WBC、PLT、AST、GLO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关,其中GLO水平> 30 g/L的患者与肝组织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行肝脏穿刺活检的CHB患者172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肝组织中IL-18的表达情况,检测患者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等.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肝组织中IL-18表达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L-18主要在肝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其在健康人群的肝细胞中多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在CHB患者则以弱阳性表达为主.两者肝组织中IL-1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24,P<0.05).在CHB患者中,IL-18的表达随着患者ALT水平升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r =0.182,0.173和0.068,P<0.05),但与HBV DNA水平和HBeAg无相关性(r=-0.05和0.041,P>0.05).结论 CHB患者中,IL-18的表达强度与肝脏损伤程度及纤维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DNA、HBeAg含量不同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10月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134例CHB患者,另外选取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HBeAg含量.所有患者根据血清HBV DNA载量分为HBV DNA阴性组(≤103拷贝/mL)、低载量组(>103~105拷贝/mL)、中载量组(>105~107拷贝/mL)和高载量组(>107~109拷贝/mL);根据血清HBeAg含量分为HBeAg阴性组(≤1 PEIU/mL)、低含量组(>1~100 PEIU/mL)、中含量组(>100~1 000 PEIU/mL)和高含量组(>1 000~10 000 PEIU/mL).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HBV DNA、HBeAg含量的升高,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其中CD8+HLA-DR+细胞百分比降低尤为明显.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高载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6、4.592和3.216,P值均<0.01);中载量组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61和2.862,P值均<0.01);低载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P值<0.05).与HBeAg阴性组比,HBeAg高含量组、中含量组CD3+HLA-DR+、CD4+HLA-DR+和CD8+HLA-DR+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高含量=3.144、2.222和4.035;t中含量=3.311、2.362和3.374,P值均<0.05);HBeAg低含量组CD8+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9,P值<0.05).结论 联合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含量以及T淋巴细胞HLA-DR抗原表达不仅有助于评价CHB患者的免疫状况,对疾病进展和临床疗效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国产替诺福韦酯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的研究设计,选择阿德福韦酯为对照。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48周HBV DNA< 20 IU/ml患者比率;另外,评价患者治疗48周HBV DNA下降水平、ALT复常率、HBs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以及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率。并评价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 结果共入组患者267例,其中替诺福韦酯治疗组(TDF组)141例,阿德福韦酯治疗组(ADV组)139例。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指标与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 < 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55.3% vs. 20.0%;χ2= 20.750,P < 0.001);同样在HBeAg阳性患者中,TDF组患者HBV DNA < 20 IU/ml患者比率显著高于ADV组患者(86.2%% vs. 62.7%%;χ2= 20.750,P = 0.003)。ALT复常率在HBeAg阳性(84.5% vs. 80.5%;χ2= 0.406,P = 0.524)与阴性CHB患者(84.2% vs. 80.7%;χ2= 0.243,P = 0.622)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组患者TDF组与ADV组的HBeAg阴转率(5.6% vs. 12.8%;χ2= 2.335,P = 0.126)和HBsAg阴转率(1.4% vs. 3.8%;χ2= 0.182,P = 0.6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患者无HBsAg阴转病例。TDF组与ADV组患者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国产TDF制剂治疗中国HBeAg阳性和阴性的CHB患者抑制HBV效果优于ADV且安全耐受性良好,可作为我国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门诊72例HBsAg阳性患者,病程均超过6个月,血清HBV DNA≥105拷贝/m 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ALT水平正常,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肝穿刺,肝组织学检查由病理科医师完成,对于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的病例行抗病毒治疗.结果 72例患者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炎症或纤维化,其中21例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12例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均产生病毒学应答和部分血清学应答.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检查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由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性分级(G)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多聚酶链反应检测118例HBeAg阴性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通过推算肝实质细胞体积获得不同炎性分级患者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多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ANOVA检验,不同肝组织炎性分级与患者年龄、血清HBV DNA定量及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分析。结果118例HBeAg阴性CFIB患者中,肝组织炎性分级为1、2、3和4级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75×10^5±5.73×10、3.12×10^5±2.50×10、6.03×10^5±3.02×10、7.40×10^5±2.81×10,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1与G2、G3、G4比较,t值分别为0.41、0.39和0.49,G2与G3、G4比较,t值分别为0.36和0.46,G3与G4比较,t值为0.45,P值均〉0.05);而各炎性分级患者由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18×10^8±5.78×10^2、7.45×10^8±1.58×10^2、8.87×10^9±6.25×10^2、7.33×10^10±5.68×10^2,其中G3与G1,Gg与G1以及G4与G2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7、0.82和0.77,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组织炎性分级与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308,P〈0.05),而与年龄和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1和0.111,P值均〉0.05)。结论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对于指导HBV DNA低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应用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 103 IU/ml)的拟停药组112例患者和拟用药组48例患者共160份血清标本采用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进行检测,并与HBsAg定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经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103 IU/ml)的160份血清经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检测有52例(32.50%)标本HBV DNA > 103 IU/ml,高于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下限(20 IU/ml)的标本共115份(占71.88%)。拟停药组患者HBV DNA≥ 20 IU/ml者有72例(占64.29%);拟用药组患者中有19例HBV DNA> 103 IU/ml,43例≥ 20 IU/ml(占89.58%)。应用COBAS试剂检测HBV DNA不同载量组别与HBsAg浓度对数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1)。 结论对国产试剂检测HBV DNA低载量患者应进一步做高灵敏的定量PCR试剂检测,可更好地指导患者初始应用或停用核苷(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肝脏炎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573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患者107例、中度患者191例和重度患者132例,HBV相关的慢加急性和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50例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LC)患者9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GP73表达,并对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血清GP73水平在轻度CHB、中度CHB、重度CHB、HLC和ACLF中持续升高,分别为(71.54±39.48)ng/ml、(143.70±70.16)ng/ml、(218.20±79.34)ng/ml、(244.67±83.36)ng/ml和(275.61±104.05)ng/ml,各组血清GP7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进展呈正相关关系(r=0.723,P0.0001)。HBe Ag阳性与HBe Ag阴性CHB患者比较,血清GP7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6,P0.05)。在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之间比较,患者血清GP7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0,P0.05)。血清GP73水平随着血清白蛋白(ALB)含量的下降而逐渐升高,随着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血清GP73水平与ALB(r=-0.573,P0.0001)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TBil(r=0.623,P0.0001)、ALT(r=0.521,P0.0001)以及AST(r=0.542,P0.0001)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显示,GP73主要在肝细胞浆内表达,在肝组织内浸润的炎症细胞和纤维隔中无表达。肝组织GP73表达随着病情从轻度、中度、重度CHB到HLC的进展逐渐增强,与轻度CHB对比,重度CHB和HLC患者肝组织GP73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损伤密切相关,与HBV复制水平无关。血清GP73可作为评估肝脏炎症损伤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免疫学状态以及服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血清HBV DNA分布:<103拷贝/ml者18例(34.63%),103~105拷贝/ml者22例(42.30%),>105拷贝/ml者12例(23.07%)。血清HBV DNA载量愈高的患者肝损伤愈重。抗-HBe (-)/抗-HBe(+)和抗-HBs(-)/抗-HBs(+)不同血清HBV DNA的分布无相关性,HCC的发生与抗-HBe和抗-HBs是否出现无关。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CC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未使用过药物者,提示抗病毒药物能降低或延缓HCC的发生。结论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有重症化和肝硬化病理基础、年龄偏大的患者,其HBeAg转阴可能是在药物作用下实现的自然血清学转换伴HBV DNA水平下降至正常,甚至有患者出现HBSAg阴转;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所致;此两类患者均应警惕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Bs 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与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胎盘组织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HBs Ag阳性足月妊娠孕妇产前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V 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 Ag和HBc Ag表达情况。结果 30例HBs Ag阳性孕妇中,HBe Ag阳性18例,HBe Ag阴性12例。HBV DNA104 IU/ml者17例,HBV DNA 102~104 IU/ml者13例。21例胎盘组织HBs Ag和HBc 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胎盘HBV感染率为75%(21/30),HBs Ag和HBc Ag阳性率分别为55.67%(17/30)和70%(21/30)。HBe Ag阳性组中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88.89%(16/18),高于HBe Ag阴性组41.67%(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HBV DNA高含量组(104 IU/ml)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94.12%(16/17),高于低含量组(102~104 IU/ml)患者的胎盘感染率38.46%(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血清HBe 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发生胎盘组织HBV感染的高危因素。胎盘组织是HBV宫内感染传播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基因型与肝功能损害、病毒复制水平及其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方法 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治疗,并于治疗4~6周时测定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治疗48周后测定HBV DNA反跳和YMDD变异.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PCR)法扩增HBV S基因区,以4色荧光标记PCR产物末端,在以毛细管高压电泳为核心技术的核酸序列分析仪上自动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登录的标准基因型序列相比较.结果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基因分型示:B型株感染26例(34.2%),C型株感染50例(65.8%).B和C基因型患者ALT值分别为(246.3&#177;138.8)U和(283.7&#177;125.6)U,(t=0.335,P&gt;0.05),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124&#177;101.49和107.189&#177;101.56拷贝/ml(t=0.138, P&gt;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0例和41例(χ2=0.159,P&gt;0.05).拉米夫定治疗4~6周后,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ALT、HBV-DNA(阴转)、HBV DNA(拷贝/ml)均呈良好恢复状态,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48周后,HBV DNA反跳者B基因型20例,C基因型16例(χ2=13.49,P&lt;0.001).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以单一B或C型为主;不同基因型患者ALT水平、病毒复制水平以及HBeAg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