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C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复合单次椎旁阻滞,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A组关胸前在胸腔镜直视下行肋间神经阻滞,在切口所在肋间置入导管3~5 cm,置管完成即刻及置管后每6 h经导管注入0.375%罗哌卡因10 ml。两组均行术后吗啡自控静脉镇痛。观察指标:两组出术后恢复室(T1)、术后6 h(T2)、24 h(T3)、48 h(T4)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饮食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镇痛泵按压次数、吗啡消耗量、镇痛不良反应及胸科轻微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组T1~T4时咳嗽时的VAS评分降低(P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饮食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缩短(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及吗啡消耗量降低(P0.01);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及胸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降低术后胸科并发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开胸术后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uo JX  Liu Y  Liu JF  Xue WP  Yang XL  L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4):982-985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最佳冷冻时间和最佳镇痛方式。方法在-70℃不同时间下对家犬行肋间神经冷冻,于当天、术后10d、60d分别取材,行病理检查。选择1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肌肉注射镇痛药物镇痛),静脉镇痛泵镇痛组(PCIA),肋间神经冷冻60 s组,肋间神经冷冻90 s组和肋间神经冷冻90 s+PCIA组。记录心率、血压、SO2、疼痛评分、杜冷丁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和副反应。结果动物实验中,冷冻时间〉90 s出现褐色印记及明显的神经变性、坏死和纤维断裂;术后10d,超过90 s神经变细,术后60d神经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研究中,90 s组和90 s +PCIA组VAS疼痛评分优于PCIA组和60 s组,90 s+PCIA组VAS疼痛评分最好。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术是安全有效的,-70℃时应超过90s,术后联合镇痛泵效果最好,但有较多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冷冻对开胸术后患者切口处近期镇痛及远期不良感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选择标准胸后外侧切口患者200例,经性别分层后,随机平均分为5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静脉泵镇痛组、C组为硬膜外镇痛泵组、D组为单纯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E组为肋间神经冷冻联合硬膜外镇痛组,术后7日内对所有患者行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7日内肌注盐酸哌替啶剂量,记录与镇痛措施相关的不良反应.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的伤口不适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第3和第6个月.结果 术后l周D、E组平均VAS评分和盐酸哌替啶用最低于其他各组.D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术后中远期A、D、E组切口附近疼痛和不适等不良感觉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能有效地缓解开胸术后患者近期疼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肋间神经冷冻会增加开胸患者术后切口的中远期疼痛和不适感.  相似文献   

4.
胸腔镜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肺部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琰 《护理学杂志》2001,16(12):718-719
为解除胸腔术后病人的疼痛 ,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将 6 0例肺部术后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观察组术后采用胸腔镜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的方法镇痛 ,对照组术后采用肌内注射或肛塞镇痛药镇痛 ,运用术后疼痛的 Prince- Henry(PH)评分法评估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 2 d其 PH评分、胸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 .0 1)。提示胸腔镜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肺部术后镇痛效果好 ,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开胸术后冷冻肋间神经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8例开胸术后患者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分为3组,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冷冻镇痛组,n=80):采用JT-1型冷冻手术治疗机冷冻,每根肋间神经冷冻温度为-55℃左右,冷冻时间为90s;人自控镇痛组(PCA组,n=80):术后静脉应用镇痛泵实行人自控镇痛;对照组(n=48):采用临时肌肉注射度冷丁和口服曲马多缓释剂。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并比较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实测值。结果冷冻镇痛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弱于PCA组和对照组(χ2=74.93,15.04,P<0.05),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6.25%vs.31.25%,P<0.05);冷冻镇痛组的FEV1.0较对照组高(1.97±0.27L vs.1.39±0.14L,P<0.05)。结论冷冻肋间神经可以显著减轻接受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并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多模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单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交替分入对照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和试验组(多模镇痛)。对照组仅于手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疼痛明显时自控追加剂量,如疼痛仍无缓解,则追加吗啡皮下注射。试验组做手术切口和缝合切口时采取肋间神经保护的策略,胸腔内手术操作结束后行胸腔镜下肋间神经阻滞,胸腔内喷洒利多卡因,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按压镇痛泵和注射吗啡次数、住院时间及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分别纳入41例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肺段、手术时间等基础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18、24 h的PH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0~24 h、24~48 h按压镇痛泵次数和术后0~24 h注射吗啡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36、48 h的PHPS评分、术后24~48 h注射吗啡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行多模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静脉镇痛泵镇痛,且实施简单,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方法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科手术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胸腔镜下开胸手术并行肋问神经冷冻术镇痛的50例患者病例资料,以同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并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50例患者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镇痛方式后C反应蛋白在围手术期内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都安全渡过手术期,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都有大幅升高,行肋间神经冷冻术镇痛的实验组患者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同期行肋间神经冷冻术镇痛,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明显小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炎症反应轻,应激反应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孔式与多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阐述单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98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单孔组)148例,多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多孔组)150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单孔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盐酸哌替啶用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多孔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第3天、第7天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多孔组(P<0.01);两组术前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3个月功能状态、情感状态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多孔组(P<0.01)。结论与多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单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机体恢复,同时提高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孔和多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科两医疗组2016年1~12月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的169例患者,其中男99例、女70例,平均年龄(60.83±7.24)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孔胸腔镜组(78例)和多孔胸腔镜组(9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数据、住院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在术后疼痛管理、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单孔胸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较多孔胸腔镜组短[(3.12±0.73)cm vs.(6.38±1.50)cm,P=0.016];且术后24 h、48 h疼痛评分也低于多孔胸腔镜组(4.18±1.67 vs.6.54±1.83;3.05±1.47 vs.4.68±1.64,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靠,不仅具有更小、更美观的手术切口,而且能进一步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有独自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开胸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开胸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术后胸痛、应用麻醉药物过多及缺乏活动有关,如果术后止痛效果好,减少麻醉药品的用量,患者能早下床活动,大多数并发症可免于发生,为此,本研究旨对肌注镇痛药物、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肋间神经冷冻术后镇痛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5~65岁,BMI 19~28 kg/m~2, 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术后1、6、12 h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VB联合全麻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质量高,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我科对180例行常规后外侧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术后采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或静脉自控镇痛(PCIA),并对镇痛效果进行了比较,以完善开胸手术后最佳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应用静脉自控镇痛(IPCA)联合术中肋间神经阻滞(INB)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需要手术的肺大疱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共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罗派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组(INB+IPCA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23.63±4.10)岁,术中行INB,术后行IPCA;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组(IPCA组)38例,男33例、女5例,年龄(24.93±6.34)岁,术后行IPCA。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镇痛后副反应和肺部并发症;对患者镇痛有关的住院费用进行统计。结果 INB+IPCA组患者术后VAS、发生恶心呕吐、乏力等副反应、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需要口服止痛药物明显低于IPCA组,医疗费用无明显增加。结论 IPCA联合术中罗派卡因INB有利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在胸部术后切口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胸外科行开胸手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59.90±10.62)岁;对照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59.85±10.52)岁。试验组采用北京库蓝公司K320型冷冻手术治疗机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其下一肋间的肋间神经根部进行冷冻,对照组术后采用自控静脉泵镇痛,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疼痛情况及咳嗽、咳痰反射评分以及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 d、第3 d、第7 d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4.95,-3.14,P0.05),术后咳嗽、咳痰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t=3.023,P0.05)。试验组发生肺炎4例,未发生肺不张;对照组发生肺炎8例,发生肺不张1例。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显著减轻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患者能有效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基础上复合SAPB,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缝皮前开启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24小时QoR-40评分、VAS评分、手术总费用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小时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苏醒时间和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亦显著缩短(P0.05),术后24小时的QoR-40评分、VAS评分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与对照组(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SAPB)麻醉手法能够显著减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物用量,提高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恢复质量,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应用28F胶管与8FR弹性管胸腔引流对引流效果、疼痛程度及引流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行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8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3)与B组(n=43),分别采用28F胶管与8FR弹性管行胸腔引流;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天引流量显著多于A组(P<0.05);两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第3天疼痛评分B组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采用8FR弹性管胸腔引流可有效增加引流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引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未影响术后引流时间,价值优于28F胶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止痛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40例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组)和B组(病人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每组20(n=20);所选两组病人ASA分级、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麻醉过程中镇痛药用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在关胸前分别游离出切口部位及切口上、下各一个肋间和胸腔引流管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处理(采用北京库蓝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IT-1冷冻手术治疗机,在-50℃低温下冷冻神经90s)。B组术后静脉连接一次性微量镇痛泵行PCIA,镇痛液的配制为:芬太尼0.5mg+格拉司琼3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背景剂量2ml h~-1,PCA0.5ml/次,锁定时间15min)。分别于手术后8、12、24、48h进行术后随访,同时记录Prince Henry镇痛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并对病人术后48h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级。结果:①两组病人在术后各时段的MAP、HR和RR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术后Prince Henry镇痛评分均<3,A组在术后8h、12h的Prince Henry评分高于B组(P<0.05),其余时段的Prince Henr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病人对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估:优秀者B组高于A组,良好者A组与B组基本接近。结论:两种开胸术后的镇痛方?  相似文献   

18.
肋间神经冷冻术预防开胸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中肋间神经冷冻术对开胸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38例开胸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肋间神经冷冻组)、对照1组(硬膜外置管给药组)和对照2组(肌内注射给药组)各46例.比较三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χ2=33.6、27.6,均P<0.01),术后咳嗽、咳痰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1、2组(均P<0.01);术后肺炎和肺不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1).结论术中肋间神经冷冻预防开胸术后切口疼痛安全有效,有利于患者术后有效咳嗽、咳痰,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选患侧第10、11、12肋骨下缘与脊柱交叉点处进行阻滞,每个部位注射0.5%布比卡因5ml(含1/1 000肾上腺素),对照组每个部位注射生理盐水5m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所有患者术后如主诉腰部疼痛,VAS评分≥4分时给予肌注盐酸哌替啶镇痛,剂量为1mg/kg,两次用药间隔大于4h,术后第6天统计患者对镇痛的满意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3h内、术后4~6h试验组盐酸哌替啶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9h、10~24h、术后24h后两组间盐酸哌替啶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内试验组未使用盐酸哌替啶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对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可明显减少术后6h盐酸哌替啶用量,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杂交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根治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54例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30例行单操作孔杂交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杂交组),24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组)。术前临床分期均为Ⅰ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组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5天口述疼痛评分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组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第5天口述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方面,杂交组低于全胸腔镜组(P<0.05)。结论:单操作孔杂交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完全可达到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微创效果,手术难度较低,可操作性强,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同时,此术式可节省一定的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