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桥臂亦称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支配,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 arartery,SCA)也部分参与,而MCA主要供血范围为脑桥外侧、小脑中脚以及小脑前下侧。桥臂主要恒定由AICA的侧支供血。但因此处血供侧支丰富,很少发生梗塞。孤立的桥臂梗死少见,占急性脑梗死的0.12%,而孤立的双侧脑梗死更是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正>脑桥臂梗死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闭塞综合征的一种少见类型,孤立的双侧脑桥臂梗死更是罕见。现报道1例孤立的双侧脑桥臂梗死患者如下。1 病例患者,男,62岁,因"头晕、走路不稳6 d"入院。患者入院6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呈持续性,严重时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患者自觉双下肢无力,伴走路不稳,向左侧偏斜,双耳听力下降,无耳鸣,时有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症状持续无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13年,最高时达到220/100 mmH  相似文献   

3.
桥臂梗死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脑血管疾病中 ,单纯桥臂梗死临床十分罕见 ,现报告 1例如下。1 病例 女 ,15岁。因左侧面部麻木 2 0余天 ,伴眩晕、走路不稳 18天于 2 0 0 0年 6月 15日入院。患者 2 0天前突然感到左侧面部麻木 ,由鼻翼向周围扩散 ,2天后出现眩晕、走路不稳 ,易向左侧倾倒 ,眼前有光带左右移动 ,并出现恶心、呕吐 ,同时伴左耳鸣、耳聋 ,口角歪斜。查体 :神志清楚 ,语言流利 ,双眼球向左注视时水平眼震 ,左面部痛觉减退 ,张口下颌向左侧偏斜 ,左侧额纹及鼻唇沟略浅 ,左耳听力下降 ,左上肢指鼻试验、轮替动作及左下肢跟膝胫试验不稳 ,昂伯征 (+) ,双巴氏征…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5岁,因发作性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9d、持续不缓解伴头晕26d、言语不清加重6d人院.发病后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部CT示:脑内多发低密度影,按"脑梗死"治疗,并给予持续降压,收缩压维持在120~130mmHg,病情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5年,血压最高达240/100mmHg,平素血压维持在140~210/90~110mmHg左右,未规律治疗及监测,吸烟史60年,每天约60支.  相似文献   

5.
6.
<正>1病例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发病率很低,占后循环梗死不到1%,双侧MMI更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我院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60岁,因"头晕3天,四肢无力2天"收治入院。患者于2014年6月14日上班时突起头晕,呈旋转性,伴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性,为少量胃内容物,尚可站立行走,立即就诊于当地县医院,给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当日下午16时开始出现烦躁、全身麻木感;6月15日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仍可站立行走,6月16日出现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收集2010-01—2017-0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6例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桥臂梗死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眩晕、视物旋转、耳鸣、听力损害、行走不稳、周围性或中枢性面瘫、构音欠清、水平眼震等,其中双侧桥臂梗死4例。治疗后大部分病例预后相对较好,2例合并前循环和其他区域后循环梗死者死亡。结论桥臂梗死在后循环梗死中并不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头颅MRI检查可明确诊断。经改善循环、抗血小板等治疗后,多数病人症状可缓解。对于合并前后循环梗死患者,详细的脑血管检查,如全脑血管造影等有助于完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性,49岁。主因突发头晕2 d,言语不清、四肢无力1 d,于2013年5月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d晨起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肢体无力,症状持续存在,未予处理。入院前1 d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四肢无力,以左侧显著,并逐渐出现嗜睡。发病后6 h至我院急诊就诊,头部MRI检查显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控制欠佳,波动于17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10年前曾发生过短暂性左上肢麻木,具体经过不详,否认其他病史。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49岁。主因突发头晕2d,言语不清、四肢无力1d,于2013年5月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d晨起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肢体无力,症状持续存在,未予处理。入院前1d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四肢无力,以左侧显著,并逐渐出现嗜睡。发病后6h至我院急诊就诊,头部MRI检查显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  相似文献   

10.
11.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病,在国内报道甚少,现将我们发现的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9岁.因双下肢无力3 d于2008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便,起初未重视,今晨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遂至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  相似文献   

12.
<正>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是指延髓内侧部梗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因椎动脉或脊髓前动脉的分支闭塞引起,少数也可因为椎动脉夹层造成缺血所致[1],约占延髓梗死病例的25%,占整个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1%以下[2]。双侧MMI是更为罕见的脑血管意外,现报告1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主因头晕、右侧肢体无力3d,四肢无力、呼吸困难12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7例急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表现为头晕20例,其中伴行走不稳9例;恶心、呕吐10例,耳鸣4例,听力减退5例,水平性眼震5例,一侧眼球外展受限2例,中枢性面瘫2例,周围性面瘫3例,一侧肢体中枢性瘫痪5例,四肢瘫痪1例,一侧面部痛觉减退4例,共济失调9例.头颅CT检查示桥臂梗死10例(37%).头颅MRI检查23例患者,均示桥臂长T1、长T2、DWI高信号的新梗死灶(100%),其中21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桥臂梗死.结论 急性桥臂梗死以前庭神经和小脑损害的表现为主,以及存在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和锥体束受累的表现.MRI对其诊断的准确性很高,应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认识及对其少见病变部位的关注。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基因确诊为CAD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患者因行走不稳、言语不利入院,无家族史,查体:吐词欠清、双侧肢体共济失调、病理征阴性,头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双侧桥臂弥散受限,基因确诊提示Notch3突变。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双侧桥臂梗死,除常见病因外,需考虑到少见疾病,必要时完善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5.
正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亚型,但仅占所有脑卒中的0.5%~1.5%,双侧MMI(bilateral MMI,BMMI)则更为罕见,于1937年Davision通过尸体解剖首次发现。本研究将临床上收治的1例BMMI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头晕3 d,四肢无力1 d,加重伴言语不利12 h"入院。患者于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通过回顾、复习总结6例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桥臂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 6例患者中以女性居多,女5例(83.3%);年龄多发生于中年,其中43~54岁4例,少数发生于少年或老年;多无既往史,少数有糖尿病或冠心病病史。首发症状多以头晕为表现,病情逐渐进展,主要侵犯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外展神经以及小脑。头颅MRI示,病灶位于桥臂处,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矢状位及冠状位显示更加明显,增强示无强化。结论桥臂梗死多发生于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以头晕为主要表现,逐渐进展,应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需行头颅MRI。  相似文献   

17.
<正>位于大脑纵裂底部的胼胝体是大脑中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皮层的广泛区域最大的脑白质连接纤维束。胼胝体同时接受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双重血供,有效的侧支循环能保证其供血,因此发生胼胝体梗死比较少见,出现双侧胼胝体梗死更是罕见。1病 例患者,女,33岁,右利手,因右侧肢体麻木、乏力9 d于2018年10月9日入院。入院前9 d患者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麻木、乏力,症状持续存在,无加重及缓解;感右侧肢体不受意识支配,不能完成穿衣、穿裤、刷牙  相似文献   

18.
正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是较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梗死的0.5%~1.5%。最早是由Spiller于1908年提出。1937年Davison首次在尸检中发现并首次描述了MMI的血管发病机制,常累及脊髓前动脉(ASA)和椎动脉(VA)的闭塞。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则更罕见,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四肢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深感觉丧失、舌下神经麻痹以及延髓球部功能障碍,可伴或不伴有呼吸功能衰竭,早期症状和体征极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混淆,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自2008年开始无明显诱因渐起双上肢乏力,为双上肢上举及持物时无力,3年来患者症状呈持续对称性发展,出现双上肢上举不能,手指伸屈无力,双上肢肌肉萎缩伴"肉跳"感。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年,服药控制,血糖控制良好。先后被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肯尼迪病"、"副肿瘤综合征"以及"运动神经元病"等,给予复合维生素、改善微循环药物等治疗,症状无好转。近半年来患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