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呼吸道感染已成为手术病人并发感染的首位原因,其病原菌的变迁是动态的,目前革兰阴性(G-)杆菌是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G+)菌和真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主要致病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积极应对策略包括:科学、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围手术期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神经外科医院肺部感染易感因素及病原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医院肺部感染易感因素、病原体的构成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有效预防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2003年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对确诊医院肺部感染274例患者的主要病原体进行药敏试验测定。结果肺部感染是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首要易感部位,占院内感染的85.6%;细菌学检查共检出病原茵580株,为铜绿假单胞菌(156株,占26.89%)、金黄色葡萄球菌(119株,占20.58%)、肺炎克雷白菌(83株,占14.40%)住居前3位。结论肺部感染与脑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耐药菌株是院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定期行药敏实验,依据药敏实验调整用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NCU)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加强无菌操作,应用气道湿化、胸部物理疗法、气道管理、口腔护理等方法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170例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及护理,治愈122例,死亡48例。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质控,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者的心电图特征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50例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者作为观察组,另选200例尘肺病无肺部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12导联常规心电图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133例(88.7%),对照组患者中共110例(55.0%)检出心电图异常。观察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居前3位依次为窦性心动过速(62.0%)〉房性期前收缩(44.7%)〉房性心动过速(25.3%)。对照组由高到低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18.5%)〉房室传导阻滞(14.5%)〉窦性心动过速(8.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居前3位依次为HR〉120 bpm(85.8%)、V1 R/S≥1并V5 R/S≤1(67.3%)、肢导联P波≥0.22 m V(65.5%),对照组依次为肢导联P波≥0.22 m V(62.7%)、V1 R/S≥1并V5R/S≤1(52.7%)、直立部分高度(PV1双向波直立尖角)〉0.07 m V(47.3%)。观察组患者以细菌感染(71.3%)为主,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20.5%)最高,其余依次为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19.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7%)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12.0%)。结论密切观察尘肺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有助于对患者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泌尿道感染可分为院外感染和院内感染,妇女尤其妊娠妇女易感性强。作者对院外获得的有症状的泌尿道感染患者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对象为临床怀疑泌尿道感染的患者1048例,其中男560例,女488例,年龄1~92岁,平均36岁。让患者用无菌盐水清洗外阴后,将中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对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全面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以及对全面流程管理的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7.5%)、肺部感染率(12.5%)以及病死率(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5%、27.5%和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59、P = 0.004,t = 3.395、P = 0.032,t = 3.483、P = 0.025);研究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13.9±5.7 d)显著低于对照组(25.2±4.9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867、P = 0.013);研究组患者对全面流程管理的满意度(82.5%)显著高于对照组(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269、P = 0.000)。 结论全面流程管理有利于降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率以及病死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不同临床表现肺部感染者的细菌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抗感染对策。 方法根据208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分为呼吸道症状组(RS)、全身症状组(SS)及综合症状组(CS)共3组,取其痰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培养,培养菌株232株,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 结果CS组混合感染(19.13%)较RS组(4.00%)和SS组患者(11.39%)显著上升(χ2= 5.41,P=0.01);RS组患者革兰阳性球菌(G+C)感染仅占20%,SS组患者G+C感染占69.6%,CS组患者G+C感染为33.9%(χ2= 9.90,P=0.001);RS组患者革兰阴性杆菌(GB)感染占76%,SS组患者GB感染仅占25.3%,CS组患者GB感染为59.3%(χ2= 14.87,P=0.001);RS组患者葡萄球菌对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青霉素、利福平、头孢呋辛和头孢唑肟耐药率显著低于SS组和CS组(P均< 0.05)。SS组患者链球菌对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头孢呋辛及头孢唑肟耐药率显著低于CS组(P均< 0.05);SS组患者ECO对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及头孢唑肟耐药率显著低于CS组(P均< 0.05);RS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噻汚、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显著低于SS组和CS组患者(P均< 0.05);RS组患者中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噻汚、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及氨苄西林耐药率显著低于SS组和CS组患者(P均< 0.05)。 结论糖尿病合并不同临床表型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谱分布存在差异;针对以上感染特点有助于指导临床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8.
腹腔感染细菌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目前腹腔感染的致病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85例因腹腔感染入院患者,分离标本包括胆汁、阑尾腔内容物、腹腔液、切口分泌物等。采用VITEK自动分析鉴定仪进行需氧菌分离鉴定,采用VITEK-Ams ani软件、VITEK厌氧菌鉴定卡进行厌氧菌分离鉴定。结果 (1)在185例标本中,细菌阳性检出率为74.6%,其中需氧检出率占75.62%,厌氧菌占24.38%;(2)需氧菌中以大肠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士提前应用呼吸训练对肺部感染者在磁共振(MRI)检查中的应用成效。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拟接受MRI检查的肺部感染者8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观察组平均年龄为(56.0±3.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6.4±3.3)岁。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基础护理和呼吸评估,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MRI检查前120 min开始接受呼吸训练,比较两组患者MRI的图像质量及检查耗时。 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MRI检查,观察组患者MRI检查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U = 3.85、P = 0.000);观察组患者的图像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67% vs. 76.19%,χ2 = 8.704、P = 0.003)。两组患者行MRI平扫,观察组患者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11.3±1.7 min vs. 14.2±2.2 min,t =-6.81、P = 0.002)。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组患者检查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4.1±1.0 min vs. 4.1±1.0 min,t =-3.92、P = 0.005)。 结论呼吸训练能够提高患者行MRI检查时的配合度,从而减少由自主性运动引起的MRI图像伪影,提高成像质量,减少检查时间,对小病变的检出率以及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例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为控制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控制和减少其医院感染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1月入住神经外科的2111例患者采取目标监测及回顾性调查。结果神经外科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菌居多;年龄≥60岁的感染率大于〈6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管切开/辅助使用呼吸机、留置尿管的感染率分别为71.67%、19.28%。结论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例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年老患者为易感人群,危险因素有昏迷程度、侵入性操作、手术治疗等。并须注意耐药菌的控制,严防和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暴发。  相似文献   

11.
肺部感染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1].肺部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而且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为探讨腹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人民医院外科上腹二类以上手术患者中并发术后肺部感染状况.  相似文献   

12.
王伟 《浙江创伤外科》2005,10(2):126-127
医院感染是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患者死亡的严重因素.为此,本调查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术后腹部感染的腹腔引流液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  陈瑜  郑树森 《腹部外科》1999,12(4):168-169
对本科三年间术后腹部感染的100 例腹腔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检出77 例病原菌阳性, 共分离出97 株菌株: 革兰氏阳性球菌36 株(37.1% ), 革兰氏阴性杆菌51 株(52.6% ), 酵母样真菌10 株(10.3% )。肠球菌属列检出菌首位(27.8% ), 以肠球菌合并其它菌群感染的占混合感染的90.5% 。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具有高度耐药性: 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为2.8% );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1.4% , 27.5% )。说明: 外科医生在努力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保持局部引流通畅的同时, 要时刻注意菌群的改变和耐药菌株的增加, 并及时调节抗生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细菌学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材料与方法:取79例作腹腔脓液培养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导致肠外瘘的原因分别为胃肠手术30例(38.0%),外伤27例(34.1%),胰腺手术和重症胰腺炎14例(17.7%),肝胆手术4例(5.1%),腹腔放疗或化疗后4例(5.1%)。结果:共培养细菌153株,其中居前十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8株(25%),铜绿假单胞菌19株(12%),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1%),阴沟肠杆菌16株(10%),肺炎克雷伯菌13株(8%),鲍曼不动杆菌6株(4%),摩根摩根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各5株(各3%),普通变形菌、粘质沙雷菌和粪肠球菌各4株(各3%)。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22株(79.7%);革兰阳性菌为31株(20.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平均为41%(21例)。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甲氧西林耐药(MRSA)。结论: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呈ESBL阳性者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全为MRSA。这些致病菌均属多重耐药。因此,对肠外瘘合并腹腔感染者,除手术治疗外,还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2011至2013年收治的2 458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征,研究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6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57%1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是呼吸道、手术伤口和胃肠道,分别占32.80%、25.81%和15.05%。186例医院感染者共分离出72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59.72%),革兰阳性菌24株(占33.33%)和真菌5株(占6.94%)。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鲍曼不动杆菌,为16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和大肠埃希菌10株。单因素分析显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术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尽早去除置留管道,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医院获得性肺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将20例经手术取出的肾盂鹿角形结石或多发性结石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锯开,刮取其表层、中层与核心层的碎屑浸液作细菌培养。结果各层可堵养出细菌者6例,其中以大肠杆菌为主.将结石同时作化学定性和红外光谱分析,大多数(90%)为碳酸磷灰石,与一般文献报道以磷酸镁铵为主略有不同。因而可认为由于感染源、饮食习惯和环境的不同,各地区“感染石”的成份可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