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儿童糖尿病临床热点儿童1型糖尿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儿童1型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与碳水化合物计算关注1型糖尿病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在儿童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疗效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1型糖尿病(T1DM)患儿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和胰岛素用量的因素.方法 本院内分泌科2003-2008年收治的T1DM患儿68例.对其进行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将其分为初诊组和复诊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并酮症酸中毒(DKA)和非DKA组,观察影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因素,在年龄、初诊、感染和并DKA等情况下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结果 68例患儿均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天数为(4.37±1.60) d,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1.22±0.34) U/(kg·d);初诊组和复诊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a>0.05);非感染组达标时间明显均较感染组、并DKA组短(Pa<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并DKA组基础胰岛素用量大(Pa<0.01),小年龄组胰岛素输注管堵塞和发生低血糖例次明显多于大年龄组儿童.结论 胰岛素泵的使用在T1DM患儿存在着差别,小年龄组胰岛素泵使用要慎重.  相似文献   

3.
Luo XP  Wu W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09-412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发生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出现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儿童和青少年中以l型糖尿病最为多见,而胰岛素治疗则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必不可少的血糖调控手段.ISPAD早在1995年和2000年发布了第一版和第二版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南开始强调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自此全世界广泛开展胰岛素强化治疗,而胰岛素泵也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得以推广使用.在2003-2005年间,加拿大糖尿病协会率先于2003年发布了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特别指出2型糖尿病患儿出现有症状的高血糖时也需要给予胰岛素治疗;而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亦分别根据大量的临床循证研究制定了各自的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在上述指南及新近临床循证研究的基础上,ISPAD于2009年发布了新的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强调胰岛素类似物和胰岛素泵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并指出进行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的关键.尽管指南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但胰岛素自始至终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规范应用胰岛素则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方案、剂量调节和治疗时机等.这些都对儿科内分泌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尚没有符合国情的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诊疗指南或共识,在糖尿病管理和胰岛素应用上存在许多问题和混乱,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4.
儿童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观点已被大多数儿科糖尿病专家所接受.其目的 是尽可能模拟正常机体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但由于儿童患者生理发育及心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使方案的实际落实面临诸多困难.合理、安全并成功实现儿童患者良好血糖控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经过医药专家的多年努力,临床已经拥有能够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医疗手段.文章就目前用于强化治疗儿童糖尿病的速效胰岛素和不同胰岛素注射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儿童1型糖尿病并酮症或酮症酸中毒(DK/DKA)的疗效。方法本院内分泌科2003~2005年收治的1型糖尿病并DK/DKA患儿43例,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予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比较二组患儿血糖、尿酮体、血pH值变化,住院时间长短。结果1.治疗组血糖下降相对稳定,纠正酸中毒后无反复。2.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低血糖,对照组2例出现。3.住院时间治疗组[(11.92±4.72)d]较对照组[(17.35±4.83)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并DK/DK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对糖代谢的影响 ,随访10例胰岛素泵治疗的T1DM患儿 ,分别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前、后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胰岛素用量、严重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发生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后HbA1c 显著下降 ,治疗前为8.97 %±1.69 %,治疗后为7.51 %±1.17 % (t=2.52 ,P<0.05) ;胰岛素用量无显著下降 ;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表明胰岛素泵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 ,明显降低HbA1c,减少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是儿童及青少年T1DM常规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1型糖尿病患儿皮下连续输注胰岛素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 (CSII)与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 (MSII)治疗 1型糖尿病(T1DM)疗效。方法 利用CSII控制血糖为一组。MSII控制血糖分为两组 ,A组予MSII合用二甲双胍 ;B组单用MSII;并测定 3餐前后及凌晨 2∶0 0时血糖。结果  3组血糖均可控制达标。CSII平均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明显短于MSII组 ,A组达标天数也短于B组。结论 CSII控制血糖 ,达标时间短 ,血糖平稳下降 ,能够抑制黎明现象 ,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低 ,适合T1DM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索(CSII)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对11例1型糖尿病患儿(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10.4岁±2.3岁),以普通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按(0.5~1.0)U/(kg·d)持续皮下注射。同时设与胰岛素泵组患儿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型糖尿病患儿11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胰岛素剂量(0.5~1.0)U/(kg·d)。结果:①胰岛素泵组患儿治疗前的血糖(22.3±7.9)mmol/L与对照组(23.7±5.2)m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48,P>0.05);胰岛素泵组病儿血糖降至病情满意控制时需要(6.8±1.9)d,与对照组(9.1±1.7)d相比较,t=2.90,P=0.009,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②胰岛素泵组患儿胰岛素的昼夜总基础量平均为(0.49±0.10)U/kg,餐前大剂量平均为(0.45±0.08)U/kg·两者之比约为1.1:1,F=1.2136,P=0.2484。③平均日间基础量为(9.4±2.6)U,夜间基础量平均为(4.7±1.9)U,两者之比为2:1,F=24.0762,P=0.0001。提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用于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取得比常规治疗方法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Ѫ�Ǽ����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情况,寻找评价和改善血糖控制的方法。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内分泌科门诊随访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3.1±4.5)岁,病程(5.5±3.4)年,其中21例采用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MDI),另7例使用胰岛素泵连续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动态监测血糖3d,同时指尖血糖监测≥4次/d。结果(1)研究对象体重指数(BMI)为(19.4±3.0)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8.4±1.6)%。CSII组HbA1c(8.2±1.0)%,MDI组HbA1c(8.5±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CGMS发现22例77次餐后2h高血糖,CSII组4例(57.1%),每例出现1次,MDI组18例(85.7%),每例出现(4.1±2.5)次,差异显著(P<0.01);(3)CGMS发现17例79次低血糖,持续时间(76.6±92.8)min,而指尖血糖监测仅发现19次低血糖;白天低血糖持续时间(41.5±39.1)min,夜间(112.4±117.1)min,夜间低血糖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白天(P<0.01)。(4)HbA1c≤8%组餐后高血糖发生率低于HbA1c>8%组(P<0.05),而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1型糖尿病患儿多数存在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发现血糖异常波动的有效工具。动态血糖监测对指导1型糖尿病治疗,调整胰岛素剂量,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泵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 将2005-2008年收治的1型DKA患儿64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血精变化、DKA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血糖下降相对稳定,酸中毒纠正时间治疗组[(16.91±4.223)h]短于对照组[(23.31±3.797)h](P<0.001),且无反复.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低血糖,对照组出现1例.住院时间治疗组[(15.63±2.458)d]短于对照组[(20.88±3.348)d](P<0.001).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索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危重儿常伴应激性高血糖,这种急性一时性的高血糖可产生有害的病理生理效应。在重症监护病房已经推广应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儿童应用仍存在争议。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推行强化胰岛素治疗,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从而调节胰岛素的用量,较好的控制了血糖,减少了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疾病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儿童1型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可行性。方法 将在我院住院的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儿12例,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分别使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常规胰岛素的用量为0.05~0.10IU/(kg.h),观察血糖、β-羟丁酸、尿酮体的变化,结果 ⑴两组患儿的血糖在使用量为0.05~0.10IU/(kg.h)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中西结合治疗经验,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临床症状、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16例患者均为肥胖儿,中医辨证属脾肾亏虚、痰湿内盛者14例,气阴两虚、胃热津伤者2例;经治疗3个月后,患者平均体质量下降6.7kg;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者12例;3例血糖稍高于正常值高限,继续予前治疗1个月后血糖控制至正常水平;1例血糖仍得不到控制予加用二甲双胍片口服1个月后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半年后停药血糖控制稳定。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主要表现为超重;中医辨证以脾肾亏虚、痰湿内盛为主;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多数患者在体质量减轻及中医体质改善后,血糖可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已确诊的1型糖尿病(T1DM)患儿病程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情况。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聊城儿童医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12家医院登记系统为基础调查多中心1995年12月至2014年6月胰岛素治疗下的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发生DKA的频度和诱发原因。其中,T1DM确诊后发生的第1次DKA为组1A,第2次DKA为组1B。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T1DM患者血糖控制状况横断面调查病程中无DKA发生者为对照组,即组2。结果 12家医院共新诊断了1676例T1DM患儿,其中89例患者在病程中发生了100次DKA,发生比率为5.3%(89/1676),发生频率为5.9%(100/1676)。且各中心的DKA发生比率不同,波动在1.1%~24.1%之间。组1A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31±3.03)% vs.(8.26±1.53)%,P<0.01]及胰岛素剂量[(0.85±0.42)IU vs.( 0.71±0.31)IU,P<0.01]明显高于组2。组1A的胰岛素泵使用率高于组2(25.0% vs. 11.2%,P=0.01)。而且,前者的自我血糖监测达标率(12.1% vs. 40.1%, P<0.01)及复诊次数达标率(21.2% vs. 46.6%,P<0.01)明显低于后者。组1A的DKA诱因主要是感染(33.7%)、中断胰岛素注射(21.3%)、饮食异常(20.2%),1例患者为胰岛干细胞移植后DKA。组1B仍以感染为主要诱因(4/10),1例患者因为胰岛素泵故障而发生DKA(1/10)。不同病程内发生的DKA诱因分布不同(P<0.01),1年内主要以中断胰岛素注射为主,占39.3%(11/28);1年以上中断胰岛素注射仅占13.1%(8/61),主要以感染(22/61)和饮食异常(16/61)为诱因。DKA发生率高的医院主要是以感染为诱因,达50%(12/24),而DKA发生率低的医院感染诱因占28.1%(18/64)(P<0.01)。结论 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DKA发生率为5.3%,各中心不同,最高达24.1%。DKA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差,不能规律的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及门诊复诊,应该强化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泵使用者及胰岛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成为新的教育关注点。DKA发生率高的医院需要强化患者学习感染时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忠  沈水仙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0):752-753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生治疗。美国和加拿大合作的DCCT(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研究资料显示,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能有效延缓和减少1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强化治疗包括每天多次血糖测定和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型和剂量,模拟内源性的胰岛素释放,以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1型糖尿病(T1DM)患儿应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治疗对血糖控制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91例应用CSII方式治疗1年以上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再发生情况,通过与75例应用MDI治疗的T1DM患儿...  相似文献   

17.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以胰岛β细胞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虽然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治愈T1D。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威...  相似文献   

18.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是否存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水平的异常,为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开辟新的医学途径。方法检测并分析5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30例健康儿童血清胰岛素、IGF1水平及血压。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胰岛素、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肥胖的程度不同,血糖、胰岛素、IGF1水平亦不同。对照组、轻、中、重度肥胖组的血糖、胰岛素、IGF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9~14.82,P均<0.05)。重度肥胖组儿童的血糖浓度高于对照组和轻度肥胖组(P<0.05),而IGF1水平低于其他三组;中、重度肥胖儿童血清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及轻度肥胖组(P<0.05);单纯性肥胖儿童血压高于健康儿童(P<0.05),高胰岛素血症的肥胖儿童血压明显高于胰岛素正常的儿童(P<0.01)。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IGF1水平低于胰岛素正常的儿童(P<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尤其是重度肥胖儿童,存在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IGF1水平低下及高血糖;IGF1水平下降是单纯性肥胖儿童物质代谢紊乱的危险信号,是肥胖儿童未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又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很快。儿童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近3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47%、17%和14%[1],因此儿童糖尿病不仅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与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T1DM)患儿不同依从性的原因与对策。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T1DM患者278人次,采用自行设计的T1DM胰岛素泵治疗调查问卷,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结果T1DM患者278人次中,85.25%(237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14.75%(41人次)拒绝胰岛素泵治疗。<3岁患者中58.33%(21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3岁患者中89.26%(216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3,P<0.01);第1次接触胰岛素泵者208人次中82.69%(172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曾使用胰岛素泵或是否接触过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中92.86%(65人次)同意胰岛素泵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P<0.05)。同意胰岛素泵治疗者与拒绝胰岛素泵治疗者对T1DM的认识得分(t=2.11,P<0.05)和对胰岛素泵的认识得分(t=10.53,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由同意改为拒绝胰岛素泵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有异物感、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发生低血糖;由拒绝改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