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聚丙交己内酯(polylactide-co-caprolactone,PL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胶原蛋白与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网片复合,在污染环境下修补大鼠腹壁缺损后粘连情况和修补效果,比较3种复合补片特点及一期修补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3只,体重150~250 g,随机分为3组(n=31):PP/PLC复合补片组(A组),PP/HA/PLC复合补片组(B组),PP/胶原蛋白/PLC复合补片组(C组)。各组取1只大鼠小肠制备污染源匀浆。其余大鼠制备直径约1 cm的腹壁疝模型后,根据分组将直径1.5 cm的复合补片缝合于腹壁缺损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30、60、90 d处死大鼠,大体观察腹腔脏器粘连情况;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0~70 d共6只大鼠死亡,其中A组2只,B组3只,C组1只;死亡原因均与补片修补无关。术后各时间点各组均见腹腔脏器与补片粘连,主要为肠管、网膜、肝。按照修正的Katada粘连评分方法,术后30、60 d各组间粘连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C组粘连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30 d各组补片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出现且胶原分泌增加,可吸收材料残留;60 d时补片周围炎性细胞较前减少,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分泌较前增加,各组仅见PLC残留;90 d时成纤维细胞日趋成熟,可见胶原充填,腹腔面可见间皮层逐渐形成,各组残留PLC较前减少。结论 在污染环境下,PP/胶原蛋白/PLC复合补片在腹腔粘连及局部组织反应方面均优于PP/PLC及PP/HA/PLC复合补片,更适于一期修补大鼠腹壁缺损,但其远期效果及安全性仍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组织补片在污染或感染环境下一期修补大鼠腹壁缺损时耐受感染的能力。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清洁(A组)、污染(B组)、感染组(C组)3组,每组20只,另设空白对照组1只,采用切除全部腹壁肌肉的方式制备腹壁缺损模型,清洁组直接用补片修复缺损;用大肠稀释液涂抹补片、腹壁切口制备污染模型,后一期修补缺损;大肠纵向切开0.3 cm形成肠瘘制备感染模型,然后以脱细胞基质补片一期修复腹壁缺损。术后7 d、14 d各组分别处死一半大鼠,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补片感染情况并取补片及周围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A组、B组实验大鼠均无死亡,C组术后1周内死亡4只,均因肠瘘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大量积液死亡。术后7 d污染、感染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清洁组(P=0.004);术后14 d各组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7 d污染组炎性反应明显较清洁、污染组严重,而在纤维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耐受感染的角度考虑,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组织补片可用于一期修补污染或感染状态下腹壁缺损,该补片具有较强的耐受感染能力,其内在机制可能与炎性细胞容易进入补片及早期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晚期行宫内手术修补胎羊腹壁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8只孕110~115 d的健康山羊,体重14~22 k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可吸收缝线组(A组,3只)及生物型补片组(B组,5只)。两组首先切除胎羊全层腹壁分别制备大小约5 cm×1 cm及5 cm×2 cm的腹壁缺损模型后,分别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及两层生物型补片修补腹壁缺损。观察术后母羊及出生后小羊一般情况;于出生后第10天处死小羊观察腹腔内粘连情况,并取切口瘢痕组织行生物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共3只母羊流产,其中A组1只,B组2只;其余母羊均顺利娩出小羊。A组小羊腹壁切口愈合好,瘢痕呈线形,腹腔内粘连轻;瘢痕厚度为4~5 mm。B组小羊腹壁切口均未完全愈合,腹腔内粘连轻;瘢痕厚度为3~4 mm。生物力学测定A组瘢痕组织皮条断裂力为16、20 N,B组为10、14、18 N。组织学观察示,A组瘢痕组织范围小;B组见皮肤溃疡面和其下的纤维结缔组织,伴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孕晚期行宫内手术修补胎羊腹壁缺损可行;对于腹壁缺损较小者可直接缝合修补,缺损较大者可采用生物型补片修补。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防粘连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应用于大鼠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并验证该补片腹腔内的防粘连效果,为新型补片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成年Wistar大鼠平均分成2组(每组24例),分别为聚丙烯组(PP组)、防粘连复合补片组(PP/BC组)。每组再随机平均分成2个亚组(每组12例),即短期组(10 d)和长期组(60 d),分别予植入后10 d和60 d肉眼观察补片粘连情况,并取补片及其周围腹壁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及评价各组补片的抗粘连效果。结果术后第1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防粘连评分明显优于聚丙烯补片(P0.05)。复合补片周围新生细胞外沉积较多(P0.05),腹腔侧有更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覆盖,较少的炎细胞浸润(P0.05)。术后第6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粘连评分与聚丙烯补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细胞浸润较多、多核巨细胞浸润较少(P0.05)。结论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腹腔内修补的防粘连效果较佳,是一种潜在的腹腔内防粘连疝补片,但能否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部分可吸收腹壁疝修补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聚丙烯网(polypropylene mesh,PPM)+壳聚糖膜部分可吸收复合材料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单纯PPM修补组(Ⅰ组),PPM+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修补组(Ⅱ组)和商品化防粘连复合补片组(Ⅲ组)。手术造成腹壁缺损,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补片修补,术后分期进行腹腔内粘连评分,组织学检查及抗张强度的测定。结果 Ⅰ组大鼠术后各期腹腔粘连明显高于Ⅱ组及Ⅲ组(分别P〈0.05),而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术后90d观察,Ⅰ组网片表面新腹膜的生长不规则,Ⅱ组网片表面有光滑、完整的新腹膜间皮细胞形成,Ⅲ组网片表面则没有新腹膜形成,而是形成纤维素性包裹层。术后60、90d,三组网片修复腹壁缺损后的抗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中利用PPM与壳聚糖膜这两种廉价材料组合后设计的部分可吸收复合网片,可安全放置腹腔,能有效的防止术后的粘连,并维持良好的修复强度,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种新型国产复合补片修补腹壁缺损的效果,客观评价三种补片的防粘连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12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随机分为4组:①聚丙烯(PP)+聚丙交己内酯(PLC)组;②PP+透明质酸(HA)/PLC组;③PP+胶原/PLC组;④PP+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组,每组30只。切除直径约1cm的大鼠全层腹壁,以直径1.5cm的补片进行修补,分别于术后30、60、90及180d处死,每次处死5只,根据Nair评分标准进行粘连评分,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未出现死亡,在各时间点均出现腹腔粘连,主要为网膜、肠管。术后各时间点,PP+胶原/PLC组粘连评分均低于PP+e-PTFE组(P<0.05)。PP+HA/PLC组和PP+PLC组粘连评分与PP+e-PTF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各时间点,各组补片周围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出现及胶原分泌,随时间推移炎症细胞逐渐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胶原分泌增多。术后30d胶原及HA层消失,PLC层出现断裂,在术后180dPLC层尚未被完全吸收,在4种补片腹腔面均有细胞或组织覆盖,将补片与腹腔内容物隔离,胶原/PLC复合补片的隔离层的连续性最好。结论 PLC、HA/PLC和胶原/PLC三种国产复合补片在动物实验中均具有良好的防粘连效果,其中胶原/PLC复合补片的防粘连效果最佳,且价格低廉,适于大众普遍使用,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结合载银载药的补片在大鼠感染模型中的抗菌效果,对其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探讨新型补片降低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普通聚丙烯补片组(A组),新型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组(B组),并制备大鼠腹壁感染模型,将两种补片置于皮下,对比观察2组大鼠术后3、7、14、28 d的伤口感染及愈合情况,并于术后28 d处死大鼠,同时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3 d观察到2组均出现炎症反应,伤口红肿、愈合欠佳,A组于术后7、14、28 d,均观察到伤口有脓液渗出,伤口愈合差;B组于术后7 d观察到与A组对比明显伤口无脓液渗出,愈合情况较好,并于14 d,达到完全愈合,无感染迹象。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28 d,光镜下聚丙烯补片组依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毛细血管生长。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组组织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IL-6分析,B组较A组炎症反应明显较轻。结论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在大鼠腹壁下感染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远期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应用国产善释防粘连复合疝修补片与同类进口产品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患者中行腹腔内的修补手术,探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二组,试验组使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对照组使用进口同类补片,每组各25例患者。记录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通过超声检查,记录术后7d及术后3个月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对疝修补片的防粘连性能做出客观评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二组的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数、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术后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腹外疝及腹壁缺损腹腔内修补的国产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电纺丝纳米白芨覆膜生物补片作为修复重建腹壁缺损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白芨纳米纤维,覆膜于生物补片,得到电纺丝纳米白芨覆膜生物补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静电纺丝膜的形貌与结构。取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体质量200~280 g,随机分为电纺丝纳米白芨覆膜生物补片组(实验组)和普通生物补片组(对照组),制备大鼠腹壁缺损模型(缺损面积2 cm × 2 cm),分别使用以上两种补片完成一期修复,术后12 d处死大鼠,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生物补片纤维粗细不均一,有蜘蛛网状纤维,利用静电纺丝制备的白芨电纺丝纳米白芨覆膜生物补片形态相似,纤维表面光滑且形貌良好。术后12 d实验组大鼠组织重建速度要快于对照组。结论 电纺丝纳米白芨覆膜生物补片是可用于腹壁缺损的理想材料,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远期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小白猪1头,取背部及两侧皮肤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2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2.2~2.3 kg,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20)。对照组制备5.0 cm×0.5 cm腹壁缺损,单纯缝合关闭缺损。实验组制备5.0 cm×2.5 cm腹壁缺损,用同样大小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简称"补片")修复,补片基底膜面朝向肠管。术后观察是否有疝形成,比较两组腹腔内脏器粘连情况,以及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和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最大张力,组织学观察补片是否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及其在体内的生物学转归。结果实验动物均无疝形成。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和腹壁融为一体,补片皮肤面和脏器面均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补片处于新生组织掺入重建过程。实验组1只动物补片和腹腔内脏器粘连较重(2级),5只发生了轻微粘连(1级),12只无粘连(0级);对照组1只轻微粘连(1级),5只无粘连(0级);两组粘连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8,P=0.425)。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最大张力为(13.0±5.5)N,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为(13.6±4.0)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83)。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中有大量小血管,并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补片边缘偶见巨噬细胞,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由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术后6个月,补片及周围炎性反应消退,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补片和肌筋膜层由有纤维结缔组织愈合。结论补片修复兔腹壁缺损取得了较好效果,补片-腹壁肌筋膜层愈合,其吻合处的力学强度达到了自体腹壁单纯缝合吻合的力学强度,补片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修复腹壁疝的胶原蛋白合成功能的优劣,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nano-bionic and anti-adhesive compound hernia patch,NT)组,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patch,PP)组及聚酯补片(polyester patch,PE)组,构建腹壁疝模型。根据分组将大小约3 cm× 2 cm的3组补片缝合于腹壁缺损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4、6、8周处死大鼠各10只,大体观察腹腹壁手术区域胶原组织形成情况;剪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胶原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Western bolt分析各组腹壁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 结果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均良好,未出现死亡等不良事件;腹壁手术区域,NT组触感柔软,异物感较少,未见明显腹腔脏器突出,纤维组织生长情况良好;PP组触感较僵硬,皮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长入,异物感较重,纤维组织生长情况一般;PE组大鼠腹壁修复区触感僵硬,皮下可见较多新生血管长入,纤维组织生长较好。组织学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NT组修补效果优于PP、PE组,NT组Ⅰ型胶原表达更多,Ⅲ胶原表达更少,比例更加合理,纤维结构更加成熟稳定。组织蛋白含量:随着时间推移,术后各组Ⅰ型胶原蛋白随着时间进展逐步增加,而且NT组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PP组及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及术后8周NT组的Ⅰ/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基本保持在4∶1左右,较术后4周明显增加,而且在各个时间点上NT组均高于PP、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常规腹壁缺损无张力修补术过程中,NT补片在组织重构过程中比PP及PE补片更早形成成熟稳定的纤维结构,提供更加稳固的修复效果,适用于目前常规的腹壁疝修补,尤其是巨大腹壁缺损引起的腹壁疝。  相似文献   

12.
小肠黏膜下层与聚丙烯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小肠黏膜下层(smallintestinalsubmucosa,SIS)和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mesh,PPM)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SIS用于腹壁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50g。手术造成2cm×2cm全层腹壁缺损,随机分为两组(n=50),分别采用相同面积的SIS和PPM修补。术后1、2、4、8和12周分批取材(每时间点10只),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腹壁抗张强度测定、腹腔内粘连情况评价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动物成活95只,均健康。两种材料未导致动物不良反应,无疝瘘发生,缺损得到完整修复。术后1周,SIS组的腹壁抗张强度值为204.30±5.13mmHg(1mmHg=0.133kPa),PPM组为240.0±10.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周两组在300mmHg的腹腔压力下均未发生破裂。术后各期SIS组的腹腔粘连程度及强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P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两组均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最终均为纤维结缔组织修复。结论SIS和PPM均能有效修复大鼠2cm×2cm腹壁全层缺损。SIS在生物相容性和抗腹腔粘连方面优于PPM,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聚丙烯补片经丝素蛋白涂覆后,其表面粘连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rague-Dawle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只.按组于腹腔内分别植入丝素蛋白涂覆聚丙烯材料(丝素面朝向腹腔,聚丙烯面朝向腹壁)和聚丙烯补片,于术后3、7、14、90 d分批处死大鼠,比较植入补片表面粘连程度及粘连面积,并行病理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丝素蛋白涂覆聚丙烯材料组,术后3、7、14、90d检查基本无腹腔内粘连形成,补片表面粘连面积占总面积的(6.04±4.78)%,粘连程度为(0.8±0.4);单纯聚丙烯组全部大鼠术后并发腹腔内粘连面积占总面积的(86.61±12.25)%,粘连程度为(3.4±0.6),有5只(5/20,25.0%)大鼠分别于术后2~9d因肠管与聚丙烯粘连引起肠梗阻或肠瘘死亡,两组的术后腹腔内粘连面积和粘连程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丝素材料能促进腹膜间皮细胞长入,于聚丙烯补片表面腹膜化,形成新的间皮细胞层,可有效降低聚丙烯补片与腹腔内器官发生粘连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纳米仿生补片在腹壁疝修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5只,通过建立兔腹壁肌肉缺损区的疝模型,术后1周观察动物腹壁突出情况。采用一期修补的方式,使用新型纳米仿生补片无张力修补腹壁疝,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取出包括网片在内的腹壁全层,做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未发现手术及麻醉并发症,也未发现补片感染的案例,所有修补模型未发现复发。新型纳米补片几乎不引起腹腔粘连,术后6个月内新型纳米仿生补片变性吸收,胶原纤维增生,被结缔组织所替代,逐渐形成一致密结缔组织层。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切除腹壁2 cm×3 cm全层腹壁组织结构获得稳定的动物疝模型,此新型纳米仿生补片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腹外疝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修补大鼠全层腹壁缺损的可行性,并与涤纶布补片修补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脑膜建补片和涤纶布修补12对大鼠全层腹壁缺损,术后2、8、16周分批处死大鼠采集标本,观察创面感染情况、缺损愈合速度、缺损愈合组织的厚度、镜下病理情况.结果 脑膜建补片组大鼠无死亡,12例缺损全部修复成功.涤纶组大鼠死亡2例,10例缺损修复愈合.脑膜建补片组织愈合较快,镜下炎症反应较轻,但愈合组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膜建补片能很好地诱导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腹壁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于腹壁或侵犯腹壁的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巨大腹壁缺损的修复方法 .方法 本组20例,腹壁恶性肿瘤12例,其中腹壁横纹肌肉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腹膜后及腹腔恶性肿瘤侵犯腹壁8例,其中腹膜后恶性肿瘤3例、横结肠癌1例、升结肠癌右半结肠切除术后2~3年局部复发3例、肾癌术后5年腹壁种植复发1例.采用自膨式聚丙烯和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行修复手术.观察术后并发症、修复成功率.结果 术后一期愈合20例,无皮下积液,无切口感染、裂开和切口疝发生,未见修补材料与肠管粘连,修复成功率100%.随访20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9.3±3.4)个月.补片与腹壁相容性良好,无局部炎症反应;均未发现材料与肠管粘连,无切口疝形成,腹壁修补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自膨式聚丙烯和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具有抗张力强度大、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修补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良好的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Zn2+改性羧甲基纤维素( Zn2+ -SCMC)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0只.先行均制作肠粘连模型,取A组腹腔内不放药物,B、C组于腹腔内损伤部位分别置入3ml、浓度3%的羧甲基纤维素(SCMC)及3ml、浓度3%的Zn2+ -SCMC,术后10d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大鼠肠壁组织病理:A组纤维细胞增生明显,胶原纤维排列致密;B组纤维细胞增生较明显,胶原纤维排列略密;C组纤维细胞增生较轻,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术后10d腹腔内粘连情况:C组腹腔内轻微粘连,粘连发生率44.8%,B组中度粘连,粘连发生率80.0%,A组广泛粘连,致密,粘连发生率100.0%.A组Ⅲ~Ⅳ级粘连最多为17只,B组Ⅱ级粘连最多12只,C组0级粘连最多16只,C组粘连分级较B组、A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Zn2+ -SCMC能明显减轻术后腹腔粘连程度,其作用优于SCMC.  相似文献   

18.
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修复全层腹壁缺损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克服人工材料在腹壁缺损修复中的缺点,设计以动物自体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修复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方法 健康普通雌性家猪25头.取20头行一般观察,随机分为空肠组和回肠组,每组10头.切除10cm×7cm皮肤至腹膜的腹壁组织制备全层腹壁缺损模型,分别以自体带系膜去黏膜空肠、回肠片修复腹壁缺损,再行一期断层皮片移植覆盖.术后30d观察两组动物一般情况,并在体检测修复腹壁的抗张强度.另5头同法制备全层腹壁缺损模型,以中段小肠的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修复腹壁缺损,再行一期断层皮片移植覆盖.术后30d整块切取修复腹壁,观察修复腹壁缺损前后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断层皮片及修复腹壁的组织学变化,测量各部分组织的相对厚度.结果 动物手术均成功.带系膜去黏膜空肠、回肠片与剩余腹壁边缘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术后无肠梗阻及肠吻合口瘘发生.断层皮片移植均成活,移植皮片与缺损腹壁边缘缝合处均有可自行愈合的局灶性坏死.空肠组2头动物及回肠组1头动物出现移植皮片引流戳孔处肠黏膜组织再生,经再次刮除黏膜组织并将移植皮片戳孔缝合后愈合.自由活动状态下腹壁外观正常,无复发性疝形成.在体检测修复腹壁抗疝形成的抗张强度空肠组和回肠组分别为(24.8±3.4)kPa和(21.3±2.8)kPa,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修复腹壁均可承受40kPa腹腔内压力.修复腹壁缺损前,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表面有少量黏膜层组织残留,修复腹壁缺损后30d,修复腹壁各部分组织均有明显增生、增厚,原去黏膜小肠片表面残留的黏膜层组织完全消失.结论 带系膜去黏膜小肠片修复全层腹壁缺损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无重要并发症,修复效果好,修复腹壁抗张强度高,无需使用假体材料,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复合物(CMC-HA)在腹膜粘连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将90只Wistar大鼠分为A、B、C 3组,每组30只,制成腹膜粘连模型后分别于创面置入羧甲基纤维素(CMC)、透明质酸钠(HA)和CMC-HA各3 ml,分别于术后3 d、7 d和14 d观察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术后3 d于光镜下可见,与A组和B组相比,C组大鼠肠壁纤维细胞增生较轻,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术后14 d,C组大鼠腹膜粘连程度明显轻于A组和B组(均P<0.01).结论 CMC-HA预防术后腹膜粘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羧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复合物(CMC-HA)在腹膜粘连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将90只Wistar大鼠分为A、B、C 3组,每组30只,制成腹膜粘连模型后分别于创面置入羧甲基纤维素(CMC)、透明质酸钠(HA)和CMC-HA各3 ml,分别于术后3 d、7 d和14 d观察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术后3 d于光镜下可见,与A组和B组相比,C组大鼠肠壁纤维细胞增生较轻,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术后14 d,C组大鼠腹膜粘连程度明显轻于A组和B组(均P<0.01).结论 CMC-HA预防术后腹膜粘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