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免疫缺陷程度合并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50例AIDS患者与HIV感染者合并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检测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不同,分为AIDS患者组23例(CD4≤200/ul)和HIV感染组27例(CD4〉200ul),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显示,AIDS患者组的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HIV感染组(P〈0.05);AIDS患者组15例合并其他感染(15/23,65.2%),8例形成肛周巨型尖锐湿疣(8/23,34.8%),其中2例发生癌变。AIDS患者组手术切除肛周尖锐湿疣后3个月内有8例复发(8/23,34.8%);HIV感染组6例合并其他感染(6/27,22.2%),1例巨型尖锐湿疣(1/27,3.7%),术后3个月内4例复发(4/27,14.8%)。结果表明,AIDS患者容易形成巨型尖锐湿疣而且容易发生癌变,容易合并其他感染。电刀彻底切除病变结合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HI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52例住院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对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凝血项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2例住院HIV/AIDS患者中,HIV感染者80例,HIV/HBV合并感染者44例,HIV/HCV合并感染者23例,HIV/HBV/HCV合并感染者5例。各感染组CD4+T低于参考区间者139例(91.4%),各感染组患者CD4+T水平较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感染组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59%~65%。各感染组患者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以及肌酐(Cr)水平较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HBV合并感染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高于HIV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入院HIV/AIDS患者伴随HBV、HCV合并二重或多重感染情况严重,合并感染易造成贫血的发生、肝功能损伤及凝血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HIV感染者外周血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全血染色、全白细胞设门对92例HIV-1感染者和59例健康对照进行IPC水平的测定,并分析外周血IPC变化与CD4+ T细胞计数和HIV血浆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 T细胞及IPC绝对计数的均数分别为342.000个/μl和3.431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965.000个/μl和5.995个/μl,P均<0.001);HIV感染者IPC细胞数量与CD4+ T细胞计数成正比(r = 0.430,P<0.001),与HIV血浆病毒载量成反比(r =-0.483,P< 0.001);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感染者IPC水平明显低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P<0.005).HIV慢性感染者的IPC水平显著高于艾滋病患者(P<0.001),新发感染者的IPC水平(5.080个/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38),但新发感染与慢性进展者的IPC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可显著降低机体的IPC水平,IPC水平变化与HIV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地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的病原谱分布以及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总结病原微生物分布比例,分析病原微生物谱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84例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中,培养结果为细菌感染者38例(占45.3%),真菌感染者39例(占46.4%),混合感染者7例(占8.3%);其中混合感染者均为细菌和真菌二重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91株微生物,最常见的微生物分别为马尼尔菲青霉菌24株(占26.4%)、新型隐球菌21株(占23.1%)、人葡萄球菌9株(占9.9%)和屎肠球菌7株(占7.7%)。83例成人患者中,CD4~+T细胞100个/μl者14例(占16.9%),均为细菌感染;51~100个/μl者5例(占6.0%);CD4~+T细胞≤50个/μl者64例(占77.1%),以真菌和混合感染为主(占67.2%)。CD4~+T细胞≤50个/μl的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真菌和混合感染败血症的风险显著高于CD4~+T细胞50个/μl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6.63;χ~2=15.67,P0.001)。结论 CD4~+T细胞≤50个/μl的AIDS患者为真菌败血症和混合感染败血症的高危人群,本地区应重视AIDS合并马尼尔菲青霉菌和新型隐球菌败血症,须高度重视并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住院AIDS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以提高对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神经外科手术收治的36例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检查指标、脑活体组织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分别根据患者中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理学类型进行分组。 结果颅内占位性病变AIDS患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1.4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疼、呕吐、肢体障碍和意识障碍等。无特殊病原体感染的HIV脑病患者16例(44.4%);脑实质感染性病变患者12例(33.3%),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6例(16.7%),真菌感染者3例(8.3%),弓形虫感染者1例(2.8%),巨细胞病毒感染者1例(2.8%),梅毒感染者1例(2.8%);发生颅内肿瘤患者8例(22.2%),其中弥漫大B淋巴细胞瘤患者4例(11.1%),Burkitt淋巴瘤患者3例(8.3%),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1例(2.8%),经治疗后,好转者27例(占75%),无变化者5例(占13.9%)和死亡4例(占11.1%)。36例患者中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 50个/μl者20例(55.6%),50~100个/μl者7例(19.4%),100~200/μl者5例(13.9%),> 200个/μl者4例(11.1%)。HIV脑病与脑实质感染性病变、颅内肿瘤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HIV脑病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其他两种病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4、P = 0.31,F = 0.17、P = 0.26)。 结论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病理类型复杂,HIV脑病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当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 200个/μl时,应尽早行脑活体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围手术期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救治的266例HIV感染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CD4T淋巴细胞水平分A组〈200 cell/μl,B组200~349 cell/μl和C组≥350 cell/μl三组,对B组给予抗HIV病毒治疗,对A组给予抗HIV病毒、磺胺甲噁唑(SMZ)和氟康唑预防肺孢子虫和真菌感染,对已经合并结核、真菌等机会性感染者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对C组无特殊处理。结果经适当的抗感染治疗,266例患者手术后30 d内死亡6例,病死率2.3%。110例发生脓毒症,脓毒症发生率41.3%。A组脓毒症发病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精细的手术与合理的围手术期抗感染治疗,可以降低HIV感染者手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清IL-25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5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计数,分析两者与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结果55例患者中有44例(80.00%)发生机会性致病菌感染,其中26例(47.27%)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发生机会性感染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较未发生感染组高[(946.45±1652.84)pg/ml vs (107.58±167.33)pg/ml,P <0.01),CD4+ T细胞计数降低[(87.54±110.60)cell/μl vs (298.60±211.91)cell/μl,P <0.05)。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组较未发生感染组患者血清IL-25增高[(1247.78±1877.48)pg/ml vs (358.09±944.31)pg/ml,P<0.05),CD4+ T细胞计数降低[(48.56±74.90)cell/μl vs (200.04±182.79)cell/μl,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L-25浓度、CD4+ T细胞计数分别与发生机会性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呈正相关、负相关(P <0.01)。结论 IL-25可能参与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后的免疫反应,高IL-25水平可能与HIV感染者易患机会性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在健康人群中广泛存在,但其在阴毛毛囊中的感染率目前尚不清楚,阴毛毛囊感染与尖锐湿疣的复发关系更不清楚,本课题旨在研究HPV在健康男性和尖锐湿疣患者阴毛毛囊中的感染情况,了解毛囊感染与尖锐湿疣复发的关系。方法:尖锐湿疣患者86例,年龄24~61岁,健康男性122例,年龄22~80岁,采用PCR技术对耻骨部阴毛毛囊中的HPV进行检测,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阴毛毛囊中HPV阳性率为32.55%(28/86),其中17例为HPV6(19.77%),7例为HPV11(8.14%),2例为其他亚型,混合感染2例(同时检测到HPV6和HPV11,以下同)。健康人群阴毛毛囊中的HPV检出率为17.21%(21/122),其中15例HPV6(12.30%),4例为HPV11(3.28%),1例其他亚型,1例为混合感染。结论:尖锐湿疣患者的阴毛毛囊中HPV感染率高于健康男性人群。尖锐湿疣患者与健康人群感染HPV的亚型基本相似,主要为HPV6和HPV1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国HIV感染者外周血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全血染色、全白细胞设门对92例HIV-1感染者和59例健康对照进行IPC水平的测定,并分析外周血IPC变化与CD4+T细胞计数和HIV血浆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及IPC绝对计数的均数分别为342.000个/μl和3.431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965.000个/μl和5.995个/μl,P均〈0.001);HIV感染者IPC细胞数量与CD4+T细胞计数成正比(r=0.430,P〈0.001),与HIV血浆病毒载量成反比(r=-0.483,P〈0.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感染者IPC水平明显低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P〈0.005)。HIV慢性感染者的IPC水平显著高于艾滋病患者(P〈0.001),新发感染者的IPC水平(5.080个/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38),但新发感染与慢性进展者的IPC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可显著降低机体的IPC水平,IPC水平变化与HIV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性减少(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性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分析本院2004年至2009年收治的HIV/HCV共感染者40例,分析其HIVRNA载量、HCV RNA载量、CD4细胞数以及临床特征,并以单独感染HCV患者30例和AID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AIDS组相比,HIV/HCV共感染组血清白蛋白更低,ALT、AST和HIV RNA载量水平更高(P0.01);与HCV组比较,HIV/HCV共感染组血清白蛋白、ALT和AST水平更低(P0.01),HCV RNA载量水平更高,脾大患者明显增多(P0.01),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程度有加重趋势。CD4细胞计数依次为HIV/HCV组AIDS组HCV组正常组(P0.01)。结论 HIV/HCV共感染对HCV和HIV病毒复制水平、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慢性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等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IV感染者血β2MG、蛋白电泳、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肌酐,分析血β2MG与蛋白电泳、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HIV感染者血β2MG升高者占86.5%(64/74),其中无症状期、AIDS期患者中血β2MG升高者分别占90.9%(20/22)、84.6%(44/52).AIDS期患者血β2MG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期感染者(P<0.01),且CD4<200/ml的HIV感染者血β2MG明显高于CD4>200/ml的感染者(P<0.05);78.8%(67/85)HIV感染者血清γ球蛋白百分比升高,其中无症状期和AIDS期感染者分别为75%(27/36)和81.6%(40/49).未观察到无症状期和AIDS期感染者γ球蛋白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无症状期感染者血清白蛋白百分比明显高于AIDS期感染者(P<0.05).HIV感染者血β2MG与血清γ球蛋白百分比呈正相关:r=0.455(P<0.01),而与血清白蛋白百分比呈负相关:r=-0.586(P<0.01).HIV感染者血β2MG与CD4计数呈负相关:r=-0.279(P<0.05),也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399(P<0.01).对血β2MG>3.0 mg/L的HIV感染者,其血β2MG与CD4计数、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434、r=-0.427 (P<0.01).几乎所有的HIV感染者肾功能指标都正常.结论 绝大多数HIV感染者血β2MG升高,且随着疾病进展而升高,可能与免疫系统被激活和淋巴细胞被破坏有关.HIV感染者血β2MG升高是因机体产生了更多的β2MG,而非因HIV感染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功能受损所引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经淋巴结穿刺活检组织学病理、肺泡灌洗液细胞学病理或二代测序技术(NGS)等确诊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受累脏器、影像学表现、治疗以及预后等。年龄、白细胞计数、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呈正态分布,以x±s表示;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 RNA载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治疗时长等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性别、致病菌种和受累脏器等)以[例(%)]表示。结果入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共1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15±6.5)岁。HIV合并MAC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减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累及器官以淋巴结受累最为常见(61.5%、8/13),其次为肺(23.1%、3/13)。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菌种为鸟分枝杆菌(76.9%、10/13),其次为胞内分枝杆菌(15.4%、2/13)。发热是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6.9%(10/13),其中90%(9/10)患者体温峰值超过39℃。HIV感染合并MAC肺病最常见的影像表现为斑片实变影,常伴纵膈淋巴结肿大。13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53.8%(7/13)患者水平低于50个/μl。所有患者均根据菌种鉴定结果行经验性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92.3%(12/13)]和乙胺丁醇[92.3%(12/13)]。结论在HIV感染人群中,MAC可累及全身多脏器,患者可出现高热、淋巴结受累,菌种主要鉴定为鸟分枝杆菌。应积极获取患者淋巴结、肺泡灌洗液等病理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疼痛51例.皮疹可分布于体表各处,超半数发生2处部位以上,发生2-3次29例.CD4+细胞计数36例,平均126cell/μL.合并肺炎6例,脑膜炎1例.单独阿昔洛韦治疗或联合中医药治疗49例,1例死亡,48例疱疹干燥结痂、溃疡愈合,11例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论:老年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发生次数多,皮疹发生于多个部位,多数治疗预后好,但治疗时间较长,少数合并肺炎、脑膜炎;易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对HIV感染者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对广西省4个诊疗机构中HIV感染者进行包括临床、胸片、痰涂片、痰快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血液快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内的综合筛查以诊断活动性结核。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血培养在HIV感染者中的总体阳性率和在不同CD4水平患者中的阳性率,总结血培养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血培养对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 602例HIV感染者在结核筛查时进行了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7例检出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血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HIV感染者中的总体阳性率为1.2%。在CD4计数〈200/μl、〈100/μl和〈50/μl患者组中,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4%、1.8%和2.4%,逐渐增高。共诊断活动性结核133例,其中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阳性率为5.3%。血培养阳性的结核患者中位CD4仅为17/μl,均有明确的肺部影像学改变,2例有粟粒样表现,6例同时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其中5例(83%)阳性,5例患者伴有明确的肺外结核。与无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结核/HIV合并感染者相比,有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患者BMI和CD4计数较低,盗汗症状更常见。结论血液快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广西HIV感染者中的阳性率总体较低,但随着患者免疫缺陷的加重,阳性率逐渐增高。本研究中有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HIV感染者均有明显肺部病变,且痰培养的阳性率高,提示结核分枝杆菌血培养对提高HIV感染者中结核的诊断率作用可能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的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从北京地坛医院中筛选455例艾滋病患者,分为HIV单纯感染者和HIV/梅毒合并感染者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肾损害相关指标。结果:结果2019年02月—2020年01月就诊的455例艾滋病患者中,其中单纯HIV感染组309例,HIV/梅毒合并感染组146例,多为男性患者,两组在性别、血尿、CR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HIV与HIV/梅毒合并感染组患者的年龄、Hb、尿酸、Scr、TC、尿蛋白、血尿的肾功能进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肾脏损害的患病率较高,以男性为主,高龄、贫血、高尿酸、血肌酐、血脂高、蛋白尿、血尿等程度加速了肾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期间,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的28例患者(感染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并随机选取同期肾移植术后病情稳定的30例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 肾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组患者入院第1天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4.1±117.5)个/μl和(518.6±232.7)个/μl(P<0.01).感染组患者中有5例治疗无效死亡,其中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持续降低趋势;感染组中存活的患者在治疗恢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至(406.5±163.9)个/μl,与治疗前比较,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能作为判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效指标,其曲线下面积(AUC)为94.9%(P<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20个/μL时,其特异度为100%.结论 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与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肺部感染的转归密切相关.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20个/μl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极大;测定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动态分析对于优化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血液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2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涂片、外周血、HIV RNA病毒载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外周血及骨髓象等血液学指标。 结果122例AIDS患者中,112例(91.80%)患者出现外周血异常,其中白细胞计数减少者47例(38.52%),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102例(83.61%),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者89例(72.95%),血小板计数减少者40例(32.79%);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减低者57例(46.72%),巨核细胞计数减少者92例(75.41%),部分患者甚至未见巨核细胞;红系比例降低者90例(73.78%),粒系比例增高者79例(64.76%)。骨髓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感染性骨髓象、粒细胞胞浆内颗粒增多增粗、易见空泡和组织细胞。在CD4+ T细胞< 10个/μl的患者骨髓中,发现噬血现象8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4例,合并组织胞浆菌感染1例,弓形虫感染1例;另外,在6例可见分类不明细胞的患者中,1例经组织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诊断为淋巴瘤细胞,1例经PET-CT提示为淋巴瘤肾转移,1例全身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经形态学和免疫分型诊断为急性白血病;CD4+ T细胞水平51~200个/μl组和0~50个/μl组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程度显著高于CD4+ T细胞201~500个/μl组(P均< 0.05)。 结论AIDS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改变与HIV RNA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相关;骨髓增生程度随着CD4+ T细胞计数减少而减低,免疫功能下降时血液系统易合并感染;外周血和骨髓检查方法简单、快速,可直观反映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且能及时发现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及肿瘤细胞,对AIDS患者并发症诊断、及时提示临床加强机会性感染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0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5例老年(≥65岁)HIV感染者(HIV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一时期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5例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退行性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减压类型、融合类型与HIV组相匹配的老年非HIV感染者作为非HIV组,比较HIV组与非HIV组术前腰椎骨密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血红蛋白、合并感染疾病情况;两组均予以围术期规范化处理及出院后长期健康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IV患者泌尿系感染的菌谱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0例,女342例。所有患者中段尿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将患者按照是否感染HIV分为HIV组、非HIV组;HIV患者按照CD4细胞计数分组:A组200个/μL,B组200~400个/μL,C组400~600个/μL,D组600个/μL。HIV患者按血红蛋白数量分组A组(30~60 g/L),B组(60~90 g/L),C组(90~120 g/L),D组(120 g/L)。比较不同CD4细胞、血红蛋白的HIV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中段尿细菌培养的菌谱特点。结果:本组832例患者中段尿细菌培养最常见的4种尿路细菌为:大肠埃希菌317株(38.1%),其他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07株(24.9%),奇异变形菌124(14.9%),不动杆菌属48株(5.8%)。HIV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8株(5.0%)、粪肠球菌19株(5.3%)、屎肠球菌25株(6.9%)的比例明显高于非HIV患者的11株(2.3%)、12株(2.5%)和17株(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的病例按CD4细胞计数分组,A组的大肠埃希菌60株(37.3%)比例明显高于C组15株(19.0%)和D组5株(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肺炎克雷伯杆菌26株(33.0%)比例明显高于D组2株(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培养阳性的HIV患者随着血红蛋白的增加呈增多趋势,血红蛋白120 g/L以上,尿培养阳性的HIV患者则明显减少。结论:HIV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的尿液细菌有独特的分布特征,受包括CD4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大肠埃希菌是HIV患者最常见的尿路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更多见于HIV患者。伴随CD4细胞数量的增加,HIV患者泌尿系感染例数逐渐减少,血红蛋白120 g/L是影响泌尿系感染的重要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