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丁苯酞+氯吡格雷)和对照组(氯吡格雷)各6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hs-CR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WTBX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和hs-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19±2.21)d短于对照组的(11.21±3.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肠溶片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发生皮下血肿、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应用价值较高,用药安全性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7,(5):1026-1028
目的:评价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0例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用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测得值和纤维蛋白原、血脂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其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8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64例患者。对照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TC、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IL-17、IL-6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hs-CRP、IL-17、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早期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医院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观察组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为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尿激酶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既能加快血栓溶解,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显著提高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9,(18):66-6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平衡水电解质等常规治疗,并进行降压、降血糖等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d,观察组同时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d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4d。治疗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无一例恶化,总有效率达95.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无变化10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40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的NIHSS评分对比分析显著降低(P 0.05);对照组40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的NIHSS评分对比分析也显著降低(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中的比较。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0年7月来本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和心绞痛发作史以及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史患者共698人,把上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8人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330人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结果治疗组在降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发病风险中的复发率为2.44%,而对照组为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一人颅内出血,治疗组有3人消化道出血,对照组2人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但药品费用的支出氯吡格雷片为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几十甚至几百倍。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降低心脑血管系统发病风险中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但药物经济学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南平市第一医院和抚顺市中医院共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5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氯吡格雷组患者则在阿司匹林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水平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氯吡格雷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18%,高于阿司匹林组的78.18%(χ2=10.555,P=0.001)。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MT较治疗前缩小,且氯吡格雷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P<0.01);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氯吡格雷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P均<0.01)。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在我院进行救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顺序将5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入硫酸氢氯吡格雷。结果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观察组均明显占优(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整体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12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PIS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波立维、立普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立维、立普妥联合丁苯酞治疗PIS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NSTEMI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波立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肠溶片。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心脏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81.1%,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立维联合阿死匹林肠溶片治疗NSTEMI,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刘翔宇 《药品评价》2021,(5):301-304
目的:探究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焦作市人民医院EH并AS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颈动脉斑块分级、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清道夫受体-B(CD3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BP、S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CP-1、CD3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EH并AS患者,可降低血清MCP-1、CD36水平,有效控制血压,改善血脂代谢,延缓AS进展,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参照组(90例)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90例)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33、IL-8、hs-CRP;心超测定左室重构LVEDd、LVESd、LAD、PWT、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33、IL-8、hs-CRP水平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33、IL-8、hs-CRP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LVESd、LAD、PWT明显降低(P<0.05),LVEF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参照组(P<0.05),LVEDd、LVESd、LAD、PWT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明显抑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炎症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13.11±2.14)分,对照组为(13.09±2.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2.14±0.71)分,对照组为(5.17±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对照组为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查颈动脉彩超,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后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美金刚片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美金刚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美金刚片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观察组MMSE评分(22.36±3.45)分及MoCA评分(65.43±1.1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47±2.68)、(58.28±2.12)分,ADL评分(17.19±2.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4±2.57)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73.0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 P>0.05)。结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美金刚片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可有效增强其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对病情活动及功能活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片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脊柱活动度分别为(51.34±11.94)°和(43.14±9.34)°,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0.42±13.98)°和(30.45±12.87)°,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脊柱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0.59±0.32和-0.89±0.13,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21±0.11和1.29±0.1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腰椎骨密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很好的应用安全性,能促进腰椎骨密度的恢复,改善脊柱活动度,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魏酸哌嗪分散片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魏酸哌嗪分散片100 mg,3次/d,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氯吡格雷75 mg/d和150 mg/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心功能指标(CO、LVEF、LVDD和SV)变化更为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 vs 8.33%)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大剂量(150 mg/d)氯吡格雷联合阿魏酸哌嗪分散片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吴军 《安徽医药》2017,21(8):1505-1507
目的 观察艾普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化抽样方法将100例消化性溃疡病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脱选2例;观察组50例,脱选1例,两组均未出现剔除病例.对照组给予艾普拉唑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艾普拉唑加瑞巴派特口服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内镜下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以观察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内镜检查并判断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9.2%(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显著的危害性不良反应.结论 艾普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单一使用艾普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不仅溃疡愈合质量高,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