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Lumipulse HBsAg-HQ与Architect HBsAg-QT定量的一致性及其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效能。方法选取147例HBe Ag阳性和128例HBe Ag阴性患者。HBsAg-HQ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和Fujirebio 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HBsAg-QT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Abbott Architect I 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肝组织病理学诊断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Medcalc 15.1软件。结果血清HBsAg-QT100 000 m IU/ml患者,血清HBsAg-HQ与HBsAg-QT呈显著正相关(r=0.861,P0.001),血清HBsAg-HQ与HBsAg-QT总体不一致率为6.45%(2/31);血清HBsAg-QT≥100 000 m IU/ml患者,血清HBsAg-HQ与HBsAg-QT呈显著正相关(r=0.929,P0.001),血清HBsAg-HQ与HBsAg-QT总体不一致率为0.25%(6/244)。HBe 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Q和HBsAg-QT预测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S4的ROC曲线下面积与对角参考下面积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预测病理学分期≥S4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血清HBsAg-HQ与HBsAg-QT预测肝组织相同病理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BsAg-HQ和HBsAg-QT预测病理学分期≥S4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328×106 m IU/ml和6.194×106 m IU/ml,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和75.00%、64.35%和67.83%。结论血清HBsAg-HQ与HBsAg-QT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血清HBsAg-HQ和HBsAg-QT对HBe Ag阳性患者病理学分期≥S4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和肝组织病理损伤特点。方法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CHB患者548例,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2组,分别统计患者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分级)、纤维化程度(S分期)、肝活检前后2周肝功能(ALB、GLB、TBil、ALT、AST、GGT)峰值、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肝功能改变有相关性(P均0.01),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肝组织病理损伤亦重;S分期与G分级有相关性(P0.01),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者较HBeAg阴性者平均年龄小,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高(P均0.01)。HBeAg阴性者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P均0.05),与HBVDNA载量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而HBeAg阳性者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HBVDNA载量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HB肝功能改变可以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程度,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HBeAg阴性CHB患者年龄较大,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较低。除肝功能改变外,患者年龄、血清HBVDNA载量可作为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内科收治入院的慢性HBV感染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组(35例)和慢性HBV携带组(33例).采集患者血清,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及肝穿刺活检,光镜下观察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P-2和TIMP-2的表达,并进行阳性表达评分及肝组织纤维化分级.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轻度CHB组和慢性HBV携带者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 Ⅲ)和Ⅳ型胶原(C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65,1.88和1.89,P>0.05).轻度CHB组肝组织中MMP-2和TIMP-2评分分别为(4.42±1 37)和(3.89±1.12)分,慢性HBV携带组分别为(3.61 ±1.23)和(3.3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和2.18,P<0.05).CHB组的MMP-2/TIMP-2比值为1.15±0.17,而慢性HBV携带组为1.08-±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5).MMP-2和TIMP-2评分与纤维化分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2(P =0.002)和0.439(P =0.000).结论 轻度CHB患者的肝组织中MMP-2和TIMP-2表达增加,且与纤维化分级具有相关性,可用于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肝脏炎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573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患者107例、中度患者191例和重度患者132例,HBV相关的慢加急性和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50例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LC)患者9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GP73表达,并对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血清GP73水平在轻度CHB、中度CHB、重度CHB、HLC和ACLF中持续升高,分别为(71.54±39.48)ng/ml、(143.70±70.16)ng/ml、(218.20±79.34)ng/ml、(244.67±83.36)ng/ml和(275.61±104.05)ng/ml,各组血清GP7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进展呈正相关关系(r=0.723,P0.0001)。HBe Ag阳性与HBe Ag阴性CHB患者比较,血清GP7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6,P0.05)。在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之间比较,患者血清GP7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0,P0.05)。血清GP73水平随着血清白蛋白(ALB)含量的下降而逐渐升高,随着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血清GP73水平与ALB(r=-0.573,P0.0001)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TBil(r=0.623,P0.0001)、ALT(r=0.521,P0.0001)以及AST(r=0.542,P0.0001)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显示,GP73主要在肝细胞浆内表达,在肝组织内浸润的炎症细胞和纤维隔中无表达。肝组织GP73表达随着病情从轻度、中度、重度CHB到HLC的进展逐渐增强,与轻度CHB对比,重度CHB和HLC患者肝组织GP73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损伤密切相关,与HBV复制水平无关。血清GP73可作为评估肝脏炎症损伤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行肝脏穿刺活检的CHB患者172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肝组织中IL-18的表达情况,检测患者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等.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肝组织中IL-18表达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L-18主要在肝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其在健康人群的肝细胞中多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在CHB患者则以弱阳性表达为主.两者肝组织中IL-1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24,P<0.05).在CHB患者中,IL-18的表达随着患者ALT水平升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r =0.182,0.173和0.068,P<0.05),但与HBV DNA水平和HBeAg无相关性(r=-0.05和0.041,P>0.05).结论 CHB患者中,IL-18的表达强度与肝脏损伤程度及纤维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HBV DNA≤20 000 IU/ml、HBeAg阴性且行肝组织活检的CHB患者资料,分析其肝纤维化特征及实验室预测指标。结果共纳入194例患者,其中142例(73.2%)伴显著性肝纤维化。HBV DNA 2 000~20 000 IU/ml(95例)与HBV DNA2 000 IU/ml(99例)两组患者间比较,总体与分别在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患者间显著性肝纤维化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ULN(123例)与ALTULN(71例)两组患者间比较,总体与分别在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间显著性肝纤维化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水平与显著性肝纤维化相关(OR=0.987,95%CI:0.980~0.995,P0.001)。结论低水平病毒载量HBeAg阴性CHB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较常见,建议进行肝纤维化程度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受体(NRs)基因在汉族人群中家族遗传性胆囊胆固醇结石(HCGD)患者肝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9例HCGD患者(HCGD组)、9例散发性胆固醇结石患者(SCGD,SCGD组)和7例无胆石病肝血管瘤患者(对照组)血液与手术肝组织标本。用酶法检测血清脂代谢相关指标,用qRT-PCR测定肝组织肝NRs:肝X受体(LXRα)、法尼醇X受体(FXR)、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雌激素受体α/β(ERα/β)、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HCGD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较对照组与SCGD组明显降低(均P0.05),其余脂代谢相关指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HCGD组ERα/β、SREBP2、PPARγ的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SCGD组FXRmRNA明显升高(均P0.05);LXRα和GPR30mRNA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CGD组中ERα、ERβmRNA表达与患者血清TBA水平呈负相关(r=-1.000,P=0.000;r=-0.989,P=0.011)。结论:ERα/β、SREBP2、PPARγ基因在HCGD患者肝组织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可能参与了HCG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01—2016-12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的144例组织学标本作为实验组,60例前列腺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34βE12及P63的表达情况。结果 ER、AR、34βE12及P63在BPH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00%、68.33%、96.67%、91.67%,在PCa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28%、53.47%、0%、0%,ER、AR在BPH和PCa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在分级分组中的第2组PCa患者中呈高表达,AR在分级分组中的第1组PCa患者中呈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4例PCa患者中,ER阳性58例,其中AR阳性45例;ER阴性86例,其中AR阴性54例。PCa患者的ER与AR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部分前列腺癌患者表达ER、AR,且ER、AR阳性较易出现在分级分组较低的患者,ER、A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联合检测ER、AR、34βE12及P63可为低分组前列腺癌的穿刺活检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指标,提高早期诊断阳性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判断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收集311例慢性乙肝致肝纤维化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分为A组(S1期,161例)、B组(S2期,66例)、C组(S3期,39例)、D组(S4期,45例);另选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的肝脏超声弹性成像VTQ值。结果 A、B、C、D组及对照组VTQ值分别为(1.41±0.24)m/s、(1.66±0.42)m/s、(2.01±0.60)m/s、(2.44±0.81)m/s、(1.06±0.17)m/s,A、B、C、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C、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当VTQ阈值为1.20、1.51、1.60、1.93m/s时,诊断S1期、S2期、S3期及S4期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8.40%、84.02%、93.30%,73.32%、73.91%、79.54%,82.12%、73.11%、84.58%和73.29%、85.33%、85.41%。结论肝脏超声弹性成像VTQ值为判断肝纤维化分期较为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上限2倍(2× 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ALT< 2× ULN、HBV DNA阳性、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活检的CHB患者共91例,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G2以下者定为轻度炎症组(61例),G2及以上者定为中度炎症组(30例);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69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2例),分别将炎症两组、纤维化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肝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HBV DNA进行对比分析(Wilcoxon W检验和χ2检验)与相关性研究(φ相关分析)。 结果91例患者肝组织轻度炎症组与中度炎症组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095、P = 0.036,Z = 3.927、P < 0.001,Z = 2.900、P = 0.004,χ2 = 10.972、P = 0.001)。无明显纤维化组与明显纤维化组患者AST、GLO、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933、P = 0.003,Z = 3.064、P = 0.002,Z = 2.544、P = 0.011,Z = 2.231、P = 0.026,χ2 = 10.116、P = 0.001)。HBV DNA水平在肝组织轻度炎症组和中度炎症组、无明显纤维化组和明显纤维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 1.908、P = 0.056,Z = 1.729、P = 0.084)。ALT、AST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低度相关(rφ = 0.211、P = 0.044;rφ = 0.284、P = 0.007);AST、WBC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低度相关(rφ = 0.222、P = 0.035,rφ = 0.289、P = 0.006);GLO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中度相关(rφ = 0.457、P < 0.001)。 结论对于ALT< 2× ULN、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机率高;WBC、PLT、AST、GLO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关,其中GLO水平> 30 g/L的患者与肝组织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强化程度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扫描的肝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右肝穿刺活检,并根据肝纤维化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S0~S4组)。计算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RE):RE=(SI_(post)-SI_(pre))/SI_(pre),SI_(pre)为平扫时肝实质信号值,SI_(post)为Gd-BOPTA增强肝胆期肝实质信号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肝纤维化分期与肝胆期肝实质RE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肝胆期肝实质RE与肝功能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在肝纤维化分期的S0与S2组、S2与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胆期肝实质RE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对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annec组织病理学分级与HYP含量、临床分期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肝活检术,检测肝组织内羟脯氨酸(HYP)含量,判断肝硬化程度,并进行Lannec组织病理学分级。比较Lannec组织病理学分级与临床分期、HYP含量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Laennec组织病理学分级与临床分级、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及HYP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58,P0.01;r=0.60,P0.01;r=0.53,P0.01)。结论 Laennec组织病理学分级系统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肝脏硬化程度、临床阶段以及肝功能情况,有望预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CEUS定量参数与肝组织纤维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37只Wistar大鼠,用4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作肝纤维化模型,以10只为对照组,余27只以肝纤维化程度不同分为S1(n=11)、S2(n=9)、S3(n=7)组。进行CEUS检查,得出定量参数,并与病理肝纤维化定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高,肝静脉到达时间和肝动静脉渡越时间均逐渐减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纤维化分期增高,纤维化半定量计分与胶原相对含量逐渐升高,与肝动静脉渡越时间呈负相关(r=-0.828、-0.819,P均〈0.05)。结论 CEUS参数肝动静脉渡越时间可作为无创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定量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面部五色诊断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以及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在日常光线下,采用Canon Power Shot G5数码相机拍摄患者面部照片,根据色调、色泽对比初步确立面色分级,并行肝穿刺病理组织活检确立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 经SPSS 11.0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面部五色变化(包括颜色和光泽度)与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早期肝硬化患者面部五色诊与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或者纤维化程度的进展,相应的会出现面色善恶变化的趋势.这一结论可以用于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3—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接受肝组织病理活检的CHB肝纤维化患者46例,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S0~1期15例,S2~3期20例,S4期11例三组,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和单个核细胞(PBMCs)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IFN-γ和IL4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CHB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中的变化。结果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CHB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的比值、PBMCs中IFN-γ/IL-4mRNA、血清中IFN-γ/IL-4及肝内IFN-γ/IL-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下降(χ2=36.259、40.822、26.321和31.852,P〈0.05)。血清及肝组织中IFN-γ,/IL-4比值与肝纤维分期均呈负相关(r=-0.616和-0.53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IFN-γ/IL4比值是发生显著肝纤维化(S2-4)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OR=5.933,95%CI:1.324~26.586,P=0.02;OR=12.866,95%CI:1.746~94.788,P=0.01;OR=4.755,95%CI:1.034~21.862,P:0.04)。结论CHB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衡,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外周血及肝脏内均呈现Th2应答的极化现象,这可能是CHB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ALT正常或轻度异常尤其年龄偏大,有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了解该部分患者肝组织学特征及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便实时地给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入组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及其他肝病、严重心肺疾病等。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饮酒史及用药史。肝组织学穿刺术前需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功能、HBV DNA、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肝组织活检,结果用肝脏炎症分级(G0~G4)及纤维化分期(S0~S4)表示。以肝组织炎症分级分成轻度炎症(G0~G1)和明显炎症(G2~G4),以肝组织维化分期分成轻度纤维化(S0~S1)和明显纤维化(S2~S4)。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229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69例;ALT持续正常者(PNAL)104例,ALT轻度异常组125例。全部入组患者肝病理学分析显示:肝脏炎症分级≥G2期者占45.42%;肝脏纤维化分期≥S2期者占35.38%。随ALT水平的升高,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增高,1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在2~5年随访中,29.7%(44/148)患者ALT水平波动在40~50 U/L,70.3%(104/148)的患者ALT水平、HBV DNA水平均无显著波动(P>0.05);3例(2.1%)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分别发生在27岁、31岁和19岁时。结论 ALT正常或轻度异常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即使肝组织活检炎症、纤维化较轻,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2~5年内会出现肝病进展,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确诊的慢性HBV感染(CHI)患者(108例)、NAFLD患者(120例)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132例)共360例。入组病例均行肝组织活检术,标本分别行HBsAg和HBcAg检测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比较各组患者血清学指标以及病理学特征。 结果较CHI患者,NAFLD患者和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AL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较CHI和NAFLD患者,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的AST与尿酸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较NAFLD患者,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升高。CHI患者、NAFLD患者和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三组患者的肌酐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患者两两比较高尿酸血症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CHI患者和NAFLD患者相比,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炎症和纤维化发生率在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中升高,提示NAFLD的存在可能与CHB病情进展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表达与不同分期及分型浸润性乳腺癌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44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与雌激素受体β的相关性.结果 在44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328例ERβ表达阳性(73.5%).在ERα+组及ERα-组,ER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 (240/308)和63.8% (88/138).ERβ的表达与ERα(P <0.01)表达呈正相关;与PR、组织学分级、HER-2及Ki-67表达无明确相关性(均P>0.05).ERβ表达在不同年龄、肿瘤最大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18例乳腺癌进入分期及NPI评分分析,不同分期及NPI评分在ERβ+及ERβ-两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期:P=0.743;NPI:P=0.644).Luminal A亚型、Luminal B1亚型、Luminal B2亚型、HER-2亚型及TN亚型中ERβ阳性率分别为75.6% (88/118)、75.9%(110/145)、85.2% (46/54)、68.4%(39/57)及62.5%(45/72).在不同分型乳腺癌中,Luminal型(LA、LB1及LB2)与非Luminal型(HER-2及TN)之间,ER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结论 ERβ表达与肿瘤分期、NPI评分不相关,而与肿瘤Luminal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和α-SMA表达的作用,并探讨其抗纤维化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其中,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CCL4,治疗组给予1,25(OH)2D3溶于花生油以3 ng/(100 g·d)灌胃,1次/d,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予等量花生油。治疗8周后,肝组织行病理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纤化维程度;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病理组织学显示1,25(OH)2D3能明显改善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组织结构和肝纤维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与模型组比较,1,25(OH)2D3治疗组肝组织TGF-β1和α-SM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模型组TGF-β1和α-SMA表达蛋白水平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25(OH)2D3可明显减轻CCL4致大鼠肝组织的损伤,抑制肝纤维化发展;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减少TGF-β1的表达以及抑制HSC的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