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韧带骨化是指脊柱间黄韧带内的纤维组织转化为骨性组织的病理生理结果[1].黄韧带骨化在颈椎、胸椎、腰椎均可发生,以胸椎特别是下胸椎(T9~T12)最多见[2-5],好发于40~60岁成年人.黄韧带骨化是胸椎管狭窄一个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6-7].随着黄韧带骨化程度的逐渐加重,黄韧带比邻的椎板、关节突、硬脊膜均可出现增生肥厚及骨化,从不全骨化到完全骨化,最终累及硬脊膜,形成硬脊膜骨化,巨大的骨性组织对胸脊髓产生压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8].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脊膜骨化的手术策略并讨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黄韧带骨化致胸椎管狭窄患者98例,其中18例经手术证实合并硬脊膜骨化。男11例,女7例;年龄46~73岁,平均58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患者均由于症状加重选择后路减压术,通过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和硬脊膜。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Cobb角测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初始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8例均出现暂时性脑脊液漏,保守治疗8~10 d后脑脊液漏停止。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症状加重、蛛网膜下腔感染、伤口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60个月,平均49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脊髓压迫复发、神经症状加重等。术后1、12个月患者JOA评分及ODI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及疗效、ODI值均较术后1个月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患者Cobb角(8.0±1.2)°与术前(6.7±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01)。术后2个月MRI水平位、矢状位和脂肪抑制像上显示受压节段脊髓膨起良好。结论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和硬脊膜的手术方法,对于治疗继发于黄韧带骨化和硬脊膜骨化的胸椎管狭窄安全可靠,无修补的方法对于硬脊膜缺损的处理也有效。  相似文献   

3.
胸椎黄韧带骨化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1983年6月~1994年9月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引起椎管狭窄和脊髓病4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和行走不稳,严重者行走困难乃至截瘫。其中硬瘫40例,软瘫8例。48例全部做了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其中3例做了二次手术,46例随访超过半年,平均3年9个月,优良率为84.8%,有效率为93.5%。胸椎黄韧带骨化发病机理可能与脊柱退变有关,真正原因仍不清楚。强调早期诊断及诊断方法,应注意与一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应做到脊髓充分减压和处理好骨化的韧带和硬脊膜间粘连。  相似文献   

4.
背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以脊髓背侧受压为特征的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以手术减压为主,且手术方式多样。目的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小关节内侧开槽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治疗的4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男23例,女25例;年龄34~69岁,平均52岁,短节段(≤3个)32例,多节段(>3个)16例。10例合并硬脊膜骨化。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并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87个月,平均34.8个月。术前、末次随访腰背部VAS评分分别为2.31±2.67、0.71±1.07,下肢VAS评分分别为1.75±2.25、0.56±0.89,mJOA评分分别为6.33±1.89、9.15±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疗效方面:优15例,良16例,优良率为64.8%。根据JOA评分计算平均改善率为60.0%。术中硬脊膜撕裂10例,术后脑脊液漏4例,末次随访未见明显脊柱后凸畸形。除1例因邻椎出现黄韧带骨化加重再次手术,其他患者均无二次手术及神经功能恶化。结论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以短节段受累为主,通过感觉平面等定位体征结合影像学明确责任病灶尤为重要。合并硬脊膜骨化的病例并不少见,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在椎板切除减压过程中,小关节内侧开槽更为合理,正确使用高速磨钻和椎板钳是避免神经症状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胸椎黄韧带骨化内镜下保留关节突减压的手术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治疗,采用俯卧位,局部麻醉+静脉麻醉,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环锯锚定病椎关节突内侧椎板,接入内镜系统可视下环切同侧椎板,显露硬脊膜,配合椎板咬骨钳、磨钻进一步切除椎板的头尾两端,跨越棘突根部切除对侧椎板,同时分离切除椎管内黄韧带及骨化物。减压至硬脊膜两侧边缘,骨化物头尾两端1 cm以上,见硬脊膜搏动,彻底止血,术毕。[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硬脊膜撕裂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6.2±0.9),(1.6±0.7),(1.5±0.5), P<0.001]、ODI评分[(55.4±8.2),(18.6±3.1),(8.5±1.2), P<0.001]显著改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内镜下保留关节突减压术,可术中保留双侧关节突,并可充分减压椎管,避免后期医源性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颈椎手术的5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性别、体重指数、病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硬脊膜粘连、手术入路、手术节段16个可能对发生脑脊液漏有影响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与脑脊液漏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514例患者中25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过术中修补或术后对症处理,2~15d后患者脑脊液不再漏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整体发生率为4.9%,其中合并硬脊膜粘连的脑脊液漏发生率(38.1%)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脊膜粘连、后纵韧带骨化、骨折、狭窄与脑脊液漏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硬脊膜粘连、后纵韧带骨化、颈椎骨折和颈椎管狭窄是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患病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来预防和应对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单节段黄韧带骨化引起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保留腰椎板上1/3椎管减压术对黄韧带骨化性病变引起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对68例黄韧带骨化性病变引起的腰椎管狭窄并进行了保留腰椎板上1/3椎管减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10.3±4.1)分,恢复到术后平均(22.3±5.8)分,恢复率为(63.8±22.4)%,未见神经功能恶化及腰椎不稳发生,临床疗效满意。结论保留腰椎板上1/3椎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黄韧带骨化性病变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症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下腰椎术中硬脊膜损伤报导多见,但节段性缺损较少见.本院1994年以来行下腰椎手术1800余例,发现2例腰椎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脊膜缺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侧开槽椎管扩大Arch钢板固定成形术与传统的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诊断为OLF并手术的患者54例,其中25例接受椎管成形术,29例接受椎板切除术。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下肢-躯干-膀胱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并行CT和MRI影像测量。[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成形组均未发生硬膜损伤,而椎板切除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了术中硬脊膜撕裂以及术后脑脊液漏。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SF-36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管成形组明显优于椎板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8%(22/25),椎板切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6%(2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显示两种术式均可以达到显著的减压效果,且两种手术方式在存在与不存在硬脊膜粘连、骨化的患者均可以达到相同的减压效果(P0.05)。[结论]胸椎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椎板切除术均可有效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但胸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减少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依据钙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情况采用彻底切除钙化后纵韧带或使之"漂浮"的方法。其中男24例,女13例;平均54.3岁。患者椎管狭窄率在32%~85%,平均51.4%。神经功能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术前4~14分,平均7.9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评分10.3分,术后12个月评分11.1分。优良率分别为72.7%和78.8%。[结论]一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治疗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手术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对103例手术治疗的胸椎OLF患者中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发生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为29.13%;2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1.36%,其中21例患者经以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伤口全层裂开,二次手术后痊愈。结论: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是胸椎OLF手术易发生的并发症;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案,但患者较痛苦,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经手术治疗的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胸椎管狭窄症病例的临床资料,随访12~34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 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中4例发生硬脊膜破裂,经修复后愈合良好.疗效评价:优5例,良5例,改善2例,差3例,优良率66.67%,总有效率80%.结论 手术减压仍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应重视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导致胸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改良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7岁。术前均行MR、CT检查以明确诊断。合并颈椎管狭窄3例、腰椎管狭窄5例,颈胸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者2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症9例。单节段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以上5例。局限型6例,连续型17例,跳跃型8例。共94个病变节段,其中上胸段(T1~T4)23个节段、中胸段(T5~T8)19个节段、下胸段(T9-T12)52个节段。手术采用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对9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者,在后方减压的同时,行切除椎管前方突出椎间盘的环脊髓减压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结果24例患者随访6—63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疗效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7.5%。1例因术后停用脱水药物过早引起下肢瘫痪症状加重;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硬脊膜撕裂。结论MR结合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有效的手段,全椎板截骨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腰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甄平  刘兴炎  李旭升  高明暄  薛云 《中国骨伤》2008,21(11):853-854
黄韧带骨化可见于脊柱各节段,临床相关报道均集中于颈椎及胸椎,腰椎黄韧带骨化较少提及。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起因不同,腰椎黄韧带骨化多为腰椎管狭窄症中黄韧带增生、肥厚及钙盐沉着为特征的一种退行性变,严重者易导致不可逆性重度椎管狭窄。自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该类患者5例,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经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骨化切除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126例,男89例,女37例;年龄46~72岁,平均61岁;病程3d~7年,平均4.2年。骨化物在矢状面上范围涉及1~3个椎体。术中发现11例患者合并硬脊膜骨化,其中7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损(4例为硬脊膜撕裂,3例形成硬脊膜缺损);115例未合并硬脊膜骨化患者中,4例发生硬脊膜撕裂。术中均采用明胶海绵覆盖及生物蛋白胶封堵,术后采用常压引流、卧床休息、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方法综合处理,观察患者脑脊液漏情况及转归。结果:11例术中硬脊膜破损的患者术后均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发生率为8.7%(11/126),其中合并硬脊膜骨化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63.6%(7/11),未合并硬脊膜骨化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0.03%(4/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综合处理后,3例于术后3~5d内痊愈;8例患者切口愈合拔管后形成间隙性脑脊液囊肿,经反复穿刺抽吸、颈部环形加压包扎治疗,均于术后14~30d内痊愈,其中1例合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加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痊愈。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6个月,平均12.8个月,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持续性头痛等后遗症发生,术后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1.2%。结论:颈椎OPLL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术中易发生硬脊膜损伤,术中一期修复极为困难,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高,应采取综合措施处理,以获痊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中并发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院骨科自2010-02-2016-02开展的颈椎手术患者310例,其中发生脑脊液漏19例,现统计其性别、体重肥胖指数、吸烟和饮酒史、内科合并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程、骨折与否、局部病变类型(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或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硬脊膜粘连),手术入路和手术节段等可能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颈椎管狭窄、硬膜粘连和后纵韧带骨化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四项均为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骨折、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管狭窄和硬脊膜粘连均为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MRI及CT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后,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12例38个节段(下胸段22个,中胸段6个,上胸段10个),均采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6~41个月。参照Epstein et al标准评分:优6例,良4例,可2例。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I及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手段;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颈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CSFL)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4月~2009年4月我治疗组共行颈前路手术728例,术后发生CSFL6例,其中3例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例为多节段颈椎病患者,1例为外伤后颈椎脱位患者,1例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6例患者均于术中发现脑脊液漏。除1例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在切除后纵韧带骨化块后发现硬膜有一处约3×2mm左右缺损外,余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硬脊膜缺损。1例正中部位硬膜囊破损患者术中行硬膜囊修补术,其余5例无法修补硬脊膜患者采用自体筋膜和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填塞处理。全部病例术后采用头高脚低卧位,常规使用抗生素、补足液体及应用白蛋白并加强伤口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结果经上述处置后,全部6例患者在术后5~17d脑脊液漏完全治愈,未并发椎管内及颅内感染、脊髓及神经根症状、脑脊液囊肿形成。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评分提高4~6分(平均4.8分)。结论对颈前路手术发生CSFL的患者术中尽量修补破损的硬脊膜,并采用自体筋膜填塞,术后采用头高脚低位并重视补液及加强换药,可以有效治疗脑脊液漏。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值得应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超微结构观察王哲1王全平1李新奎1黄韧带骨化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损害,临床多见于胸腰椎,严重可致截瘫,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外有关临床诊断治疗的研究报导较多,而针对骨化黄韧带的超微结构研究尚未见报导。作者对我院1995年至1996年...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对7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原始X线片测量颈椎椎体、椎管矢状径,计算Pavlov比值,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伴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组(DSS组)和不伴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组(NDSS组)。根据CT分别测量两组骨化灶最大厚度,计算椎管矢状径残存率。其中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72例,按JOA标准评分判断术后改善率。[结果]DSS组53例,NDSS组23例;NDSS组骨化灶最大厚度比DSS组大,有统计学意义;发病时两组椎管矢状径残存率有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有差别,但是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程的重要病理基础,创伤是诱发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后路减压术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