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最常见的儿童风湿性疾病之一.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是JIA的一个亚型,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别于其他亚型.已有研究表明,IL-6、IL-18、IFN-γ而非TNF-α在SJIA中起主要作用.传统的生物制剂如TNF拮抗剂对SJIA疗效有限.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是一种人源化抗人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IL-6与跨膜型IL-6R或可溶型IL-6R的结合,阻断IL-6介导的炎性反应和关节破坏.该文就TCZ治疗SJIA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免疫功能并探讨ITP的发病机制。方法抗血小板抗体(PAIgG)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IgA、IgG、IgM测定采用WL-快速免疫消浊比浊法,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采用APAAP法,血清IL-2、sIL-2R和IL-6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 ITP患儿的IL-2、IL-6,IgA、IgM、CD8及IL-2R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CD4+、CD4+/CD8+细胞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共同参与ITP致病机制,调节淋巴细胞亚群平衡有助于寻找ITP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过去20余年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治疗理念不断变革,JIA目标治疗概念的提出亟需临床对生物制剂应用于JIA的策略做出梳理.JIA是异质性疾病,各型别免疫学发病机制不同,带来了不同的治疗靶点.应用于JIA的生物制剂包括:作用于细胞因子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白介素-1拮抗剂、白介素-6拮抗剂;作用于T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测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2002-06—2004-08收治的JIA患儿66例、其他风湿病患儿11例及正常儿童29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抗CCP抗体,比较各组抗CCP抗体阳性率,并探讨抗CCP抗体在诊断JIA中的意义。结果66例JIA患儿中抗CCP抗体阳性率为16·7%(11/66),其中类风湿因子(RF)阳性多关节型阳性率为57·1%(4/7),RF阴性多关节型为19·0%(4/21)、少关节型为23·1%(3/13),22例全身型和3例附着点炎相关关节炎(ERA)患儿,抗CCP抗体均为阴性。其他风湿病患儿组和对照组抗CCP抗体亦为阴性。JIA组与正常对照组抗CC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亚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CCP抗体尚不能作为JIA早期诊断的新的可靠的血清学指标。抗CCP抗体主要见于JIA多关节型和少关节型,推测抗CCP抗体对JIA分型及预后评价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学指标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CCP)、类风湿因子(RF)-IgG、RF-IgM与各分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早期诊断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76名经系统治疗并坚持随访治疗至少6个月的JIA患儿,在诊断初期进行AKA、抗CCP、RF-IgG、RF-IgM等免疫指标的检测,对不同亚型和预后作阳性检出率的比较,进行敏感性、特异性、相关危险度的统计学分析,并与49例健康儿童作对照比较。结果多关节炎型组的AKA、抗CCP、RF-IgG、RF-IgM的阳性检出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身型、少关节型、附着点炎相关型的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抗体的检测对多关节炎型组的分型敏感性依次为AKA>抗CCP,RF-IgG>RF-IgM;特异性依次为RF-IgM>AKA>RF-IgG>抗CCP。难治型JIA患儿的AKA阳性检出率与普通JIA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OR为3.514。结论 AKA、抗CCP、RF-IgG、RF-IgM在JIA不同亚型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有区别;AKA、抗CCP抗体的检测对JIA多关节炎型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KA抗体...  相似文献   

6.
生物制剂改变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传统治疗模式,使JIA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JI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对JIA采用生物制剂治疗要评估患儿的病情,应根据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开始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要仔细平衡治疗的风险和益处。现主要介绍国内外生物制剂在JIA中的应用现状及201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的第1个关于治疗JIA的循证建议。  相似文献   

7.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较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IL-17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促炎作用,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现就近几年关于IL-17的生物学特点、信号转导及其与JIA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预后较差.生物制剂改变了JIA的传统治疗模式,使JIA患儿的病情明显改善.JI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采用生物制剂治疗前要评估其病情,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也要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平衡治疗的风险和益处.该文重点介绍生物制剂在JIA中的应用现状,并根据201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的治疗JIA的循证建议对生物制剂的选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自身炎症性疾病是由于调节固有免疫系统重要蛋白突变引起无法控制的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总称。对于该类疾病分子机制的深入揭示使得生物制剂的应用成为可能。白介素(IL)-1受体拮抗剂在冷炎素相关周期性综合征中的成功应用是选择性阻断单一细胞因子消除炎性反应最好的例子,并且IL-1拮抗剂目前已用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及家族性地中海热等自身炎症性疾病。TNF抑制剂用于TNF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发热,亦可使家族性地中海热合并淀粉样变的患者获益。TNF-α抑制剂是Blau综合征最常用的治疗,有助于控制关节病变。IL-6受体拮抗剂用于全身型JIA,可明显缓解关节症状,其在TNF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及家族性地中海热中的应用也有个例报道。  相似文献   

10.
邹峥  徐琨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1):1642-1644
目的 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IL-17及可溶性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RANKL)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2例JIA活动期患儿(全身型24例、多关节型20例、少关节型18例)及26例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的健康儿童血清IL-17和sRANKL水平;抗风湿病治疗4~8周,采用同样方法复查患儿血清IL-17及sRANKL水平.结果 活动期JIA患儿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身型患儿血清IL-17水平稍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患儿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活动期JIA患儿组血清sRANK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身型、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患儿血清sRANK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JIA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sRANKL水平呈正相关(r=0.347、0.228,Pa<0.05).抗风湿药物治疗4~8周复查,JIA活动期患儿血清IL-17及sRANKL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且伴有受累关节肿胀、压痛及活动受限明显改善.结论 IL-17及其诱导而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较强的致炎性和具有强的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同时sRANKL则有促使破骨细胞产生的作用;血清IL-17和sRANKL测定是判定JIA患儿病情的重要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 CD45RA 、CD4 CD45RO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JIA患儿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 CD45RA 、CD4 CD45RO 的表达,同期检测20例年龄、性别无差异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JIA患儿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t=2.099,P<0.05),CD4 CD45RA T淋巴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t=3.450,P<0.01),CD4 CD45RO T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t=3.913,P<0.01),CD4 CD45RA T/CD4 CD45RO T比值明显降低(t=4.904,P<0.01);与对照组比较,JIA各亚型(全身型、多关节型、少关节型)的CD4 CD45RO T淋巴细胞数均明显升高,CD4 CD45RA T/CD4 CD45RO T比值明显降低(P<0.01);CD4 CD45RA T淋巴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全身型中显著降低(t=4.192,P<0.01);在多关节型中明显降低(t=2.214,P<0.05);在少关节型中稍有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793,P>0.05)。结论JIA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CD4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 CD45RA T/CD4 CD45RO T失衡,这可能在JIA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应质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病情活动的影响,以及Th 17/Treg失衡的作用。方法入选47例JIA合并特应质(特应质组)、64例单纯JIA(单纯组)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β、IL-6、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 17、Treg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RT-q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7 mRNA、Foxp 3 mRNA表达,比较三组间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JIA患儿疾病活动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单纯组和特应质组之间,血清IL-1β、IL-6、IL-17水平,Th17、Treg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以及IL-17 mRNA、Foxp3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应质组与单纯组血清IL-1β、IL-6、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特应质组高于单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应质组Th17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以及IL-17mRNA表达水平最高,对照组最低。特应质组Treg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最低,对照组最高。特应质组血小板计数、医师对疾病总体评估(PGA)、患者/家长对疾病总体评估(PGE)、患儿健康评估问卷调查(CHAQ)、活动关节炎数目、活动受限关节数目、JADAS27评分均明显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IA合并特应质患儿的疾病活动性更高,可能与IL-1β、IL-6水平升高、Th17/Treg平衡更偏向Th17方向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8例诊断治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JIA)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总结 2 8例JI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以国际风湿病学联盟 (ILAR)儿科专家组新的分类标准讨论稿 (加拿大埃得蒙顿 ,2 0 0 1)进行分析。结果 全身型JIA 7例 ,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NSAIDs)治疗 ,3例有效 ,2例部分效应 ,2例无效 ;部分效应和无效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 1例联合甲氨蝶呤 (MTX)治疗。少关节型JIA 2例 ,以NSAIDs治疗。多关节型JIA类风湿因子 (- ) 4例 ,多关节型JIA类风湿因子 (+) 2例 ,用NSAIDs联合MTX治疗 ,以MTX维持治疗。与附着点炎症相关性关节炎 13例 ,以NSAIDs联合柳氮磺吡啶 (SASP)治疗 ,其中 2例加用MTX ,2例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加用糖皮质激素 ,以SASP维持治疗。结论 JIA中 ,与附着点炎症相关性关节炎最为多见 ,其次为全身型JIA ;治疗应依据临床分型 ,联合用药并注意个体化 ;MTX对各型JIA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效应。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8月武汉市儿童医院住院的52例非全身型JIA患儿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皮下注射重组人Ⅱ型TNF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同时合并使用甲氨蝶呤(MTX)及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照组口服MTX,同时合并使用NSAID。治疗后1、3、6个月采用ACR Pedi评分进行疗效评估,比较放射学改变及免疫学指标改变情况。同时记录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ACR Pedi 30,治疗后3个月、6个月ACR Pedi 30、50、70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的CD4、CD4/CD8、TNF-α、基质溶解素3(MMP-3)、Ig G、Ig M、Ig A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降低(P0.05);CD8、CD16CD56、CD4CD25、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6个月的Poznanski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CRP、ES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放射学改变较对照组轻(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CD4CD25、IL-10、TGF-β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TNF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非全身型JI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治疗,能更快、更有效降低炎性指标,并能减轻放射学改变,明显改善JIA细胞及体液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5.
自身免疫性疾病 (AD)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 :①在患者的循环中可测得高水平的各种自身抗体和针对自身抗原的致敏淋巴细胞 ;②患者体内有明显增高的γ 球蛋白 ;③病理发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及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性细胞的浸润 ;④大多数AD具有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过程 ;⑤疾病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性。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AD患者体内产生的是病理性自身抗体 ,它具有亲和力高、含量大、如不治疗则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采用适当的技术可以在AD患…  相似文献   

16.
IL-1在关节炎疾病的软骨及骨组织破坏中发挥重要作用.人重组IL-1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可抑制IL-1活性,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选择.现主要论述阿那白滞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疾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阿那白滞素可改善RA或全身型JIA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和Foxp3+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儿童川崎病(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急性期KD患儿40例,同龄健康对照儿童30例.KD患儿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直接取血备检.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h17细胞及Foxp3+CD4+T淋巴细胞比例;荧光定量PCR检测其CD4+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ROR-γt、Foxp3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IL-17、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23水平.结果 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明显升高(P<0.01),而Foxp3+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KD患儿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Foxp3+CD4+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Foxp3表达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IL-23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Pa<0.01),而TGF-β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Th17促炎性T淋巴细胞高表达和Foxp3+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免疫抑制效应不足是导致儿童KD免疫失衡的重要原因,体内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上述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HQH)辅助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对血清BAFF、IL-10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的SLE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槐杞黄组(16例),给予槐杞黄颗粒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B组为常规组(1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C组)为同一时期健康体检儿童(10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留取血清检测BAFF、IL-10水平,记录SLEDAI评分及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结果 (1)A、B组治疗前,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LEDAI评分、ANA、抗-dsDNA、24h尿蛋白均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2)治疗前血清IgG、B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A、B组血清IgG、B淋巴细胞明显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3)初发SLE患儿血清BAFF、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BAFF与血清IL-10、SLEDAI评分正相关;治疗3个月后BAFF、IL-10均明显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治疗后血清IL-10与治疗后SLEDAI评分正相关。结论 BAFF、IL-10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槐杞黄颗粒可辅助降低SLE患儿B细胞数目,降低血清BAFF、IL-10水平,更好地缓解SLE的免疫紊乱。槐杞黄颗粒可能通过减少BAFF进而使B淋巴细胞活化减少,自身抗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9.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测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2例JIA患儿(男9例,女13例)、30例成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RF进行检测,了解抗CCP抗体在JIA中的诊断价值。结果JIA患儿22例中2例抗CC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1%(2/22),显著低于成人RA组阳性率53.3%(16/30),P<0.01;JIA患儿与健康对照组(无CCP抗体阳性)抗CCP抗体阳性率尤差别,P>0.05。结论抗CCP抗体可在JIA中检测到,但阳性率很低,作为JIA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是Sharp等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结缔组织病,是一种以多脏器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临床上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结缔组织病的症状,并伴血清学上极高滴度的斑点型抗核抗体和高滴度抗核糖核蛋白抗体.国外对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有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国内对该病治疗进展方面报道甚少,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生物制剂治疗该病的报道.为了解难治性儿童MCTD临床特点及对策,现报道1例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儿童MCTD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