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中,Willis环变异是否为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113例VB-TIA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无颈动脉斑块、头部MRI资料(判断有无LA)、头部MRA资料(判断有无Willis环变异及其类型)。根据Willis环变异的4种类型(A型、P型、O型及N型)分为A组、P组、O组、N组,分别对各组间LA发生率进行独立样本χ2检验,再以VB-TIA患者伴LA的危险因素及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配对组为自变性,以是否有LA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较于无Willis环变异(N型)者,A型Willis环变异及O型Willis环变异者LA发病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LA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配对组(A型-N型、O型-N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型Willis环变异(P=0.011,OR=7.768,95%CI:1.602~37.666)及O型Willis环变异(P=0.009,OR=5.236,95%CI:1.513~18.519)为VB-TIA患者LA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50岁以上VB-TIA患者头部MRA显示的Willis环变异(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除外)是L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中风将要发生的重要先兆或警报,所以近十几年来引起医务界广泛的重视。TIA是由于脑局部缺血产生发作性神经系统症状,这种症状多数在数分或数小时内消失。确诊在椎基底动脉系统(VB TIA),应从三方面着手:(一) 发作时的症状:多数有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失语,共济失调,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感觉麻木、异常或消失,可波及面和口周围,枕部头痛,完全或部分的双眼视力丧失,视野缺损,上睑下垂,单侧或双侧听力障碍,突然骤倒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干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的暂时性局灶性脑和视网膜功能缺失。随着治疗时间窗理论的问世,目前的临床观点认为,持续时间为30min的TIA即应视为缺血性脑卒中,超过1h的TIA则应该按照脑梗死积极予以超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探讨发展为脑干梗死TIA的主要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病因、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接诊的97例TIA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排查,TCD、颈椎片确诊.全部病例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治疗和预防性用药.结果 经过1周~1个月治疗后的随访,47例完全缓解,24例部分缓解,11例无效,15例恶化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4例死亡.结论 TIA的病因以高血压及颈椎增生改变最多,加重与反复者预后差.应早发现、早治疗,TCD和颈椎拍片对诊断有一定帮助,而头颅CT和MRI检查则用于排除脑出血、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支架置入术能否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亚临床症状。方法 11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分别检测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记录各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结果 (1)术前诱发电位均异常,主要表现为SEP N20及P40潜伏期异常,BAEP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VEP P100潜伏期延长。(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BAEP表现为Ⅰ~Ⅲ波潜伏期缩短(P =0.046)、Ⅲ波幅升高(P =0.05);SEP表现为N20潜伏期缩短(P =0.012),N13~N20间期缩短(P =0.013),P14~N20间期缩短(P =0.005);VEP表现为 P100潜伏期缩短(P =0.022)。结论 支架置入术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SEP、BAEP、VEP好转,提示患者的亚临床症状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一个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家族,探讨其临床、影像学以及基因和病理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中年女性,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和智能减退。对其进行l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分析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并调查其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发病情况。家族中连续3代有7例发病,两性均累及,发病年龄在40~50岁之间,均反复出现头晕、卒中和痴呆,症状呈阶梯性加重。结果 MR1检查显示基底节、丘脑、脑桥、胼胝体及脑室旁白质出现多发腔隙性低密度灶,白质疏松,累及双侧颞极。腓肠神经活检发现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变性,其表面出现大量的颗粒样嗜锇性物质沉积。Notch3基因检查显示R607C突变。结论 CADASIL可以主要表现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和痴呆,其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含有小动脉的腓肠神经超微病理检查可能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基因检查可以进一步证实该病的诊断和筛查其他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I)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80例VB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应用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和治疗组(应用降纤酶),观察治疗14d后临床疗效及入院时与治疗3d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降纤酶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能有效治疗因微栓塞所致的VBI。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BI)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 80例VB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应用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 )和治疗组 (应用降纤酶 ) ,观察治疗 14d后临床疗效及入院时与治疗 3d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 ,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降纤酶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能有效治疗因微栓塞所致的VBI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颅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脉动指数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颅外椎动脉内径缩小,阻力指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TIA的发生与颅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密切相关;颅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于颅外椎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10.
11.
现就本院自 1997年 1月到 2 0 0 1年 3月收治的以昏迷为主要症状而被误诊为脑出血的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6例 ,女 5例 ,年龄 48~ 70岁 ,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者 8例 ,有动脉硬化病史者 3例。1 2 临床表现  11例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深昏迷 5例 ,浅昏迷 6例 ,伴有去脑强直发作 3例。从首发症状达到昏迷时间 5~ 10min者 5例 ,10~ 2 0min者 6例 ,双侧Babinski(+ )及Chard dock征 (+ )者 2例 ,双侧Babinski氏征 (+ ) 3例 ,单侧Babin…  相似文献   

12.
本科于2008年3月~2010年3月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于症状出现后24 h内入院患者共60例,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脑梗死或肿瘤,且均无意识障碍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9.6±9.2)岁;发作次数≤1次/d 17例,≥2次/d 13例;持续时间:≤1 h 21例,≥1 h 9例.合并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7例.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0.2±10.1)岁;发作次数≤1次/d 19例,≥2次/d 11例;持续时间≤1 h 22例,≥1 h 8例.合并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4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我院年龄在18~45岁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青年组(n =22)和中年及以上组(n =44)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TIA后7天内血管危险事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组的吸烟史高于中年及以上组(P<0.01);糖尿病史低于中年及以上组(P<0.01);体重、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于中年及以上组(P值分别为0.03,0.022,0.0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中年及以上组(P值分别为0.014,0.009,0.048);两组TIA后7天内动脉硬化性血栓(angiosclerosis thrombus,AT)事件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在中年及以上组(45岁以上)人群中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推测青年TIA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体重、胆固醇、LDL-C及吸烟史;相对于青年TIA患者,糖尿病史和纤维蛋白原过高可能对45岁以上TIA患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认为是首次缺血性卒中主要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也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应该更加深入认识、研究和总结TIA的相关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更规范、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003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血管病情况,重点研究患者脑动脉狭窄与各种临床因素、危险因素以及ABCD~2评分的关系,探讨各相关因素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与性别、高血压、症状持续时间有相关性(P0.05),TIA患者血管狭窄分布情况与年龄、糖尿病及ABCD~2评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需要及时对糖尿病、高血压等风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高度关注TIA症状持续时间,并常规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减少脑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闭塞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五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例1男,62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上下肢体偏瘫15天入院。每次发作持续约10min,神志清醒,言语流利,BP140/100mmHg。临床诊断右侧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给抗凝、抗血小板及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入院后仍有反复发作,32天共发作14次,发作时表现左中枢性面舌瘫,左上下肢体肌力0级,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VBTIA)病人和10例对照组病人的颅内、颅外段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血管解剖有明显差异,说明血管病理改变在VBTIA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强调颅外段MRA检查的重要性,并讨论了不同血管病理改变病人可能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19例住院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发生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50例(42.0%)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10min、ABCD2评分≥4分是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是TIA后30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颅内动脉狭窄重和"ABCD2"评分高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有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形式,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预后较差,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展,为这种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对93例临床拟诊为后循环TIA患者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初步探讨后循环TIA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高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饮酒史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0.01),性别及高血脂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发作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P0.05~0.01),而TIA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史与TIA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OR=29.799,95%CI:2.189~405.569,P=0.011;OR=0.649,95%CI:0.038~6.850,P=0.005;OR=8.569,95%CI:1.314~55.862,P=0.025;OR=0.158,95%CI:0.025~0.980,P=0.048)。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有吸烟饮酒史是TIA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移居高原地区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分析移居高原地区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相关疾病及已知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观察移居高原地区满5年的人口2000例,根据是否有已知疾病及烟、酒等危险因素分为观察组(疾病组)1121例,对照组(正常人组)879例,分别追踪观察2年,平均每周1次,分析两组TIA的发病率及观察组各疾病的构成比。结果 观察组TIA的发病率为50.13%明显高于对照组9.78%(P<0.01);而观察组各疾病的构成比以高血液粘度为最高,达19.93%。结论 移居高原地区后TIA的危险因素无明显改变,但以高血液粘度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