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尿症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探讨感觉统合失调在原发性遗尿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对46例PNE组儿童及46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功能测试,对两组结果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NE组与对照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分别为82.6%和43.5%,其中重度失调的发生率分别为36.9%和2.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NE组所有感觉统合功能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NE组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现象,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在PNE发生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enuresis PNE)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发病率高,7 ̄10岁儿童中发病率为10% ̄15%,其中2% ̄4%的患儿症状将持续至成年以后,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功能紊乱、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命质量〔1〕,对儿童PNE进行积极的治疗对防止病情迁延将有重要意义。目前PNE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献报道主要与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睡眠觉醒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故临床上常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以上发病机制进行,包括行为训练、药物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现对其治疗现状进行综…  相似文献   

3.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睡眠中自然充盈状态膀胱尿动力学检测 ,探讨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膀胱病理生理改变。方法 PNE组儿童 5 0例 ,对照组儿童 30例 ,无PNE临床表现。两组均进行下列检查 :晨尿分析、泌尿系B超、尿流率 ,检查结果均正常者列入研究对象 ;连续记录 7d排尿日记 ;在夜间动态脑电图监测下 ,进行自然充盈膀胱的尿动力学检测。结果 夜间总尿量、功能性膀胱容量 (FBC)和排尿潜伏期 :PNE组夜间总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FBC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排尿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 (P <0 .0 1) ;遗尿发生于S2 4期 ;PNE组中膀胱顺应性 (BC)下降 4例 ,对照组 0例 ;PNE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 (DI) 2 9例 ( 5 8.0 % ) ,对照组 3例( 10 .0 %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DI虽随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充盈期出现DI伴尿道压下降 ,PNE组 8例 ,对照组 0例 ,排尿期尿道压增高伴盆底肌电活动增强PNE组 4 8例 ( 96 .0 % ) ,对照组 2 8例 ( 93.3%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FBC下降是PNE基本特征 ;DI是PNE重要病理生理改变 ;充盈过程部分PNE可能存在尿道括约肌中枢功能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河南省儿童和青少年作原发性遗尿症(PNE)患病率调查,为儿童和青少年的保健与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随机选取河南省7个城市管辖区中小学的5~18岁儿童和青少年进行PNE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目前无夜间尿床儿童,要求父母回忆其停止夜间尿床的年龄。结果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1799份,回收10383份,有效问卷10088份,有效回收率为85.5%。现况调查5~18岁儿童PNE总体患病率为4.07%(95%可信区间3.68~4.46)。5岁患病率为11.83%(95%可信区间9.25~14.41),12岁降为1.72%(95%可信区间1.10~2.43),15岁时降为1.21%(95%可信区间0.50~1.96),以后稳定于1.0%左右。男性PNE患病率为4.57%(95%可信区间4.00~5.14),与女性3.56%(95%可信区间3.04~4.08)之间的差异有呈著性意义(P〈0.05)。男女PNE患病率均具有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趋势。回顾性调查5岁时PNE患病率为9.6%,10岁时为1.02%,以后各年龄段PNE降至1.0%以下。现状调查时男性、女性和总体PNE患病率均高于回顾性调查。结论回顾性调查和现状调查均显示5~7岁儿童仍有10%左右的儿童患有PNE,是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是一种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排泄障碍, 指在睡眠中不能因尿意自觉醒来而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 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PN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造成临床出现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现象。近些年来,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PNE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得以应用, 发现PNE患儿存在脑结构、脑功能和脑代谢异常, 其中整个排尿控制脑网络的异常是导致遗尿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儿童PNE的磁共振成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遗尿症(PNE)患儿自我意识及其相关因素,了解可能出现自我意识障碍的PNE患儿的特点,分析PNE患儿出现自我意识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遗尿门诊确诊为PNE的7~15岁15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用主观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采集患儿的遗尿病史并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患儿进行自我意识调查,将自我意识结果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评估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结果 PNE患儿自我意识低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NE男孩自我意识量表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女孩,男孩自我意识障碍的检出率高于女孩;高年龄组PNE患儿自我意识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低年龄组患儿;单亲家庭PNE患儿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分低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的患儿;家庭关系一般或差的PNE患儿自我意识水平低;家庭经济状况中等或差的PNE患儿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因子及总分得分明显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患儿;学习成绩及同伴关系越差,患儿自我意识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越低;上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E患儿较一般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要积极治疗遗尿症,减少自我意识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标准,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rimi-ary ncturnal enuress,PNE)是指连续发生夜间遗尿达6个月以上,年龄大于5岁者,根据是否合并白天的症状,PNE又可分为原发性单症状性遗尿(monosymptomatic primary enuresi,MPE)和复杂性遗尿(complicated prima-ry enuresis CPE)。此症状在小儿中常见,5岁发病率15%,7岁发病率为10%,每年以15%的比例逐渐减少。目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遗尿症与血浆ADH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抗利尿激素 (ADH)和原发性遗尿症 (PNE)发病的相关性 ,用放免法测定PNE患儿和健康正常儿童的白天及夜间血浆ADH水平 ,并测定同时点的血和尿渗透压。结果表明 ,正常对照组凌晨1时的ADH水平明显升高 ,达87.79ng/L±22.45ng/L ,较下午3时ADH水平 (55.49ng/L±15.97ng/L)上升了58.2 %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01) ;病例组在凌晨1时和下午3时ADH水平分别为59.11ng/L±35.45ng/L和66.84ng/L±42.82ng/L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在下午3时的ADH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而凌晨1时则明显降低 (P<0.001)。提示广东地区健康儿童夜间ADH分泌明显升高 ,而PNE患儿没有发现夜间ADH分泌高峰 ,即广东地区PNE患儿的发病与夜间ADH分泌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遗尿症(PNE)患儿智力结构,探讨单纯PNE患儿灰质形态学改变状况。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463医院儿科就诊的75例右利手PNE患儿(PNE组)及72名正常儿童(对照组),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进行智力测试,计算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记忆或不分心(M/C)因子等指标;而后进行高分辨率T1WI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采用VBM5工具包,对所有被试T1WI图像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比较单纯PNE患儿脑区激活状况与正常对照组相应脑区灰质密度(GMD)。结果 PNE组FIQ、VIQ和PIQ均正常,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组M/C因子低于对照组[(100.80±16.83)与(92.73±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BM分析表明,PNE患儿小脑左后部及右侧背侧前额叶(dLPFC)灰质密度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NE患儿智力结构不平衡,存在注意功能缺陷。左侧小脑及右侧dLPFC功能障碍与其注意功能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遗尿症与血清血管升压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升压素(ADH)和原发性遗尿症(PN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前瞻性测定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14岁,平均8.06岁)PNE患儿和20例5~14岁(平均年龄8.15岁)(男10例,女10例)健康儿童的白天(3Pm)及夜间(1Am)血清ADH水平,并测定同时间血渗透压。结果对照组1Am的ADH水平较3Pm的ADH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2);病例组在1Am和3Pm的ADH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834);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3Pm的ADH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1.0),而1Am则明显降低(P=0)。晨尿(6~7Am)渗透压病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3),而白天尿(3Pm)渗透压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1.0);而血渗透压二组均相对稳定(P=0.430,0.578)。结论PNE患儿存在夜间ADH分泌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与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对70例PNE患儿进行感觉统合功能测试,并与74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PNE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 (76% vs 35%)、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39% vs 18%)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E组儿童所有感觉统合功能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NE患儿普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并且是多方面的,故对PNE患儿进行感觉统合功能测试,并针对性地对伴发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进行训练很有必要。[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5):341-34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的患病情况。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中国医师协会肾脏专委会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简称:协作组)成员与所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工作联系的区县为抽样单位。遗尿症诊断标准为年龄≥5岁,3个月内出现尿床事件≥1次;尿床指夜间睡眠中排尿于床上或尿湿衣裤。调查时间为2017年4月20日至2017年5月12日;调查人群为中国5~18岁儿童及青少年,分为幼儿园(5~6岁)、小学(~12岁),初中(~15岁)和高中(~18岁)。每个区县样本量需>3 073人。自行设计遗尿症调查问卷,本文主要分析基本人口学信息和尿床事件。由儿童或青少年的家长或照护者在手机或其他安装有微信应用终端设备上填写问卷。结果 24个协作组成员所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的34个区县中的225所幼儿园和学校参与了调查,其中幼儿园82所,小学61所,初中49所,高中33所。调查目标样本人群129 952人,进入本文分析的调查问卷100 071份(77.0%)。男52 074份,平均年龄(11.0±3.4)岁,汉族占92.5%,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人数比例约为1∶5∶2∶1。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患病率为4.8%(4 821/100 071);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遗尿患病率分别为12.1%、5.1%、1.1%和1.4%;各年龄男孩遗尿症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的女孩;中国境内6大行政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以样本人群年龄构成比进行标准化后,其患病率分别为4.2%,3.7%、4.6%、5.8%、5.1%和4.9%;4 821名遗尿症患儿中,轻、中、重度遗尿症患儿分别占81.4%、13.5%和5.1%;重度遗尿症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组比例为6.9%、3.7%、5.3%和10.0%。结论 中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人群遗尿患病率分别为12.1%、5.1%、1.1%和1.4%,儿童遗尿症患病率总体为4.8%。幼儿园及高中组重度遗尿症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生物反馈和口服DDAVP两种方法对治疗原发性遗尿症(PNE)的效果。方法:将2005.7-2006.1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为PNE的儿童随机分为DDAVP组和生物反馈组,进行1个月的治疗和其后3个月的随访,指标包括排尿日记,尿流率,尿液AQP2。结果:PNE患儿共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8.4±0.9岁。治疗结束和结束后第3个月时生物反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DDAVP组,两组治愈率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生物反馈组治疗结束时最大尿流率和尿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正常尿流曲线和逼尿肌-括约肌收缩协调人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晨尿尿液AQP2主要检测到两个条带,均可见遗尿组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DDAVP组治疗结束时AQP2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结论:生物反馈和DDAVP均是治疗PNE的有效方法。生物反馈治疗在四个月内的总有效率高于DDAVP,值得在PNE儿童中开展使用。生物反馈治疗对改善膀胱-尿道功能紊乱有帮助,而DDAVP则可以提高尿液中AQP2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小儿原发性遗尿症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通过针对病理生理改变治疗方案与常规联合药物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遗尿症(PNE)的对比研究 ,探讨PNE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实验组患儿 92例 ,男 53例 ,女 39例 ,年龄 5~ 1 3 .5岁 ,中位年龄 7.8岁。每周总遗尿次数 5~ 1 8次。根据夜间自然充盈状态的尿动力学、动态脑电图、排尿日记结果 ,将其病理生理变化分成 5型 ,针对各自病理生理特点选择治疗方案 ;对照组 63例 ,男 38例 ,女 2 5例 ,年龄 5~ 1 4岁 ,中位年龄 8.0岁。每周总遗尿次数 5~ 1 8次 ,直接以DDAVP +奥宁进行联合药物治疗。两组患儿治疗时间 3个月 ,随访 1 2个月 ,年龄、性别构成、尿床次数、遗尿量、遗尿发生的时间无差异。结果 疗程结束后第 3个月随访 ,实验组治愈率为 78.3 % ,对照组为68.3 % ,疗效无差异 (P <0 .0 5) ;第 6个月随访 ,实验组治愈率 67.3 % ,对照组 50 .1 % ,疗效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第 1 2个月随访 ,实验组治愈率 65 .2 % ,对照组 39.7% ,疗效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针对病理生理改变而制定的治疗方案是治疗PNE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遗尿症儿童的气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男女遗尿症儿童的气质测试,了解遗尿症患儿的气质特点,探讨气质与遗尿症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寻求临床对遗尿症儿童有效心理干预的新途径。方法对60例遗尿专科门诊的原发性单一症状性遗尿症患儿,使用Carry儿童气质系列问卷中的《8~12岁儿童气质问卷》进行测试。结果遗尿症儿童气质难养型比例(30%)高于正常儿童(11%),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气质的维度测试上,男性遗尿症儿童活动水平较高、节律性差、适应性差、反应强度较强烈、坚持性低、注意较易分散;女性遗尿症儿童活动水平较高、节律性差、适应性差、情绪本质较消极、坚持性较低。结论遗尿症患儿的气质特点可能与遗尿症的发生有关,气质调适可作为对遗尿症儿童心理干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 H2O、(1.73±0.13)cm、(42.84±4.54)cm 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 H2O、(3.16±0.17)cm、(83.10±6.99)cm 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原发性遗尿症(PNE)患儿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并分析PNE的临床状况。方法:对126例符合PNE定义,且每周尿床至少1次的患儿,门诊问卷调查后,均住院检查。入院后查尿常规,24h尿量,肾功能中段尿培养,24h尿钙定量,腹平片,腰骶椎骨X线检查和泌尿B超检查。结果:126例中32.5%合并有隐性脊柱裂、14%有包茎、3例有尿路感染、4例有高钙尿症、2例有肾结石、还有2例独肾,而完全无器质性 病变的77例(61.6%)。结论:所谓的PNE并非单纯性遗尿症,不能忽视必要的检查,以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有的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郑州市儿童夜间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的发病率,并和10年前儿童夜间遗尿症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随机选择郑州市6个辖区共计20所幼儿园和小学的6 500名5~11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6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6 155份纳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11岁儿童整体NE发病率为9.54%,男童发病率为10.09%,女童发病率为8.91%。5岁儿童NE发病率为14.48%,8岁儿童NE发病率为8.14%,11岁儿童NE发病率为3.08%,整体NE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儿童患有夜间觉醒障碍以及儿童的家族直系亲属曾患有NE是儿童发病的危险因素。NE发病率高于2006年调查结果(P0.05)。结论郑州市5~11岁儿童NE发病率较10年前升高,应引起重视并积极寻找夜间遗尿症发病率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联合膀胱训练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NE)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采用前瞻性实验研究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儿科遗尿专科门诊就诊的100例PN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DDAVP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应用DDAVP口服治疗的同时进行膀胱训练,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比较2组疗效。疗程结束随访3个月,比较2组远期、近期复发率。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近期复发率为22.9%,远期复发率为54.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近期复发率为11.9%,远期复发率为28.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1.972,P=0.049),2组近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2,P=0.201),观察组远期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249,P=0.022)。结论DDAVP联合膀胱训练治疗PNE疗效显著,且能降低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族聚集性因素对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患儿影响.方法 选取PNE患儿115例,依据PNE先症者三代家族其他成员是否累及,分为家族聚集性(FPNE组,45例)和散发性(SPNE组,70例).填写调查表评估觉醒功能、记录排尿日记和完成白天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FPNE组重度PNE、非单症状性PNE和小容量膀胱发生率分别为27%、58%和44%,均显著高于SPNE组的7%、21%和21%(P<0.05),而夜间多尿和觉醒障碍发生率在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NE组逼尿肌过度活跃和尿动力学功能性膀胱出口阻力增加发生率为53%和60%,分别显著高于SPNE组的19%和37%(P<0.05).最大排尿量和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在对照组、SPNE组和FPNE组之间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聚集性因素可使PNE发生膀胱功能障碍风险增加,尿动力学检查为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