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金瑄  王丽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66-167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4%的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联征;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亦有相当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5.8%病例,是诊断IM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临床特征.方法:对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42.1%有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皮疹等典型症,20%患者由于早期或表现局部症状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单一器官疾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所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王伟伟  马国瑞 《中国科学美容》2011,(18):163-163,172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35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儿中发热35例(100%),淋巴结肿大32例(91%),咽峡炎31例(88%),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咳嗽20例,合并支原体感染5例,合并血液病2例(5%),皮疹7例(20%),双眼睑浮肿10例(29%),肝大5例(14%)。结论对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肝大且白细胞计数增高的患儿需进行末梢血分类检测,特别是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肝功受损和肺炎是常见并发症;部分肾小球疾患及血液病易与该病混淆,应注意区分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98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98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炎、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出现肝肾损害,皮疹、混合病例占40%。初诊、误诊率近30%。结论:小儿IM,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复杂,累及多个脏器,合并症多,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5.
6.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侵犯B淋巴细胞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在儿童时期常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咽痛、皮疹、关节痛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极少数可有腹水、尿少、眼睑浮肿等症状,若病毒侵犯肺脏、心脏、肝脏等全身多个器官,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0.10或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除EB病毒外,CMV、腺病毒等也可致变异淋巴细胞数增高,特异性EBV-VCA-IgM和EBV-PCR检测准确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肾脏损害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肾脏损害20例临床分析宫本凤刘新华我们于1993~1997年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肾脏损害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7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皮疹、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 ,2 9岁。因发热、咽痛、乏力、周身疼痛 2周 ,恶心呕吐、眼睑浮肿、少尿 1d ,于 2 0 0 0年 2月 1 3日入院。患者于 2 0 0 0年 2月 1日洗澡后出现发热咽痛 ,头及周身疼痛 ,测体温 3 9℃ ,口服感冒通、严迪 ,青霉素静脉点滴 (用量不详 )诸症减轻 ,体温降至 3 7 5℃。 2月 1 3日晨突感发热恶寒 ,身痛加重并四肢关节疼痛 ,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眼睑浮肿 ,尿量减少 (40 0ml/d) ,遂就诊某医院。当时查血常规 :WBC 1 2 6× 1 0 9/L ,Hb 1 6 4 g/L ,PLT 2 5× 1 0 9/L ,L 0 40 ,N 0 .3 5;尿常规Pro(+)…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6 4岁。劳动时感右腋窝处疼痛 ,遂发现有拇指大小肿块 ,同时于右乳房上发现一粟子大小肿块 ,轻触痛 2d入院。体查 :乳房外上象近边缘有一椭圆肿物 2 0cm× 2 0cm× 1 8cm大小 ,与皮肤无粘连 ,右腋前线内侧扪及 1 5cm× 2 0cm× 2 0cm大小肿块 ,质硬固定。白细胞 4 2× 10 9/L。住院后病人有咽喉疼痛、检查见咽喉部充血 ,扁桃体红肿、并轻咳。以上呼吸道感染予抗菌素治疗。诊断 :乳癌。拟行乳癌根治术 ,先切取乳房肿物及腋窝肿物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检查 ,报告为非恶性病变。即关闭伤口术毕。术后予输液及止血药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辅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研究.方法:将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更昔洛韦治疗,剂量10mg/kg/d分两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维生素C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静滴0.5ml/(kg·d)+生理盐水100~200ml静滴,疗程均为7~14 d.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在热程、咽峡炎改善,淋巴结开始缩小,肝脾明显缩小,并型淋巴细胞恢复至<10%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认为热毒宁辅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等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EB病毒(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EBV-IM的158例患儿作为EBV-IM组。将本院同一时间段、同年龄和性别的158例非EBV-IM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236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6例PA患者中,137例出现低血钾、肌无力及麻痹.重者伴呼吸肌麻痹;144例高血压。其中半数并发肌无力及麻痹;146例夜尿增多。盐负荷试验血醛心酮增高.尿醛固酮高于38.8nmol/24h。B超的阳性率为63.3%,CT为96.5%。MRI为81.2%。体位试验:醛固酮瘤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血症是PA的典型临床表现.盐负荷试验、体位试马命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肿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腹腔镜手术正成为其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7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外周血象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总有效率为74.3%,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白细胞(WBC)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观察组减少幅度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利巴韦林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白细胞数目,缩短热程,改善咽峡炎的症状,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4月发生以来,迅速蔓延,波及全球100多个国家。甲型H1N1流感是由病毒(甲型H1N1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以成人感染发病为主,小儿发病较少;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感症状类似,有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还可以出现腹泻或呕吐等症状。病情可迅速进展,突然高热引起肺炎;重者可以出现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尽管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但仍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甲状腺癌已成为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成人相比,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具有一些不同的临床特征,进一步了解这些特征,将更有助于加精准诊疗。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21年6月间68例因甲状腺疾病行手术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年龄≤20岁)资料,将其中获随访的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另随机抽取22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甲状腺癌人群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结果 68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的24例(35.29%),其中22例获随访3~72个月。22例患者中,女19例,男3例(6.33∶1);年龄3~20岁,平均(16.73±4.52)岁;病程10 d至5年,平均为9.5个月;主要因触及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术前甲状腺超声TI-RADS 4类及以上结节占比高(19/22,86.36%);3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切除术,余均行甲状腺全切术;21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3例患者还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1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8例(81.82%),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3例(13.64%),甲状腺髓样癌(MTC)1例(4.54%)。术后出现单侧喉返神经损伤者3例,喉头水肿者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例,1例患者行左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乳糜漏。1例MTC患者术后3年余复发,再次双侧颈部淋巴结扩大清扫术,并行靶向药物治疗;余在访患者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征象。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性别分布与成人基本一致;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与成人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均以PTC居多(95.45% vs. 100.00%),但前者PTMC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13.36% vs. 50.00%,P<0.05);此外,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占77.27%(17/22),且其双侧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高于成人患者(50.00% vs. 9.09%,P<0.05)。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的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癌占比较高,发病性别与病理类型与成人相似,但确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成人更大,且更易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但经手术等规范化治疗后,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成人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要点,探讨血小板去除术在成人血小板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0例成人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组,单纯采用羟基脲治疗对照组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行血小板去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为缓解、进步、无效的病例分别为15例、8例、2例,临床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x2=3.059,P <0.05)。结论血小板去除术可缓解乏力、烦热、气短、失眠等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57例,经对症治疗,血钾均恢复正常,血压恢复正常214例。并就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肾内科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的患儿共230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学、细菌耐药情况及预后,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急性肾盂肾炎后肾疤痕形成的危险凶素。结果230例急性肾盂肾炎患儿中,男性93例,女性137例,男女比1:1.47,其中〈1岁99例,男女比为1.30:1;1~5岁75例,男女比为1:2.75;〉5岁56例,男女比为1:2.29。在230例APN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革兰阳性菌13株,真菌2株;居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5株(61.32%),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12.6%)和屎肠球菌9株(8.49%)。65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有44株,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菌素及复方磺胺甲嗯唑、氨曲南等中等耐药,而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亚胺培南等敏感。52例患儿于出院后6—12月进行双肾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ECT)复查,其中31例有肾疤痕形成(59.62%),21例好转(40.38%)。泌尿系统畸彤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儿童急性肾盂肾炎肾疤痕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6.89,P〈0.05)。结论儿童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1岁以男性患儿为主,而〉1岁则好发于女性。大肠埃希菌仍是主要的致病菌,且存在着多重耐药。伴有泌尿系统畸形或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急性肾盂肾炎患儿更易有肾疤痕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肌少症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的13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139例患者中,56例(40.3%)合并肌少症。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患者体质量指数与骨骼肌指数明显降低、高TNM分期与微血管浸润比例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发生感染(14.3%vs.3.6%)、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19.6%vs.6.0%)、总并发症(35.7 vs.13.3%)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术后恢复时间(17.35 d vs.11.33 d)明显延长,需要入ICU治疗的患者比例(12.5%vs.2.4%)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总生存时间明显减少(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合并肌少症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HR=2.090,95%CI=1.340~3.259)。结论:合并肌少症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率增加、恢复慢,且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