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番禺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情况,为有效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8年番禺口岸11 399名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各类传染病感染者1 210例,检出率为10.61%,其中检出HBsAg阳性者1151例,检出率为10.10%;检出梅毒患者47例,检出率为0.41%;检出开放性肺结核9例,检出率为0.079%;检出HIV抗体阳性3例,检出率为0.026%。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员、交通员工的检出率明显高出其他监测人群。结论HBsAg感染是番禺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应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咨询力度,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控意识,防止传染病通过国境口岸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感染现状,为有效开展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江西口岸4年间共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38 226人次,检出各种传染病5 095例,总检出率为13.33%。检出率最高的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4 815例,为12.60%;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181例,为0.47%;肺结核92例,为0.24%;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7例,为0.02%。不同职业人群传染病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72,P<0.01),其中以劳务人员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涉外婚姻人员。结论乙肝和梅毒是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感染的主要传染病,劳务人员和涉外婚姻人员是江西口岸传染病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和行为干预措施,减少传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防止传染病由国境口岸传入和传出,为口岸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12-2005.8西藏樟木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1289名出入境人员、口岸从业人员和尼泊尔司乘人员的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各种传染病101例,检出率为7.84%。结论在樟木口岸对常年往返的尼泊尔司乘人员应重点加强传染病监测,同时加强对口岸酒吧、餐饮服务人员的监测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有效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湖南口岸52 126名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各类传染病感染者3 801例,总检出率7.29%;其中以HBsAg检出率最高,为3 083例,占81.11%。5年HBsAg总检出率为5.91%。五类传染病感染者均以出国劳务人员为最多,占总检出量的64.90%。各年度传染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358,P〉0.05),2009—2012年度各类传染病检出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仅有HBsAg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HCV抗体阳性、梅毒、HIV感染者、传染性肺结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把各职业类型人群的传染病阳性检出率进行卡方检验,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727,P〈0.05)。结论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以防止传染病通过国境口岸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二连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和流行现状,为有效开展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传染病监测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2年经二连口岸出入境的41 971名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41 971受检者中,共发现各种传染病2 162例,总检出率为5.15%,其中HBsAg阳性1 788例,检出率为4.26%,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59例,检出率为0.61%,HCV抗体阳性105例,检出率为0.25%,艾滋病病毒携带10例,检出率为0.02%.结论 应加强对劳务输出人群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做好对劳务输出人员传染病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咨询,提高出入境人员自身素质,增强其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有效控制循环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日—12月30日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全年共监测体检19 227人,检出各类传染病983例,总检出率为5.1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740例,检出率为3.85%;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22例,检出率为0.63%;丙型肝炎抗体(HCV-Ab)阳性52例,检出率为0.27%;肺结核63例,检出率为0.33%;艾滋病病毒携带者(HIV)阳性6例,检出率为0.03%。劳务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最高(4.05%),其次是交通员工(3.95%);其他人员HCV-Ab阳性检出率最高(1.49%)、其次是旅游探亲人员(0.51%);交通员工梅毒螺旋体阳性检出率最高(1.32%),其次是商务人员(0.82%);活动性肺结核在劳务人员中检出率最高(0.38%);6例HIV阳性者全部为劳务人员。结论在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体检监测中HBsAg阳性检出率最高,梅毒、肺结核有抬头趋势,HIV检出数相对以往大幅度上升。劳务人员、商务人员、交通员工是出入境体检监测的重点。应继续加强口岸传染病监测,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咨询、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出入境人员自身素质,增强其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日照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传染病监测工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09年经日照口岸出入境的16994名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09年共监测体检人员16994名,检出各种传染病281例,总检出率为1.65%,位居前4位的传染病为乙型肝炎(HBsAg)阳性235例,检出率为1.38%;抗HCV阳性22例,检出率为0.13%;开放性肺结核16例,检出率为0.09%;梅毒8例,检出率为0.05%;阳性人群在性别、年龄、职业分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是日照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流行的主要传染病。针对此类人群制定传染病监测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咨询策略,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河源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情况,为有效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6月河源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年1月—2010年6月共监测体检987人次,检出各类传染病97例,总检出率9.83%。其中HBsAg阳性85例,检出率为8.61%;HCV-Ab阳性5例,检出率为0.51%;肺结核1例,检出率为0.10%;梅毒5例,检出率为0.51%;HIV抗体阳性1例,检出率为0.10%。出境劳务人员传染病检出率高于非劳务人员(2=5.194,P<0.05)。传染病检出率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16,P>0.05)。男性的传染病总检出率及HBsAg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2=3.877,P<0.05及2=3.910,P<0.05)。结论 HBsAg阳性为河源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入境商务人员及出境劳务人员是河源口岸传染病监测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连云港口岸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连云港口岸出入境人群中传染病的感染和流行特点,为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连云港口岸33 914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传染病727例,检出率为2.14%,其中HBsAg阳性546例;梅毒171例;肺结核6例;HIV感染4例。结论HBsAg阳性是连云港口岸检出的主要传染病,交通员工HBsAg阳性检出率最高。劳务人员和交通员工两类人群传染病检出数占总检出数的95.32%,对这两类人群应加强疾病监测和健康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樟木口岸传染病情况,为制定防制传染病流行、口岸传染病监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所监测人员血清样本,进行乙肝、梅毒、HIV抗体检测. 结果278名受检人员检出阳性结果33例,总检出率11.87%,乙肝占60.6%、梅毒占36.36%、HIV占3.03%. 结论应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普遍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加大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加强实验室检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加强口岸传染病的监测力度,为防止传染病的传入和传出,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12月-2008年12月经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的20668名出入境人员进行HBV、HCV、梅毒、HIV血清学检测。结果20668名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4种传染病感染者1173例,总检出率为5.68%,其中HBsAg阳性975例,检出率为4.72%;HCV—Ab阳性123例,检出率为0.60%;梅毒感染者63例,检出率为0.30%;HIV—Ab阳性12例,检出率为0.06%。从年龄分析来看,以30~39岁年龄组传染病检出率最高,为6.44%。从国籍分析来看,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籍和中国籍人员传染病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53%,6.17%和5.84%。结论加强传染病监测,可以有效控制传染病通过国境口岸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山东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对2012年山东保健中心的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监测出入境人员10万人次,体检中共检出各类传染病719例,检出率为7.16%,传染病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性病和流感;其主要职业分别为入境船员、入境公务人员和出境涉外婚姻;国家/地区分布主要来自韩国、中国台湾的人员;年龄和性别主要以青壮年和男性为主.结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福田口岸入境旅客传染病的感染情况,为制订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福田口岸2008年1-12月入境旅客,经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仪监测体温,用水银温度计确认可疑发热旅客,并对发热旅客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医学检查等医学排查并分析其特点。结果2008年1~12月福田入境旅客9218030人次,检出发热旅客822人次,发热旅客检出率为8.9/10万;发现法定传染病13例,其中5例流感为国际间监测传染病,1例开放性肺结核为国家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禁止入境疾病之一;经口岸快速医学排查后,98.9%的发热旅客及时顺利通关。结论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在口岸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把关作用;加强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提高其发热旅客检出率及传染病确诊率,能有效防止传染病经口岸传入传出,确保国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张家港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患病情况,为制定传染病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张家港口岸四年来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四年来共体检出入境人员6503人,检出传染病痛例78例,传染病检出率为1.20%,居前三位的是乙肝、梅毒、肺结核,职业分布居前二位为出国劳务人员、海员。结论应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及海员的健康教育,并着重对乙肝、肺结核、性病等传染病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三亚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感染状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口岸传染病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哨点监测法,对2007—2010年收集的监测数据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结果 4年期间,三亚口岸共检出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四类传染病122例,检出率为3.98%;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检出率分别为0.16%、0.29%、3.13%、0.39%。不同类别和国籍的出入境人员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交通员工和吉尔吉斯斯坦籍人员为主。结论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加快,流动人员增多,因出入境人员染疫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加大。制定有效措施,加强传染病监测力度,以减少传染病的传入传出,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006—2009年丽水口岸传染病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丽水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现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丽水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监测体检25817人次,共检出各类传染病2265例,总检出率为8.78%。其中HBsAg阳性1986例。检出率为7.69%;HCV—Ab阳性31例,检出率为0.12%;梅毒237例,检出率为0.92%;HIV—Ab阳性5例,检出率为0.02%;活动性肺结核7例,检出率为003%。结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加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问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烟台口岸近5年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感染现状,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至2010年烟台口岸66049名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烟台口岸五年中累计对66049人次的出入境人员进行了传染病监测,检出各类传染病414例,总体检出率为626/10万,其中HIV感染者9例,梅毒感染者101例,开放性肺结核3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272例.结论 应加强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江苏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1—5月在江苏省内分别抽取苏州、昆山、常州、南通、徐州、盐城六个分支局保健中心出入境人员3000人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境人员和入境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与人员类型、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员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对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对于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出境人员和入境人员,检验检疫部门应该有针对地改进和完善国内现有比较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发挥国境口岸有效防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To review the use of data linkage by Australian state and territory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units, and to identify barriers to and enablers of data linkage to inform 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activities. Methods: Semi‐structured telephone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with one key informant from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units in all eight Australian states and territories between October 2017 and January 2018. Results: Key informants from all Australian states and territories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view. A variety of existing practices were identified, with few jurisdictions making systematic use of available data linkage infrastructure. Key barriers identified from the review included: a lack of perceived need; system factors; and resources. Existing regulatory tools enable data linkage to enhance 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Conclusions: We identified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data linkage to inform 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activities between jurisdictions. We suggest that routinely collected, disparate data ar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d into existing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policy cycle to improve communicabl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Existing gaps in 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data may affec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Data linkage is recognised as a valuable method to close surveillance gaps and sh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publicly held health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