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内障双散光轴向切口对不同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白内障患者46例,在Orbscan检测下,按角膜Simk值的转化值Polar K分为A组:20例20眼,Polar K>1.5; B组:26例26眼,Polar K<1.5。所有患者行白内障双散光轴向切口,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结果:A组术前与术后各观察点Polar K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1mo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 K 1.3左右。B组术前与术后第2wk的Polar 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Polar K在术前及术后第2wk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散光轴向切口对于高角膜Polar K患眼有较强的散光矫正作用,但对于低角膜Polar K患眼几乎无矫正作用,但也不增加术后角膜Polar K。  相似文献   


2.
张杨婧  孙鹏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7):1183-1186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患者的术后疗效及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04/10在昆明爱尔眼科医院初次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散光患者133例265眼。根据散光程度分为三组:低散光组:散光度≤1.0D共62例124眼,中散光组:散光度1.25~2.0D共54例107眼,高散光组:散光度≥2.25D共17例34眼。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mo时的视力及屈光度,使用Pentacam三维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角膜,记录角膜6mm直径范围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水平三叶草差、倾斜三叶草差,观察三组患者术后效果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有效性指数均大于1.1,残余屈光度均在±0.30D以内,低散光组残余屈光度较其他两组最少(P<0.05)。术后3mo时三组患者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较术前均增加(P<0.05)。高散光组术后的球差增量较其他两组最少(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矫正近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Toric植入术(ICL)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角膜散光和高阶像差(HOA)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实验研究。共纳入57例患者102眼行Toric ICL植入术以矫治近视散光。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mo测量裸眼视力、最适屈光度、最佳矫治视力、最适散光度、角膜散光、高阶像差并记录。检查仪器为角膜地形图、眼前节分析系统和波前像差分析仪。

结果:术后93.80%患眼等效球镜≤-1.00D, 85.30%患眼等效球镜≤-0.5D。术后66.30%患眼裸眼视力≥20/25,65.50%患眼裸眼视力≥20/20; 角膜散光和高阶像差手术前后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全眼三叶草和彗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所有眼球的近视和散光得到有效矫治。角膜切口对高阶像差和散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角膜曲率(K值)引导下小同切口位置对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58例患者(58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30眼)切口全部选在上方,B组28例(28只眼)根据角膜K值选在切口位置,垂直径线K值大者切口选在上方,水平径线K值大的选在颞侧,所有患者均采用距角膜缘3mm的巩膜隧道切口,不缝合。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时裸眼视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为(1.65±0.42)D、(1.61±0.45)D,B组为(1.87±0.55)D,(0.79±0.34)D,B组术后散光明显降低,同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70%、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K值选择切口位置,可有效降低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5.
赵晓彬  李科军  樊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91-2094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拟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散光眼患者45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LASIK。观察术后6 mo两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
  结果:两种切削模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相似。术后6mo,两组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总高阶像差及球差的增幅小于波前像差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彗差的增幅无统计学差异(P=0.657)。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术后6 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引导组除低空间频率外,其余空间频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可更好地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改善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常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与角膜地形图引导切口并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IOL)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波前像差的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只眼),采用分段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常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SN60AT IOL植入组(A组),角膜地形图引导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SN60AT IOL植入组(B组),角膜地形图引导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SN60WF IOL植入组(C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术后3个月使用以Tscheming原理建立的波前像差分析仪测量3组患者术后IOL眼的像差,并在瞳孔直径为6 mm条件下比较3、4、5、6阶像差,总体高阶像差,总体像差及球差、彗差的均方根(RMS)值.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重复测茸资料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法两两比较.结果 角膜地形图检查显示术前各组散光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P>0.05),3组患者角膜散光经矢量分解为J0,J45和P,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于反映垂直和水平方向散光的J0和矢量长度的P,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4,18.69;均P<0.01),而B、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F=13.45,50.22;均P<0.01),3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散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3,92.11;均P<0.01);术后3个月波前像差检查显示,A组总体像差(RMSg)、彗差、高阶像差(RMSh)、3阶像差(RMS3)及5~6阶像差显著高于B组及C组(F=93.40,471.94,176.95,216.99,44.37,37.19;均P<0.01),而且A组RMS4及球差显著高于C组(q=25.30,26.23;均P<0.01),但RMS4及球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7,2.34;均P>0.05),B组RMS4,RMSh,RMSg及球差显著高于C组(q=24.73,7.90,6.41,23.89;均P<0.01).结论 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地形图引导超声乳化切口联合负球面像差IOL植入可以矫正术前的角膜散光,减少IOL眼的球差、高阶像差及总像差,从而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不同位置巩膜隧道切口对术前不同角膜散光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3-03/2014-10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90例94眼,将患者分为2组,A组于10:00~11:00位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最陡子午线方位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切口均不缝合。用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状态,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1.00D,1.00~2.00D及>2.00D组变化,以及术后1 wk;1,3 mo时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改变。
  结果:B组术前角膜散光<1.00D和1.00~2.00D组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好于A组。 B组术前角膜散光<1.00D组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小于A组。
  结论:依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对于术前角膜散光<1.00D 的患者选择在角膜最陡子午线方位上行3.2 mm巩膜隧道切口,可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并相应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在角膜地形图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实现利用手术性散光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降低治疗费用的目的。

方法:将202例226眼白内障患者分成随机治疗组和个性化治疗组,在随机治疗组再按手术切口的类型和位置的不同分成8组,观察术前、术后角膜散光,通过矢量分析法计算出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性散光值。个性化治疗组的手术设计以随机治疗组的各手术性散光值为参考,并以术前角膜散光与手术性散光最接近的原则选择手术切口类型,切口位置在最陡子午线上,并观察个性化治疗组术后角膜散光。

结果:个性化治疗组术后角膜散光低于随机治疗组中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3.0mm巩膜隧道组无统计学差异,利用个性化手术方案55.8%患者可采用费用较为低廉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加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降低人均治疗费用。

结论:应用角膜地形图设计个性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可以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提高视觉质量,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于初次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进行个性化地形图引导治疗角膜不对称散光,分析手术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柳州市工人医院眼视光科行个性化地形图引导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患者34例(68只眼),随机分为Contoura Vision组(CV组,即手术选取个性化地形图引导模式,34只眼)和Wavefront optimized组(WFO组,即手术选取波前像差引导模式组,34只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并记录裸眼视力(UCVA)、电脑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C7、C8、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并进行满意度调查。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V组术后1个月UCVA为1.13±0.16,WFO组术后1个月UCVA为1.02±0.12,均达到甚至超过术前BCVA,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1)。CV组C7、C8、RMSh均较术前降低,且CV组低于WF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0.39、-3.80,P<0.01)。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度评分,CV组患者评分为4.66±0.42,WFO组患者评分为4.02±1.27(t=2.87,P=0.005),CV组患者满意度优于WFO组。结论个性化地形图引导Contoura Vision和波前像差引导Wavefront optimized模式的FS-LASIK均有良好的安全性,Contoura Vision能有效去处角膜表面的不规则,降低高阶像差,使得患者术后视力及满意度优于波前像差引导模式,个性化地形图引导FS-LASIK矫正角膜不对称散光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分析 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50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飞秒组27例(30只眼),使用美国Alcon Lenx白内障激光手术系统制作角膜切口、截囊及劈核;超声乳化组23例(30只眼),使用手术刀制作角膜切口、手工连续环形撕囊及劈核.对两组所有术前、术后3个月的术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 HR测量全角膜散光和角膜6 mm直径范围内的全角膜高阶像差,使用Alpins方法分析全角膜散光,取术源性散光的大小与轴向、矫正率及误差角分析比较.结果 飞秒组与超声乳化组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飞秒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全角膜高阶像差各项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超声乳化组术后3个月全角膜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没有引起全角膜高阶像差的明显改变,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与手工制作角膜切口相比,精准性及术后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48眼,使其有可比性。 A组患者角膜切口选择右眼在颞上、左眼在鼻上。 B组角膜切口根据曲率检查选择在角膜最大子午线轴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A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分别为4.03±0.41、3.72±0.35D,B组分别为2.96±0.38、1.29±0.15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散光度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散光轴向均以逆规最为常见,术后1 wk顺规性散光增多,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3mo顺规性散光逐渐减少,逆规性散光逐渐增加,接近术前。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最大散光子午线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但是对于远期角膜散光影响不大,而且对患者视力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方式制作角膜切口,但是考虑到手术复杂性提高,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方位3.2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对角膜散光25度以内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Orbscan检测出角膜散光在25度以内白内障患者共4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在Orbscan引导下,A组20例20眼行3.2mm角膜散光轴向切口,B组20例20眼在90度轴上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并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Orbscan检测的角膜Simk值及PolarK的变化。结果:各组内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Polar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术后各个时间点Polar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切口术后3mo都会增加角膜PolarK0.3D左右。结论:对于角膜散光25度以内白内障患者,3.2mm透明角膜切口可能引起角膜PolarK0.3D左右散光。  相似文献   

13.
王晓莉  张然  李倩  丁倩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49-2151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与常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差异。

方法:将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60例60眼,按随机自愿原则分为飞秒组及常规组。飞秒组将患者术前角膜散光陡峭轴、平坦轴轴向及屈光度数输入在线矢量计算器,得出相关切口位置、切口宽度后,利用飞秒激光做角膜松解切口、主切口及辅助切口,再按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es,IOL)植入术。常规组利用角膜穿刺刀于角膜散光陡峭轴向上做角膜全层松解切口、辅助切口,然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非球面多焦点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1wk,1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CDVA)、裸眼近视力(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飞秒组和常规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且飞秒组远、近视力均高于常规组; 而各时期角膜散光飞秒组均低于常规组。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下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较传统白内障手术术后角膜散光更小、视力更好,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散光轴向切口白内障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60例自内障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30只眼)。在Orbscan检测出的角膜散光引导下,A组行3.2inln角膜散光轴向切口,B组行双轴向切口。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PolarK比较,A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Polar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K0.23左右。B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Polar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K0.34左右,且两组之间PolarK的变化在各个观察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角膜PolarK为0.9左右的患眼,3.2mm单散光轴向切口与双轴向切口白内障手术都可以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孙娟  许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8):1301-1304

目的:分析角巩膜缘切口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7-01在我院行超声乳化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8例132眼,按手术切口位置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52例74眼)与角膜切口组(B组,46例58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测定两组裸眼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统计两组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患者BUT、泪液分泌量及角膜染色评分的变化,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组内、组间不同时间裸眼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BUT、泪液分泌量、角膜染色评分均有差异(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BCVA优于B组,角膜散光度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低于B组,BUT长于B组,泪液分泌量高于B组,角膜染色评分低于B组(均P<0.05); A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均短于B组(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角巩膜缘切口下超声乳化手术可改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降低角膜散光度,减少对泪膜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的实用性。
  方法:选取经MSICS治疗的30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经超声乳化( Phaco组)治疗的30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进行比较。
  结果:MSICS 组术后7 d 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33眼(10.78%);术后3mo 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76眼(24.84%),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8.7%,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逆规化0 .75 D。 Phaco组术后7 d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63眼(20.59%);术后3mo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92眼(30 .07%),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21.67%。MSICS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5DC,Phaco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45DC,3mo 时两组角膜散光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Phaco组因要使用超乳机,成本高,且超乳头的机械刺激、损伤、超声能量及灌注液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慢。 MSICS不使用超声乳化仪、手工作、成本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证实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能有效降低白内障合并中低度数角膜散光患者的角膜散光和高阶像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方法:收集2020-10/2021-07在我院确诊为中低度数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A组(常规135°切口组,30例)和B组(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组,30例),对比术前,术后1、3mo的裸眼视力、散光、散光矢量分解、极向散光值以及角膜中央3mm以内的二阶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等指标。结果:A组和B组术后1、3mo的裸眼视力(U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B组术后1、3mo的UCVA均优于A组,但无差异(P>0.05)。A组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1、3mo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66±0.13、0.61±0.12D,较术前1.38±0.24D明显降低(P<0.05)。B组术后1、3mo CJ0/CJ45与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术后1、3mo CJ0/CJ45与术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1、3mo的极向散光值均较术前低(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wk;1,3 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2.2mm微小切口与3.0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2.2mm切口组45例45眼,3.0mm切口组45例45眼,分别行2.2mm或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d; 1wk; 1,3mo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术后1d,2.2mm切口组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 1wk; 1,3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 1wk; 1,3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2mm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

结论:2.2mm微小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早期提高视力更明显,能明显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