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怡  冯怡  徐德生 《中草药》2007,38(5):795-797
在中药及其复方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尚未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中药制剂前处理工艺中要保留什么组分,舍去什么组分?完全解决这类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中药制剂研究及制剂工业水平相对落后,存在问题较多,大部分中药制剂是以中药原药材粉末或提取浸膏为原料制备的常规制剂。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浸膏(包括半浸膏)制剂和全粉末制剂占了85.16%。中药提取浸膏是一个多成分的复杂体系,但仍表现出一定的粒径、流动性、可压性以及黏性、吸湿性等物理特性,其中吸湿性显现得较为突出,它可能直接影响中药提取物的粒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物质基础显著差异的药物性质及不同的生产工艺对制剂成型工艺的影响。方法:单一成份的化学药以及成分较复杂的中药成方制剂,比较浸膏干燥方式和制粒方式之间的差异。结果:单体成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性质稳定;黄连上清片浸膏热风循环干燥较带式真空干燥水分低,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粉吸湿性较热风循环干燥大,黄连上清片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经二次制粒后抗张强度降低,片重差异得到改善;复方牛黄消炎胶囊制粒后颗粒性质较差,制剂难度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结论:药物成分越复杂,制剂难度也相应增加。中药浸膏干燥方式、制粒工艺对药物制剂性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适合中药制剂生产企业清洁验证的方法,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结合中药制剂特点,从风险评估、设备清洁方法、设备清洁验证时机、残留物限度的确定、取样及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结论:结合中药生产特点制定可行的清洁验证方案,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陈蕾  姜林 《新疆中医药》2010,28(1):81-82
中药剂型目前大致分三类:即浸膏剂、浸膏+生药粉末剂及生药粉末制剂。中药全浸膏制剂是现代中药制剂的主要形式,此制剂既可确保汤剂中所有的有效成分,又符合中药固体制剂化的要求,故是一种常用剂型。  相似文献   

5.
万琴  高欢  齐娅汝  邱勋荣  李玉珊  杨明  李远辉  伍振峰 《中草药》2023,54(23):7884-7894
中药浸膏是制备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重要中间物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制剂过程与制剂的临床疗效。干燥是制备中药浸膏并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工艺环节之一。近年来,为提高中药浸膏的干燥效率,许多研究者对传统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行改进、升级,新型中药浸膏干燥技术有所突破,干燥机制研究有一定进展。通过对中药浸膏干燥技术及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预测中药浸膏干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在市售的汉方浸膏制剂,存在几个问题:(1) 汉方浸膏剂受到不能作为医疗用药品的再评价的威胁。(2) 虽然名称相同的制剂,但各厂处方的剂量不同;(3) 虽然剂量相同,但各厂产品间浸膏含量有很大差异,指标成分含量也不一致,即使是同一个厂,各批间的变化也很显著;(4) 一般工厂产品指标成分的含量比我们研究部门试制的浸膏或浸膏制剂中的指标成分含量显著减少。在药效方面,汉方浸膏制剂到底比汤剂差多少,有时虽然增加服用量,药效会好一些;但有时尽管增加服用量,也不能达到期待的效果。中药原料及药材中成分含量的变化,影响了药效的差异。我们首先对汤剂(一般人在家庭里的作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干浸膏制备中的淀粉辅助法湖南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彭平建制备含干浸膏成分的中药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散剂、冲剂、丸剂、颗粒剂等)时,常遇到中药浸膏难以干燥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使浸出液经低温浓缩状为(约1:2~5g)含水量约为15~20%...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近些年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研究作一综述。中药提取液的分离纯化技术、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辅料的研究、制粒技术、包衣技术、包装等,以期推动防潮技术进一步应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严玮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2):874-874
含颠茄生物碱的中药有洋金花、天仙子、曼陀罗、颠茄、华山参等,均属于茄科植物,含莨菪碱、山莨菪碱、阿托品、樟柳碱等成分。含有颠茄生物碱的中成药有天仙子注射液、洋金花酊、莨菪浸膏、曼陀罗浸膏、复方百部平喘片、华山参片等。现将含颠茄生物碱中药及其制剂与西药的配伍禁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物质基础显著差异的药物性质及不同的生产工艺对制剂成型工艺的影响。方法:单一成份的化学药以及成分较复杂的中药成方制剂,比较浸膏干燥方式和制粒方式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单体成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性质稳定;黄连上清片浸膏热风循环干燥较带式真空干燥水分低,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粉吸湿性较热风循环干燥大,黄连上清片带式真空干燥浸膏经二次制粒后抗张强度降低,片重差异得到改善;复方牛黄消炎胶囊制粒后颗粒性质较差,制剂难度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一测多评法在中药多组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测多评分析方法可通过一种对照品实现对多种成分的同时测定,被认为是适合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目前已经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的成分测定。简要阐述了一测多评法的原理,系统总结了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对一测多评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建立以活性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的一标多测质量控制方法,是符合中药多组分特点的质量控制模式,可以有效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药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整体作用的特点,使得其制备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困难,正确辨识中药制剂中与功效密切相关的主要活性成分群并以此构建中药制剂工艺、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中药制剂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谱-效相关、中药药动学、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整合效应关联性分析、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敲入/敲除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中药制剂工艺与质量评价基于标志性活性成分群的辨识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伟泽  赵宁  师湘月  孔朋  梁泽  康瀚方  李金杰 《中草药》2013,44(19):2677-2682
目的 通过对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为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制备方法,以期促进我国中药巴布剂的快速发展。方法 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醇回流提取法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将3种提取物分别制备成巴布剂,考察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的影响;将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并考察胶束增溶后对于巴布剂质量的影响。结果 3种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影响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提取物制备过程易于进行,且巴布剂外观均匀一致、黏性良好、膏体柔软,不足之处为蒸馏液久置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批次间有效成分的量差异过大;采用胶束增溶后,不仅能够完全避免久置后由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的批次间差异过大的问题,还能够显著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损失而提高其稳定性(P<0.01)。乙醇回流提取法所得提取物由于在室温下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制备过程需要水浴加热,且加入真空搅拌器后极难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因而导致制备过程不易控制,巴布剂外观色泽差异大易出现黑斑,且膏体柔软性降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所得提取物含有大量的油脂性杂质,提取物呈半固体状而致使其不易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还降低了巴布剂的黏性;且能耗大,生产成本较高。结论 将含挥发油的中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蒸馏液,再将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技术得到胶束增溶体系,以胶束增溶体系作为制备巴布剂的水相应用,是一种合理可行的巴布剂中试生产方法,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丹  封亮  宋婕  张振海  崔莉  贾晓斌 《中草药》2017,48(23):4831-4835
随着现代中药制剂的发展,中药制剂设计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如何使中药制剂剂型设计有理有据成为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化学药制剂的设计是基于化学物质的生物药剂学性质,在中药整体观基础上,简述中药组分的源由,结合中药组分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化学药制剂设计的依据,提出中药组分构成的确定、组分离散度指标分析及相似性分析、权重系数法、药效贡献率系数法表征中药组分的整体性质的研究思路,为中药组分制剂的发展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的"黑"长期为人诟病,能影响产品色泽和气味的美拉德反应广泛存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与食同源"的中药加工过程中亦存在有其发生的合适条件,该反应的发生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应展开中药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及其产物的研究。以当归补血汤为例,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所创的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查阅方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并进行归类,分析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探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生物利用度的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雪峰  汪刚  邱辉辉  封亮  贾晓斌 《中草药》2017,48(16):3280-3287
中药制剂现代化是目前中药发展进程中的主要方向,而中药是一个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整体作用特点的复杂体系,存在着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加强中药组分的理论探索,提高组分制剂技术水平,促进中药组分制剂的发展,对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组分结构"理论为指导,从原材料前处理工艺和制剂成型技术2个方面系统阐述,以提出高组分生物利用度为目的,论述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蕾  曹雪晓  栗焕焕  王萌  任晓亮 《中草药》2020,51(2):516-521
中药化学成分具有独特的结构、众多的修饰位点和丰富的来源,使其容易产生自识别与自组装。这一现象在中药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揭示中药药性、炮制、配伍理论,提取、分离、富集中药成分,以及研究中药制剂等。综述近年来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识别与自组装的研究成果,从其特性及具体应用2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闫广利  孙晖  张爱华  韩莹  王喜军 《中草药》2018,49(16):3729-3734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整合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对应并显效的情况下,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体现方剂配伍、可追溯体内代谢和制备过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策略,是发现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已经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及男仕胶囊、AS1350等中药保健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熊亮  彭成 《中草药》2016,47(13):2212-2220
中药质量控制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一直是中医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化学成分检测是目前绝大多数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但很多成分既缺乏专属性,也没有生物活性,这势必大大降低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实际价值,而且也很难真实反映中药的质量。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提出的新概念,对中药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中药Q-Marker的研究模式,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化学成分专属性研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可测性研究、指纹图谱研究5个方面,介绍益母草和赶黄草Q-Marker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博  张连军  郭立玮  付廷明 《中草药》2013,44(22):3147-3153
目的 优化中药水提液膜分离前的预处理方式。方法 以黄连解毒汤水提液中4种共性高分子物质和小分子药效物质(小檗碱、栀子苷)组成的综合模拟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预处理方式调节溶液环境,分别考察不同溶液环境对膜通量、共性高分子物质去除率、小分子药效物质透过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调节pH值对膜通量的改善较为明显,共性高分子物质截留率较高;调节pH值和离子强度(加入0.05 mol/L NaCl)时小分子药效物质透过率相对理想。研究发现,膜堵塞阻力是膜污染的主要因素。结论 综合各项指标,黄连解毒汤以调节离子强度和调节pH值为6.5时的预处理效果较为理想;对于中药水提液的膜分离前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