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不同中医证型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粪便多配体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83例,按相关标准将其分为湿热内蕴、瘀毒内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和脾虚气滞5种证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等信息。统计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中医证型与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1)18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湿热内蕴证51例(27.87%)、脾肾阳虚证49例(26.78%)、脾虚气滞证36例(19.67%)、瘀毒内阻证27例(14.75%)、气血两虚证20例(10.93%),各证型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在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中占比均高于湿热内蕴证(P<0.05)。(2)1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9.78%,脾肾阳虚证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湿热内蕴证和脾虚气滞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内阻证中,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寻大肠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7组病例数据,并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方中医证型比较。结果:湿热蕴结、瘀毒内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大肠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南方多以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为主。结论:大肠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的临床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朴炳奎教授认为,结直肠癌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标实在于湿热内蕴、瘀毒内结。治疗方面以健脾益肾、行气化湿、解毒抗癌为主,且须根据不同时期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6例结直肠息肉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结直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根据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腺瘤性息肉以湿热瘀阻证为主,非腺瘤性息肉则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血脂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从中医证型与血脂变化来看,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而甘油三酯(TG)的变化则可能以脾肾阳虚证常见。结论:结直肠息肉的中医分型中,湿热瘀阻证型与腺瘤性息肉病理最密切,而湿热瘀阻证与血脂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中医常见证型及常用方剂的调查分析。方法:对251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及使用方剂回顾性调查。结果:通过对251例患者的调查分析,发现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常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毒盛型和脉络瘀热型常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常用当归补血汤合二妙散加减,湿热困脾、瘀血阻络型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肝肾阴虚、痰瘀互阻型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结论: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湿热毒盛型,脉络瘀热型,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湿热困脾、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痰瘀互阻型,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尿蛋白定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120例A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肾脏生化指标(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不同辨证分型ARF患者肾脏生化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ARF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依据数量多少可依次分为湿热内蕴证(31.67%)、水湿浸渍证(27.50%)、脾肾阳虚证(20.83%)、脾肾气虚证(11.67%)、水瘀交阻证(8.33%)。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患者(P<0.05),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患者(P<0.05),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除水瘀交阻证其他各证型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湿热内蕴证、水湿浸渍证与血清肌酐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与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寻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为足溃疡病人的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 选择140例DFU患者按照指南进行辨证分型,采集实验室指标,同时配以3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做对照,分析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中医证型以气血两虚、脉络瘀阻证(28.6%)最为常见。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及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CRP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TC高于其他证型,而ALB低于其他证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CRP、ALB是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的危险因素;ALB、TC是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结论 DFU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对DFU的辨证分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2种不同的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并对比,为寻找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专家经验辨证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通过聚类分析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通过专家经验归纳出脾肾两虚;脾肾两虚、痰瘀毒滞;脾肾阳虚、痰湿内阻;脾肾阴虚、湿热蕴毒;脾肾阴虚、痰瘀互结5种类型。结论聚类分析能画龙点睛地阐明辨证要素,专家的意见贴合临床实际,符合临床需要。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内在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与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肿瘤相关抗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湿热瘀毒型、肝肾阴虚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SFe水平较脾肾两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虚湿毒型的水平高(P〈0.05)。湿热瘀毒型与病灶在直肠乙状结肠、男性、未行手术治疗高度相关(P〈0.01);肝肾阴虚与大于60岁、肝脏转移高度相关(P〈0.01),与术后复发、肝脏以外的转移相关(P〈0.05)。结论根据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变化,配合中医辨证分型,可对结直肠癌的病情演变做出判断,并做出积极的干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多发性骨髓瘤(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讧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五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对其建立判别函数.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107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瘀滞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通过统计学探索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根据该证型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部分临床特征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有序变量分为"有"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辨证分型规律,以指导中医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整理后的证候变量进行样品系统聚类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及专家辨证,确定各聚类类别.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可聚为七类:寒湿困脾、湿热内蕴、热入心包、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寒热夹杂;总体证型分布情况:湿热内蕴>寒湿困脾>热入心包>脾肾阳虚>瘀热互结>寒热夹杂>肝肾阴虚.结论:初步揭示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辨证分型规律,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辨证分型标准的最终确立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0级糖尿病足中医证型辨证与凝血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将80例(观察组)0级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证、热毒伤阴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型,并取2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未发现并发症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级糖尿病足辨证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升高,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则缩短;中医证型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患者比例较高,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其FIB明显升高。结论:0级糖尿病足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中医辨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患者比例较高,FIB可能是其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属中医"骨痹"范畴,多因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气机阻滞,痰瘀互结,热毒内蕴所致。其病位在骨,病本在肾,为本虚标实之证;以五脏亏虚为本,气滞、痰阻、血瘀、毒结为标;早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临证时宜辨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热毒炽盛、痰毒瘀阻、脾肾阳虚5型,分别以骨痹系列方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讧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为MM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及预后标志物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80例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早期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术后预后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中医证型中,湿热瘀毒型及肝肾阴虚型分别占30%及31.25%,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瘀毒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_(125))水平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Karnofsky评分≤70分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瘀毒及肝肾功能的变化预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 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 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 C、VLDL 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辨证与瘀血相关性。方法198例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型,进行中医瘀血证积分、血脂、血流变、病程观察,研究各分型瘀血证程度。结果(1)瘀血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全过程;(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各证型瘀血程度不同,由轻到重依次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3)病程长短与瘀血程度呈正相关,病程越长瘀血表现越重;(4)瘀血程度越重,其血脂、血流变异常越明显。结论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应重视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温晓妮  鲍远程 《陕西中医》2009,30(9):1166-1167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统一规范其辨证分型。方法:将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探讨各项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肝肾阴虚型16例,湿热内蕴11例,肝郁脾虚8例,脾肾阳虚6例。其中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AST、TBIL、ALB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型与湿热内蕴型的TBIL、ALB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的ALB、BU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与湿热内蕴型的TBIL、DBI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阳虚型与其他3型的病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D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病程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可将各型间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经临床验证后作为WD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