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高浓度、HBeAg阳性、先兆早产和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胎儿宫内感染的传播可经两条途径,即血源性和细胞性。乙肝免疫球蛋白或拉米夫定的阻断可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变异病毒可以逃避新生儿接种疫苗所产生的免疫,乙型肝炎病毒变易株的选择性传播导致了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的转归情况,并探讨影响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进行随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分析比较新生儿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的差异,并对母亲HBeAg阳性与宫内感染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访到214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有10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其中2例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母亲既往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既往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在新生儿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6.68和14.80,P<0.05)。母亲既往HBeAg阳性在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组和非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母亲既往HBsAg和HBeAg双阳性、既往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宫内感染危险增加,母亲既往HBeAg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经胎盘传播至胎儿,造成胎儿宫内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5%~15%[1~4].母婴传播已经成为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可通过胎盘、分娩等途径传播.为了解产妇病毒感染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传播方式,给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造成了困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以及控制宫内感染的初步研究。阐明宫内感染的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传播方式,给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造成了困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以及控制宫内感染的初步研究。阐明宫内感染的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引起宫内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双重原位杂交(DISH)技术检测54名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基因(GSTM1)缺失型的新生儿(其母该基因为表达型)PBMC涂片中GSTM1和乙型肝炎病毒DNA。结果54名新生儿PBMC涂片中检出孕妇GSTM1信号34人,占62.96%;检出乙型肝炎病毒信号18人,占33.33%,检出2者双阳性信号15人,占27.78%。且母-胎PBMC转运与新生儿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统计学关联(χ^2=9.96,P=0.002)。结论孕期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PBMC可通过细胞转运途径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用于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效果,寻找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更优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11月医院收治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83例与同期分娩的产妇77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实施单纯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肌内注射,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口服;对两组孕妇肝功能、HBV-DNA水平以及新生儿HBV-M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在孕4个月及临产前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在孕中和临产前HBVDNA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抗HBc和抗HBe阳性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可以明显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降低母婴乙型肝炎病毒之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联合免疫治疗的20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新生儿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分为感染组18例与未感染组182例,并在新生儿娩出24h内和第4周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之间传播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例孕妇产后新生儿两个月的检查分析,182例新生儿获得免疫成功,免疫成功率91.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孕妇血清HBV-DNA阳性和HBeAg阳性以及喂养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性别和早产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妇血清HBV-DNA阳性和HBeAg阳性均是母婴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OR=1.093,P=0.004;OR=2.722,P=0.003)。结论母体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和HBe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而联合免疫可以减少母婴垂直传播,并可提高新生儿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重要途径。现行的免疫接种措施虽可阻断大部分HBV母婴传播,但仍有免疫失败发生,宫内感染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应用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结合流行病学方法,对乙型肝炎宫内传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检索1994-2010年间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按照入选标准,选出1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用RevMan 3.1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出生后在免疫接种前抽外周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观察终点,预防组和对照组合并的相对危险度为0.31,95%可信区间为(0.23,0.36);单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和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合并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0.28、0.23。结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有较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孕妇为乙型肝炎病毒双阳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11.
全新的HBV宫内传播研究包括了宫内显性感染和宫内隐匿性感染,HBV宫内显性感染即传统意义上的HBV宫内感染,虽然HBV宫内感染历经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是干预效果甚微,导致母婴传播成为乙型肝炎(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多认识到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使得HBV宫内传播的定义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拓展,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研究将填补HBV垂直传播防控的空白领域,拓展的新研究角度将决定乙肝防控新的决策方向和内容,为我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前S/S基因结构 ,探讨HBV基因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根据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与否 ,将其HBsAg阳性母亲分为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 ,经PCR扩增HBV前S/S基因 2 848- 835位核苷酸序列 ,克隆、测序 ,比较 2组基因结构的差异。结果 全部HBV株序列都属于C基因亚型、adr亚型 ,宫内感染组中母婴序列的相似性达 99.2 %~ 1 0 0 .0 %。 2组患者在前S1区、前S2区和S区均有各自的突变位点 ,S区“a”决定簇表位几乎没有突变发生。非宫内感染组中nt2 90 9、nt399、nt2 93和nt483突变出现较多 ,而在宫内感染组尤其是新生儿的序列中出现较少。而且非宫内感染组前S2区 (P <0 .0 5)、S区 (P <0 .0 1 )和前S/S区 (P <0 .0 5)突变率也高于宫内感染组。结论 引起新生儿宫内感染的HBV前S/S基因异质性较低 ,提示前S/S区突变率低的HBV株可能容易引起新生儿的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例宫内感染胎儿胎盘组织检测到HBV DNA,提示HBV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或者先感染胎盘组织并在其中复制,再感染胎儿。研究表明因胎盘破裂,母血混入而感染胎儿不是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母亲HBeAg阳性,尤其是HBV DNA阳性,其胎儿宫内感染的机率较大,但来自母体的抗-HBc没有抑制HBV复制和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防止HBV慢性携带具有实际意义。现行的新生儿免疫治疗与妊娠期免疫治疗有肯定的阻断作用。由于HBV宫内感染或病毒变异可致免疫治疗失败 ,需进一步研究宫内感染的机制及病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15.
母-儿细胞转运在HBV宫内感染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HBV通过细胞转运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以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由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23例为研究对象。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半巢式PCR(heminPCR)方法检测母儿细胞转运。结果以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收集到42对信息病例对,其中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儿细胞转运,占61.90%(2642);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显著相关(χ2=8.58,P<0.01);母儿细胞转运与新生儿PBMCHBVDNA显著相关(χ2=10.10,P<0.01)。结论母儿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一个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16.
HBsAg阳性孕妇血清乙肝病毒含量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中HBV含量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孕妇及新生儿外周血HBsAg、HBeAg;FQ-PCR对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166例新生儿中有28例发生HBV宫内感染(16.87%);在HBV宫内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孕妇HBVDNA暴露、各级病毒载量与HBV宫内感染趋势χ2检验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HBVDNA?156copies/ml为HBV宫内感染最佳临界预测值,它的敏感度为81.80%,特异度为72.10%,阳性预测值为37.10%,阴性预测值为95.19%。结论孕妇外周血HBVDNA阳性不仅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妇血中乙肝病毒含量的增高,其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呈现增高趋势;孕妇血HBVDNA156copies/ml为HBV宫内感染最佳临界预测值,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对于预测新生儿HBV宫内感染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9(TLR 9)经血液和胎盘途径在HBV宫内传播(BIT)中的作用。方法 对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290例HBsAg阳性产妇为病例组和45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ELISA法检测产妇及子代外周血乙型肝炎(乙肝)五项和TLR 9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 9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发生BIT的HBsAg阳性产妇TLR 9水平差异。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DBI)率、宫内隐匿性感染(OBI)率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HBsAg阳性产妇及未传播组(NBIT)和OBI组的TLR 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DBI组的TLR 9水平显著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0); OBI组中HBeAg阴性组的TLR 9水平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1);HBV DNA载量分层中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明显增加(P<0.05);抗病毒治疗、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未接种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明显增加(P<0.05);DBI的胎盘组织中TLR 9表达显著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结论 HBV一定程度下会抑制产妇体内分泌TLR 9,但HBeAg能刺激母体TLR 9分泌,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其体内TLR 9水平呈增高的组内交叉分化现象,因此,TLR 9不是一个能独立筛选分组的标记,但可以做为HBsAg阳性产妇监测管理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BV母婴垂直传播特点.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单胎妊娠、HBV感染的562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HBV宫内感染及产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阳性348例,宫内感染35例,宫内感染率10.06%;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HBcAb阳性共214例,宫内感染5例,宫内感染率2.34%.对所有宫内感染病例40例随访,37例转阴,余未感染病例150例随访未发现HBV感染.孕妇乙肝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1.95,P=0.001<0.05);孕妇HBeAg阳性前S1抗原阳性和前S1抗原阴性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3.74,P<0.05);孕妇HBV-DNA病毒复制量大于106与小于106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4.29,P<0.05).结论 孕妇HBV病毒复制量高是导致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产后及时主被动免疫联合免疫治疗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HBs Ag、 HBe 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 ( HBV) 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 :对 HBs Ag/ HBe Ag双阳性共 6 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 PBMC后 ,经抽提、纯化后的 DNA进入 PCR扩增反应 ,引物为 HBV C区基因序列。结果 :6 7例 HBs Ag及 HBe 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 35例 ( 5 2 .2 % )PBMC中 HBV DNA阳性 ,2 5例孕妇在血清及 PBMC中均发现 HBV DNA。6 7例新生儿有 2 2例感染 HBV DNA,感染率 32 .8% ,其中血清 HBV DNA阳性者 10例 ,PBMC HBV DNA阳性者 19例 ,二者均阳性者 7例。结论 :母亲 PBMC内 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 PBMC中 HBV DNA阳性 ,PBMC内的 HBV DNA可能是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 ,HBs Ag及HBe Ag阳性母亲若血清 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 HB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厦门市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和HBV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1 064名孕妇第一次到医院建立孕产妇保健卡时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其血清乙肝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外周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产妇179例随访至其分娩,并采集其分娩时的脐血和胎盘组织。对脐血进行HBsAg和HBV DNA的检测,对胎盘组织进行HBsAg的检测。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被调查的1 064名孕妇中,HBsAg阳性的孕妇共179名,感染率为16.8%。对179名HBsAg阳性的孕妇的脐血进行检测发现,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孕妇共34名,感染率为19.0%。孕妇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胎盘HBsAg阳性、孕妇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阳性、孕前超重,OR分别为5.123(95%CI:1.422~18.413)、4.619(95%CI:1.225~17.534)、3.343(95%CI:1.233~9.092)。结论 对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超重/肥胖孕妇,其新生儿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应加强自身防护措施,合理规避HBV宫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